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比较

解荣

关键词:阿奇霉素, 红霉素, 儿童, 支气管肺炎
摘要:目的 比较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87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60.9%)(x2=13.42,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明显低于对照组(60.9%) (x2 =24.09,P<0.01).结论 阿奇霉素较红霉素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婴儿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儿童保健科定期进行检查的婴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辅食添加情况对婴儿体格的影响,分析辅食添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食添加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结果 96.52%的婴儿在4~6个月添加了辅食,82.1%婴儿的家长选择谷类食物作为第一种添加的辅食,92.5%婴儿的家长选择第一次添加肉类辅食在>6 ~8月龄添加,4~6月龄婴儿经添加辅食喂养,身长、体质量及体质量增值明显优于<4月龄和>6月龄婴儿添加辅食组(均P <0.05).结论 辅食添加需综合考虑婴儿的生理和情绪、辅食营养及制作、辅食添加时间等因素,合理添加辅食有利于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作者:董红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二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SPA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腮腺SPA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初步探讨SPA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腮腺SPA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无痛性结节状肿块.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是在玻璃样变硬化胶原组织背景中可见囊性扩张的导管和腺泡,导管中可见大汗腺化生,局灶导管上皮增生伴结构不良.腮腺SPA的免疫组化染色calponin和SMA染色结果可见导管周围有一层肌上皮细胞.结论 腮腺SPA发病率低,目前对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程均不明确,如在导管上皮发现显著的非典型现象,术后应对患者加强随访.

    作者:姜旻亮;孙昆昆;斯红旗;朱赛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锥形束CT在埋伏牙定位分析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BCT)检查在埋伏牙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采用常规x线根尖片和全景片检查不能准确判定埋伏牙形态、数目及与邻近组织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32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CBCT扫描获得多个不同切面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并使用专用软件进行准确定位.结果 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了埋伏牙形态、数目、空间位置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32例36颗埋伏牙均被精确定位,17例20颗埋伏多生牙及1例1颗上颌埋伏畸形牙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均顺利拔除,14例15颗形态正常非倒置阻生埋伏牙采用外科开窗后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100%.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4例15颗非倒置阻生埋伏牙采用外科开窗后联合正畸牵引治疗,13颗牵引至正常位置,2颗失败,成功率86.7%.结论 CBCT能准确反映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在埋伏牙定位分析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再鸿;杨剑伟;朱雅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3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镰旁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23例,Ⅱ级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5年,2例患者复发,均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熟悉显微神经解剖关系,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吴鹏;姚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青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病因分析

    目的 研究造成中青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746例20~50岁中青年人牙齿楔状缺损患者状况进行检查,采用口腔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分析中青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因素.结果 中青年人牙齿楔状缺损原因中,常见的是机械摩擦576例(75.4%),其次是酸蚀422例(56.6%),另外咬合力疲劳112例(15.0%),其他原因46例(6.7%).结论 中青年人口腔护理存在很多缺陷,牙齿楔状缺损与口腔护理、使用习惯有很大关系,解决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

    作者:宋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介孔纳米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可控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靶向释放,有利于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疾病治疗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药剂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1]理想的可控药物传输系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和包封率,良好的细胞或组织特异性--即靶向性;还应具有在达到目标病灶部位之前不释放药物分子,到达病灶部位后才以适当的速度释放出药物分子的特性[2].

    作者:王俊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川芎嗪注射液对肺挫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筛选72例急性肺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比较TNF-α、IL-8水平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炎性因子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平均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能够减少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TNF-a、IL-8的产生,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预后.

