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孙方;张昉

关键词:瑞芬太尼, 丙泊酚, 人工流产
摘要: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与使用丙泊酚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门诊ASA Ⅰ~Ⅱ级早孕自愿选择人工流产术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Ⅰ组给予丙泊酚2.5 mg/kg静脉注射,时间>30 s,体动明显时追加丙泊酚1.0 mg/kg;Ⅱ组给予瑞芬太尼0.5 μg/kg静脉注射,之后每间隔1分钟给予相同剂量瑞芬太尼致吸宫操作完毕停止给药.监测HR、SpO2、RR、SBP等各项生理参数.记录术毕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并观察两组术中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HR、SBP、RR、SpO2术前(t=0.847、0.417、0.614、0.203)、术后(t=1.381、1.502、0.572、0.1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间比较,术中HR、SBP、RR、SpO2 Ⅰ组明显低于Ⅱ组(t=4.731、5.230、2.673、2.659,均P<0.05);两组术前与术中HR、SBP、RR、SpO2比较,Ⅰ组术中低于术前(t=9.605、10.306、5.263、4.917,均P<0.05),Ⅱ组术前与术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3、1.597、1.257、0.739,均P>0.05).Ⅱ组术中、术毕始终保持意识清醒,离院时间Ⅱ组短于Ⅰ组(t=2.632,P<0.05).两组术中镇痛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瑞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使患者镇痛、镇静充分,术中意识清醒,并发症少,术后即可离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上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00例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对照组l单纯采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单纯采用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推拿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三组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愈率为7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00%、56.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0%、90.00%(x2=9.76、9.34;x2 =9.87、9.56,均P<0.05).结论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金英杰;李雪珍;陈华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婴儿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婴儿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儿童保健科定期进行检查的婴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辅食添加情况对婴儿体格的影响,分析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食添加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结果 96.52%的婴儿在4~6个月添加了辅食,82.1%婴儿的家长选择谷类食物作为第一种添加的辅食,92.5%婴儿的家长选择第一次添加肉类辅食在>6 ~8月龄添加,4~6月龄婴儿经添加辅食喂养,身长、体质量及体质量增值明显优于<4月龄和>6月龄婴儿添加辅食组(均P <0.05).结论 辅食添加需综合考虑婴儿的生理和情绪、辅食营养及制作、辅食添加时间等因素,合理添加辅食有利于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作者:董红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对氧磷酶-1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酶-1(PON-1)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并比较肥胖和非肥胖PCOS妇女与健康妇女血清PON-1水平变化及差异.结果 PCOS肥胖妇女及PCOS非肥胖妇女血清PON-1水平[(59±4)mmol/L、(76±4) mmol/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9±7) mmol/L(F =54.51,P<0.01),其中以PCOS肥胖妇女低.结论 测量血清PON-1水平对评估PCOS妇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较大的意义.PON-1活性降低提示体内存在氧化应激状态,是导致部分PCOS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晓梅;石溪;邹俐;方景川;资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川芎嗪注射液对肺挫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筛选72例急性肺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比较TNF-α、IL-8水平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炎性因子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平均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能够减少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TNF-a、IL-8的产生,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预后.

    作者:吴丹;范晓东;陈坚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味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将4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治疗前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操作轻柔,精心护理,及时护理干预.结果 治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无一例患者因放疗反应而中断放射治疗.结论 葛根芩连汤加味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显著,良好的护理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作者:刘秀萍;李宗宪;王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87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60.9%)(x2=13.42,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明显低于对照组(60.9%) (x2 =24.09,P<0.01).结论 阿奇霉素较红霉素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解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54个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78例(102个结节)甲状腺腺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二维声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图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结节边界(形状、晕环或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12.36、10.32,均P<0.05),甲状腺结节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01,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瘤体内实质回声以等回声为主,而甲状腺腺瘤的结节内实质回声以不均匀稍高回声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8、5.32,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不丰富,而腺瘤的血供很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25.66,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 (6.31 ±4.05) cm/s、阻力指数(RI) (0.14 ±0.13)均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11.03±0.25) cm/s、(0.50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7.54,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两者的病理基础不同,构成了超声图像上不同的特征,根据二维声像图特征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囊实性变及内部与周围组织回声等,并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血流参数进行确诊,可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王光平;胡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方法 选取50例(100眼)下睑赘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编号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眼.对照组给予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眶隔整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疼痛情况、治疗前后下睑皮各测量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下睑赘皮矫正、睫毛接触角膜及角膜上皮损害愈合眼数分别为39眼(78.00%)、10眼(20.00%)及43眼(86.00%),观察组分别为49眼(98.00%)、1眼(2.00%)及50眼(100.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59、16.839、3.273,P<0.05,P<0.01);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1、12.593,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得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9,P<0.05);两组治疗前后皱襞距睑缘距离、平视下睑缘距瞳孔位置、平视下睑皮缘位于睑缘、平视睫毛倾斜度、内眦角度、外眦角度、内眦皱襞、睑裂高度、平视上下泪小点间距、眼轮匝肌睑部宽度、眼轮匝肌睑部厚度及眼轮匝肌眶部厚度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92、5.828、4.135、5.099、4.723、5.002、6.717、8.092、7.038、8.056、3.129、7.043,均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下睑退缩、睑外翻及眼睑瘢痕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大于观察组(6.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83,P<0.01).结论 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联合分支静脉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应用观察

