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林秀;韩耀平
目的:探索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家庭喂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所选的516例研究对象按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并在18、24月龄进行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的测量和对喂养行为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喂养行为得分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呈正相关,(2)婴幼儿18月龄时体质量、头围、24月龄时身长与喂养行为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3)食物的制备与婴幼儿18月龄时体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5);婴幼儿行为在18月龄时与婴幼儿本身的身长、体质量、头围、胸围均显著相关;24月龄时与其胸围显著相关(P<0.05);婴幼儿的喂养环境在18月龄时与其身长、体质量、头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良好的家庭喂养行为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金婵;罗艳;陈亮;王燕;邵子瑜;李李;胡传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病率高,是引起尿路梗阻及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输尿管上段复杂性肾结石包括了多发性肾结石、鹿角样结石、铸型结石、巨大肾结石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区及输尿管走行区疼痛,梗阻严重者会导致肾盂积水明显,引起肾脏功能异常,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严重后果[1]。开腹手术是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组织创伤大,并发症多。输尿管镜碎石术对结石清除率高,但也属于有创治疗。经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钬激光具有可以粉碎任何成分的肾结石的优势,同时其还可以处理手术中出血,输尿管息肉及狭窄等,利用钬激光的高能量对结石进行粉碎而达到治疗效果,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明显[2-3]。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分组对照研究,着重观察经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海荣;刘晟;张海涛;陶秀林;燕东亮;章雷;胡恩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心脏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住院心脏病患儿78例,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常规生活状态下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变化、心律失常以及ST-T的改变。结果78例患儿中,异常心电图检出73例,占93.6%。在所有异常心电图表现中,心律失常占57.7%,ST-T改变占42.3%。结论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简单、经济、安全、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对小儿心脏疾病诊断可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以为进一步采取其他诊疗措施如药物或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葛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对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8例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患者性别、年龄、辅助放疗、肿瘤大体类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复发转移、肿瘤的直径、距肛缘的距离、基底所占肠壁的比例与生存周期的关系分析。结果预后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复发转移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在预后因素中年龄、浸润深度、复发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 T分期)、复发转移,尤其适用于T1期、高分化腺癌的患者,辅助放疗可作为一种补救性措施或辅助治疗,能够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作者:项雄华;张康为;卿艳萍;吴为明;金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预防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外科全身麻醉状态下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5例。 A组和B组患者分别以0.3μg/kg和0.5μg/kg的剂量推注右美托咪啶,C组患者则推注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三组其余的麻醉步骤和药物均一致。对比三组患者右美托咪啶注射前(T1)、注射后(T2)、气管插管后5分钟(T3)、意识恢复时(T4)、拔除气管插管后(T5)、5分钟后(T6)、10分钟后( T7)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对比三组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情况。结果在T1时,三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T7时,A组和B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有8.00%(2/25),B组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有4.00%(1/25),均显著低于C组36.00%(9/25)(P<0.05)。结论小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可有效预防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且不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无明显的呼吸抑制,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燕;潘应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上臂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上臂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11例上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及使用期内,1例因持续性低血压在使用2年左右时瘘口附壁血栓形成,经导管取栓成功后血流量恢复250 mL以上,其余10例均未发生内瘘阻塞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上臂动静脉内瘘系非常规造瘘部位,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内瘘血管的穿刺护理,是预防内瘘感染、避免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关键。
作者:周利文;杨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是以蛋白尿明显增多、血浆白蛋白低、血浆胆固醇高、水肿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肾脏病变[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则为其中一种分型,也称作单纯型PNS,( primary nephrofic syn-drome,PNS),统计显示,我国PNS患儿的比例占泌尿系统疾病入院患儿的21-31%[2],本研究观察了30例单纯型PNS患儿经苯那普利与泼尼松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赵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 CTA )的技术水平[1-3]。为此,本研究拟以DSA作为参考标准,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脑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疑似脑动脉瘤病例120例,年龄26~74岁,平均(48.68±15.68)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头晕。所有患者均行CTA 和DSA 检查。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作者:王镇章;孙厚长;朱姬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43例颅脑创伤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入院GCS评分、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脑损伤类型、是否应用甘露醇、是否伴有脑脊液漏等对创伤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影响。结果343例颅脑创伤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52例(15.1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与年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脑损伤类型、甘露醇应用、是否伴有脑脊液漏等因素有关,而性别、受伤原因、入院GCS评分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开颅去骨瓣减压、脑损伤类型、甘露醇应用、脑脊液漏因素可视为并发硬膜下积液危险因素。
作者:法焕卿;聂智品;李书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顺产产妇盆底肌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顺产的产妇12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别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n=62)和阴道哑铃训练(对照组,n=62),连续治疗2个月后检查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并对两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肌力情况和盆底疾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盆底肌肌力评价为Ⅱ级14例,Ⅲ级27例,Ⅳ级15例,Ⅴ级6例;研究组中Ⅱ级6例,Ⅲ级15例,Ⅳ级25例,Ⅴ级16例,研究组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U=6.85,P<0.05)。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为11.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32%(χ2=13.65, 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顺产产妇有利于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恢复,明显减少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甘涛;柯国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HIE患儿68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神经节苷脂组、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神经节苷脂组和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神经节苷脂或高压氧舱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和高压氧舱联合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85,P<0.05),神经节苷脂组和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略有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患儿在治疗10 d和20 d的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 d:t=9.451,P<0.05;20 d:t=12.83,P<0.05),且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单用神经节苷脂和高压氧舱组(10 d:t=3.755,P<0.05;20 d:t=3.533,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和高压氧舱两者联合用于HIE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是临床治疗HIE的理想措施之一。