    作者:吴丹;范晓东;陈坚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简单随机化原则(掷硬币法)将同期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脑炎患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滴(400 mg·kg-1·d-1,连用3d).对比两组5d、10 d治愈率及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等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5d治愈率51.2%、10 d治愈率93.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3%、78.3%(x2=4.126、5.551,P<0.05),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10.232,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可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短期治愈率,并能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林加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空心钉加丝线荷包缝合治疗髌骨骨折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空心针加丝线荷包缝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空心针加丝线荷包缝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8%(x2=10.902,P<0.05).结论 空心针加丝线荷包缝合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显著,患者可进行早期功能训练,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梁志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栓抽吸疗法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血栓抽吸疗法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了血栓抽吸疗法.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梗死动脉的TIMI 3级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x2=4.02,P<0.05),校正TIMI帧数低于照组(t=6.25,P<0.01),能达到TMP 3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x2 =5.31,P<0.01).结论 血栓抽吸疗法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的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竹青;白敏聪;李红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静脉注射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静脉大剂量注射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抗菌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率为51.11%,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5、1.573,均P>0.05);观察组耐药菌清除率为75.00%,总清除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68.42%(x2=3.373、14.554,均P<0.05).观察组抗菌时间为(6.49±1.7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66±1.37)d,(t=2.874,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大剂量注射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作者:许晓霞;陈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救治危重哮喘18例分析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抢救危重症哮喘中的作用.方法 对1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在24h内明显缓解,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迅速改善,5d之内全部脱机拔管,14 d之内全部缓解出院.结论 及时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目前抢救危重症哮喘发作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哲;吴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霉酚酸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尿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MMF)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MF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MMF组加用霉酚酸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MMF组总缓解率(82.8%)显著高于对照组(60.6%)(x2=10.86,P<0.05);两组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MMF组降低更为显著,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50、4.59、11.12,均P<0.05).两组血清白蛋白均上升,但MMF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9,P<0.05).结论 霉酚酸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尿蛋白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崔玉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医院ICU分离的749株病原菌的耐药性,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结果 749株病原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208株,27.8%)、铜绿假单胞菌(108株,14.4%)、大肠埃希菌(96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76株,10.1%)、肺炎克雷伯菌(62株,8.3%)为主;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503株,6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82.9% (63/7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22.2%(24/108);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分离率为88.0% (183/208).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8.6%~ 31.5%,对其它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81.6%~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1.6% ~25.0%.结论 ICU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的现象严重,医院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赵建平;周秀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脉冲振荡肺功能评价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儿童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新选择.方法 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进行GINA方案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给予舌下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所有患儿均随访12个月,在治疗后3、6、9、12个月进行自我症状评分,采用IOS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儿肺功能,监测前后的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外周气道阻力(R5-R20)、周边弹性阻力(X5)及共振频率(Fres),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与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自我症状评分分别为(22.8±1.5)分比(22.5±1.3)分,(24.1±2.4)分比(21.8±1.9)分,(24.4±2.4)分比(22.7±2.5)分,(24.8±2.7)分比(21.1±1.9)分,观察组治疗后9个月、12个月的自我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R5、R20、R5-R20、X5及Fre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R5、R5-R20、X5及Fres均明显改善,R20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R5、R20、R5-R20、X5及Fre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能够对因治疗儿童哮喘,临床效果与GINA方案相当,能有效患儿症状,改善肺功能,适用于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

    作者:张彩英;吴永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联合测定多种大动脉僵硬度指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臂踝指数(ABI)等动脉僵硬度指标在冠心病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2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所有患者baPWV和ABI,比较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和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baPWV及ABI之间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吸烟率、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患病率及BMI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64.7±14.5)岁与(58.2±11.8)岁,72.8%与38.0%,43.4%与12.7%,52.0%与16.5%,50.3%与12.7%,78.0%与41.5%,(24.5±3.1)与(22.4±2.6)(x2或t=12.42、14.5、15.0、14.7、13.5、14.0、13.2,均P<0.05)];冠心病组baPWV正常者比例、轻、中度升高者及重度升高者比例分别为28.9%、34.1%及37.0%,均优于非冠心病组,但ABI <0.9比例为19.1%,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x2=15.5、12.4、16.0、15.5,均P<0.05).结论 冠心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baPWV和ABI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在高危人群中广泛开展baPWV和ABI的筛查,以争取冠心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邢佳侬;张艳辉;张凤书;刘艳辉;唐瑞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灼口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灼口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6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疗效.方法 选择灼口综合征患者50例(病例组)予以氯硝西泮片2 mg,1次/d;氟西汀胶囊20 mg,1次/d,连用4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浆细胞因子IL-2、6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另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血清IL-2、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31、2.97、3.84,均P<0.01).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IL-2、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88、2.34、3.21,P<0.05或P<0.01).治疗4周后病例组治愈6例、显效14例和有效24例,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0% (44/50).结论 灼口综合征患者存在血清IL-2、6和TNF-α水平的异常升高,可作为灼口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敏感血清学指标.血清IL-2、6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灼口综合征患者治疗疗效随访和预后观察的指标.

    作者:万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疗效比较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寻找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63例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治疗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并评价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4.8)个月.治疗组显效率(30.3%)、总有效率(8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63.3%)(x2=16.80、7.42,均P<0.05).结论 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较单纯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疗效更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高国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健康宣教对离退休干部预防脑卒中效果的影响

    脑卒中是以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1].因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脑卒中疾病预防知识,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提高离退休干部对预防脑卒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理香;孙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治疗耳聋神经生长因子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目的 制备治疗耳聋的多肽类药物神经生长因子(NGF)温度敏感缓释凝胶给药系统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为内耳疾病治疗中的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以神经生长因子为主药,Pluronic F127为凝胶基质,考查凝胶基质浓度对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采用无膜溶出法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NGF温敏凝胶体外释药量.结果 含不同浓度Pluronic F127的hβ-NGF温敏原位凝胶的平均低临界溶液温度为28.48~36.26℃,制剂较稳定,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累积释放率均达95%以上,Pluronic F127浓度越高缓释特征越明显.结论 NGF温度敏感凝胶可望成为一种治疗耳聋的的新型内耳给药系统,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作者:朱紫兰;刘威;王来友;庞志清;余雪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