    目的 研究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与分支静脉缝扎术联合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病例98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与分支静脉缝扎术联合治疗或者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随访2年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18.2±18.5) min与(132.4 ±23.7)min,t=6.458,P=0.012]、术中出血量[(81.2±21.4) mL与(111.5±33.6) mL,t=7.524,P=0.008]、并发症(1/50与7/48,x2=5.172,P=0.026)、2年复发情况((3/46与10/47,x2=7.406,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6.1±1.8)d与(8.2±2.3)d,t =2.417,P=0.154].98例患者术后1个月均获得随访,观察组近期疗效评价优良率82.0%(41/50),对照组则为62.5%(3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65,P =0.026).结论 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与分支静脉缝扎术联合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效果明确,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邵加文;蒯翠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选择268例消化道科疾病患者,分别采用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检验法(RUT法)和嗜银染色法等侵入性检测方法及采用13C-呼气试验(13C-UBT)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等非侵人性检测方法,评价各种检测方法之间的阳性检出率与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各种方法中,嗜银染色法的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0%和97.01%,显著高于RUT法与13C-UBT(x2=6.36、7.01、5.21、5.14,均P<0.05).嗜银染色法检测阳性预测值为100.00%,明显高于”C-UBT;阴性预测值为89.19%,显著高于RU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6.34.均P<0.05);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与阳性预测值均在90.00%以上.结论 嗜银染色法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采用信必可都保治疗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舒利迭治疗作为对照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患者日间症状评分,夜间憋醒次数及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5,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日间症状评分分别为(1.24 ±0.18)分、(1.64±0.26)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0.32,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夜间憋醒次数为分别为(0.92±0.28)次、(1.32±0.32)次,观察组憋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8.3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FEV1分别为(2.58±0.52)L、(2.18±0.47)L,观察组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t=5.7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PEF分别为(321.8±15.6) mL/min、(289.6±15.6) mL/min,观察组PEF明显高于对照组(t=13.85,P<0.05).结论 信必可都保与舒利迭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均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前者起效更为迅速,更加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作者:刘疆豪;张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药物不良反应79例分析

    目的 探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反生率及促进合理用药的途径.方法 选取79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静脉滴注给药(58.22%)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60~ 80岁老年患者多见,占39.24%;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别为抗微生物类药物(64.56%),其次为中成药制剂(20.25%).不良反反应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36.71%)及消化系统反应(25.32%)多见.结论 了解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并进行控制与调节有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胡国红;胡红霞;吴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核性胸膜炎胸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胸水结核分枝杆菌和腺苷脱氨酶活性检测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胸膜病理组织学检测及胸水结核分枝杆菌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3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非结核性胸膜炎引发胸腔积液患者30例为对照,两组患者均接受胸膜腔穿刺,取胸腔积液检测及胸膜组织活检.结果 一次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结核性胸膜炎18例(60.0%),6例(20.0%)经再次胸膜组织活检确诊.胸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符合率80.0%.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ADA活性(71.3±16.2),ADA阳性率86.7%,TB-PCR阳性率为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3 ±10.8)、3.3%、20.0%(t=23.42,x2=14.64,x2=8.65,均0<0.05).应用胸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胸腔积液TB-PCR和AD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符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各种方法单独应用(x2 =4.36、5.87、4.16,P<0.05).结论 应用胸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胸腔积液TB-PCR和AD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符合率.

    作者:黄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目的 比较急诊开腹手术与急诊内镜介入治疗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资料.其中,15例行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保留组),15例行急诊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加胆囊切除术(切除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治疗.切除组术中出血量(128.32±46.17)mL,住院时间(7.3±3.6)d;保留组分别为(148.13 ±2.07)mL,(8.5±2.9)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5、8.73,均P<0.05).结论 急诊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加胆囊切除术的损伤大于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的同时并不能临床获益,对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应选择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方式.