作者:黄素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为观察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超声引导下行压迫疗法,B组超声引导下行凝血酶注射治疗;同时选取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30例作对照组,统计治疗的成功率、血栓形成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30例,首次压迫成功14例,首次压迫成功率46.6%,重复压迫成功率87.5%。2例后经凝血酶注射疗法治疗成功。 B组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30例,首次注射治愈24例,首次注射成功率80.0%;两次注射终全部治愈。血栓形成时间(0.30±0.05)min。 A、B组首次治疗成功率及血栓形成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治疗30例,全部治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A组与B组在首次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及B组总成功率均为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定位与穿刺治疗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可靠,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成功率及血栓形成时间上显著优于超声引导下的压迫治疗,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炽秋;余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 CD4+CD25+FoxP3+)的改变。方法选择13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在手术治疗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分别抽取外周血,采用多色荧光抗体标记,多参数流式细胞似检测CD4+CD25highT细胞及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同时抽取10例健康者外周血与之对照。结果(1)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4+CD25+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P<0.01);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及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术后6个月,CD4+CD25highT细胞及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与健康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手术前比较,空洞型结核病患者行手术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CD4+,CD4+CD25high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6个月后CD4+CD25high T细胞及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CD4+CD25highT细胞与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r=0.878,P<0.01)。结论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有效手术治疗后明显下降,CD4+CD25+FoxP3+T细胞增殖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诱导刺激有关,且其表达水平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菌量负荷有关。
作者:吴映娥;彭文光;吴清花;郑高哲;林诗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早发性乳腺癌(EOBC)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特点,探讨超声对EOBC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年龄小于35岁的60例EOBC患者为观察组,年龄大于35岁的乳腺癌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60例EOBC患者有59例术前超声诊断为乳腺癌,1例误诊为乳腺炎性假瘤。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导管内癌的超声多表现为直接征象,髓样癌多表现为间接征象。观察组与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均以团块型为主,分别占到72.9%和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93,P<0.05)。两组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程度、病灶形态、边界清晰度、有无高回声晕、钙化灶和毛刺征或蟹足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衰减程度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OBC患者癌灶前后径和纵横之比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20、9.285,P<0.05);横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962,P<0.05)。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具有横径大而纵横比小、多见内部回声不均匀及后方衰减较少的特征性表现,对筛查年轻女性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钟小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24 h内行早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出生72 h后行晚期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出生24 h内输注氨基酸(初始量1 g· kg -1· d-1)与脂肪乳(初始量0.5~1.0 g· kg-1· d-1),对照组出生72 h后予氨基酸(初始量0.5 g· kg -1· d-1)和脂肪乳(初始量0.5~1.0 g· kg-1· d-1), PN期间适情给予肠内喂养,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出生7 d后体质量、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理化指标变化:两组早产儿出生7 d后理化指标均较之出生后明显提高(治疗组t=2.169、5.963、11.773、5.920、5.870、8.998、2.076,对照组t=1.755、2.610、9.255、4.697、4.062、7.489、2.042,均P<0.05)。(2)并发症比较:患儿高胆红素血症血症、胆汁淤积、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0.235、0.173、0.190,均P>0.05)。结论在氨基酸、脂肪乳初始量分别为1 g· kg-1· d-1、0.5~1.0 g· kg-1· d-1前提下,早期PN较之晚期PN更能改善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营养状况,两者临床安全性相近;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可考虑在出生24 h内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的摄入。
作者:徐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同时一期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22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随访未发生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术后一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一期后路植骨融合手术安全,固定牢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成;王怀波;江涛;李一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肌病是一大类涉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总称[1-2],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以及其他各种特殊原因引起的心肌疾病[3],扩张型心肌病是所有心肌疾病中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疾病之一[4-8]。有文献报道加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及院外随访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笔者探讨健康教育及院外随访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海芳;韦霞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床边超声应用于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1000例,进行床边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出血的情况。结果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于胎龄大于32周早产儿,体质量低于1500 g早产儿颅内出血概率高于体质量超过1500 g早产儿,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和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于无高危因素和剖宫产分娩的早产儿(P<0.05)。结论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阴道分娩及各种高危因素可造成早产儿颅内出血,采用床旁B超可以作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林苏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急腹症属于临床常见急症,患者往往发病突然,需要尽早诊断和进行腹部疾病紧急处理。因此,手术室巡回护士急腹症手术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院自2006年起开始逐渐加强手术室巡回护士手术配合工作管理,已经积累了较多配合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月华;杨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镇静麻醉对高血压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 HRV )的影响。方法对高血压合并胆囊炎准备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右美托咪啶组(A组)25例,对照组(B组)25例。记录两组术前(T0)、术始(T1)、术中10 min(T2)、术中30 min(T3)、术毕(T4)低频功率标准化值(Lfnu)、低频/高频比值(LF/HF)、总频率(TP)等HPV值的变化。结果 A组在T2~T4时的Lfnu[(66.3±7.8),(64.5±6.0,65.3±6.5)]、LF/HF[(1.9±0.7),(1.7±0.5,1.7±0.8)]、TP [(2283±472),(2197±310),(2108±256)]值均低于T0时和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LFnu=5.16、4.15、4.40,tLF/HF=4.55、4.24、3.49,tTP=3.27、1.71、0.96,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HFnu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心率变异性影响较小,可显著降低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系统与血流动力学的危害。
作者:杨开兰;王艳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