    作者:王海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二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SPA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腮腺SPA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初步探讨SPA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腮腺SPA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无痛性结节状肿块.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是在玻璃样变硬化胶原组织背景中可见囊性扩张的导管和腺泡,导管中可见大汗腺化生,局灶导管上皮增生伴结构不良.腮腺SPA的免疫组化染色calponin和SMA染色结果可见导管周围有一层肌上皮细胞.结论 腮腺SPA发病率低,目前对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程均不明确,如在导管上皮发现显著的非典型现象,术后应对患者加强随访.

    作者:姜旻亮;孙昆昆;斯红旗;朱赛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氯胺酮、苏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苏芬太尼、0.3%甲磺酸罗哌卡因、氟哌利多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治疗效果,观察对产妇泌乳、肠排气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K1组、K2组、K3组、D组,每组各100例;K1组、K2组、K3组分别含氯胺酮100 mg、150 mg、200 mg与0.3%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苏芬太尼50μg,氟哌利多2.5 mg配置成镇痛复合液100 mL,各组于关腹前10 min经硬膜外快速注入镇痛复合液负荷量8 mL,然后连接恒速镇痛泵(2mL/h)持续泵入;D组100例按需肌注哌替啶(1 mg/kg).观察术后4、12、24、48 h不同时段镇痛、镇静效果、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泌乳时间、肠排气时间及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和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K3组术后VAS评分及镇静评定高于K1组、K2组,K2组高于K1组,且K1组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2 hVAS评分,K1组(2.47 ±1.27);K2组(1.84±0.09);K3组(1.46 ±0.11);D组(5.14±1.12).镇静评分:K1组(0.93±0.38);K2组(1.12±0.46);K3组(1.26±0.50);D组(2.13 ±0.56).P<0.05];术后K1组、K2组、K3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D组,术后四组初乳时间和肠排气时间K组明显短于D组[出乳时间K1组(42.5±10.0);K2组(38.1±9.6);K3组(36.4±8.3);D组(61.16 ±10.6),产后肠排气时间K1组(40.8 ±9.4);K2组(37.3 ±13.3);K3组(33.6±12.8);D组(43.4±9.6).P<0.05].结论 0.3%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不同剂量的氯胺酮、苏芬太尼和氟哌利多四药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较为满意,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效果明显,而且四药联用对降低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有利于产妇的泌乳与排气,有利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亓振国;李全;王锋;李成平;王玉杰;亓桂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静脉注射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静脉大剂量注射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抗菌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率为51.11%,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5、1.573,均P>0.05);观察组耐药菌清除率为75.00%,总清除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68.42%(x2=3.373、14.554,均P<0.05).观察组抗菌时间为(6.49±1.7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66±1.37)d,(t=2.874,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大剂量注射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作者:许晓霞;陈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疗效比较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寻找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63例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治疗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并评价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4.8)个月.治疗组显效率(30.3%)、总有效率(8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63.3%)(x2=16.80、7.42,均P<0.05).结论 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较单纯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疗效更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高国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治疗耳聋神经生长因子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目的 制备治疗耳聋的多肽类药物神经生长因子(NGF)温度敏感缓释凝胶给药系统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为内耳疾病治疗中的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以神经生长因子为主药,Pluronic F127为凝胶基质,考查凝胶基质浓度对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采用无膜溶出法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NGF温敏凝胶体外释药量.结果 含不同浓度Pluronic F127的hβ-NGF温敏原位凝胶的平均低临界溶液温度为28.48~36.26℃,制剂较稳定,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累积释放率均达95%以上,Pluronic F127浓度越高缓释特征越明显.结论 NGF温度敏感凝胶可望成为一种治疗耳聋的的新型内耳给药系统,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作者:朱紫兰;刘威;王来友;庞志清;余雪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3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观察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NOR)的血浆hsCRP及脑钠肽(BNP)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548.6±200.4) mg/L、(521.0±198.7) mg/L和(175.8±119.4) 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 ±45.7) mg/L,hsCRP水平只有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4、10.65,均P<0.05).PCI术后3d和3个月,冠心病组hsCRP先升高到(45.8±15.3)ng/L,然后又降低到(8.6±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14.54,均P<0.05);而BNP水平则一直下降,先降到(247.4 ±70.1)mg/L,3个月后降到(69.8 ±20.0) 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19.64,均P<0.05).结论 脑钠肽、hsCRP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其可能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吴铮;李文铮;李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