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海市气传花粉调查

班慧;银福;王东平;武静

关键词:气传花粉, 飘散规律, 花粉症
摘要:目的 了解乌海市气传花粉的种类、数量、飘散规律,为本地区与花粉相关的常见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为绿化植被的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采用伞蓬式花粉采样器取样,进行气传花粉的鉴定、计数.结果 全年共收集花粉181040粒,归属60科,86属/种.空气中花粉飘散量前五位是蒿属102 924粒(56.85%),杨属25 325粒(13.99%),藜科18 495粒(13.99%),苋科7 033粒(3.88%),禾本科2 962粒(1.64%).气传花粉飘散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春季的3-5月和夏秋季的7-9月,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排序依次为:杨属、柏科、榆树、胡桃、藜科、蒿属、柳属、柽柳等,夏秋季以杂草类花粉为主,排依次序为:蒿属、藜科、苋科、禾本科、洋槐属、大麻葎草属、柽柳、石榴等.结论 乌海市花粉污染严重,以草类植物花粉为主,蒿属花粉为优势气传花粉.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济南市某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济南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对济南市某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68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平均年龄(31.77±9.11)岁,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0.5%,HIV抗体阳性率为2.1%,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4.7%,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接受干预服务覆盖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I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婚姻(OR =3.40,95%CI=1.36~8.49)、近三个月发生过同性肛交性行为(OR=4.20,95%CI=1.30~13.59)及梅毒感染(OR=7.72,95%CI=3.43~17.37);梅毒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OR =0.56,95% CI =0.39~0.81)、艾滋病知识(OR =0.55,95% CI =0.38 ~0.79)及HIV感染(OR =7.98,95% CI=3.59~17.72).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宣传和干预工作,有效遏制HIV和梅毒的流行和传播.

    作者:李建卓;贾卓;杨慧;朱艳文;金燕;胡艳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某国家级事业单位职工健康管理模式探索

    目的 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以实现全体职工的健康.方法 以某国家级事业单位全体职工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实例,对其采用的相关健康管理措施开展分析.结果 中国疾控中心对全体职工的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对职工分层次进行常规体检,并对体检医院进行综合评定后做出慎重选择,以保障职工体格检查质量;专家论证确定职工癌症筛查检测指标,保证检测项目全面、合理;通过对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组织各种活动促进职工锻炼、对职工进行体重管理以及建设健康食堂等多项措施来促进职工健康;职工应急救护能力建设从设立应急救护工作站、配置急救箱、培训应急救护人员以及开展职工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等方面开展.结论 结合该单位的性质与实际,积极探索适宜的职工健康管理模式,促进职工健康与疾病控制工作良性协调发展,为摸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管理之路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王欣儒;王晓雪;郭晓敏;崔琮琪;谷鑫;谭吉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吸毒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免疫学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云南省吸毒人群HIV合并HCV感染人群接受HIV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学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7-11月,在昆明市和大理州内的9家机构,包括7家美沙酮治疗门诊和2家强制戒毒所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开展横断面研究,调查HIV合并HCV感染的吸毒人员610例,回收有效问卷5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3%.结果 581例调查对象以男性、中年、未婚或离异、汉族、低文化程度和低收入人群为主.抗病毒治疗比例为74.4% (432/581),年龄<50岁或病程为6~8年的治疗人群末次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高于未治疗人群(P<0.05).接受HIV抗病毒治疗的432例中,有22.5%(97/432)的调查对象免疫学失败.对581例调查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常居地、机构、是否知晓HIV、病程、基线CD4+T细胞数值和治疗年限是影响免疫学失败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越高,治疗年限越长,越不容易发生免疫学失败.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吸毒人群HIV合并HC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及时、长期接受HIV抗病毒治疗更不容易发生免疫学失败.

    作者:谭婷;陆林;黄丽花;陆梅泾;陈志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国化妆品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

    化妆品突发公共事件不仅给化妆品市场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还影响到公众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文章通过中国化妆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与工作体会,结合中国化妆品领域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化妆品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系统的跟踪研究,提出化妆品公共事件的定义,总结提出化妆品公共事件五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化妆品公共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产品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主要目的是提醒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化妆品质量及安全性,加强对化妆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化妆品企业及销售行业的自律意识,从而有利于普及化妆品使用安全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此研究对建立中国化妆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提高处置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作者:高立雪;袁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温州台风所致公共卫生问题中的应急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百姓积极关注的焦点.温州地处沿海地带,常年受台风灾害影响,造成的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威胁等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而应急健康教育策略正是引导群众科学防范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强有力的手段,能够帮助群众迅速掌握防灾救灾知识,有效消除和减少影响个人和群体健康的危险因素,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干预措施,其优势和重要性日益彰显.此文通过分析温州台风所致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当前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指出当前应急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待解决的居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认知程度偏低、健康信息覆盖面不均衡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思考和探讨今后的健康教育策略,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健康教育,促使人们建立“知信行”健康行为模式,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

    作者:黄小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衢州市2014-2016年HIV确证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衢州市HIV确证实验室HIV抗体初筛阳性样本复检和确证实验结果,为艾滋病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衢州市HIV确证实验室在2014-2016年收到的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采用ELISA法和胶体硒法进行复检,两种试剂任一试剂量阳性则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结果 2014-2016年衢州市HIV确证实验室对送检的529份HIV抗体初筛阳性样本进行了复检,复检阳性率为79.8% (422/529),对复检阳性标本进行了WB确证,确证HIV-1抗体阳性385份,HIV-1抗体阳性率为91.2%(385/422),HIV抗体阴性22份(5.2%);HIV抗体不确定15份(3.6%),随访后阳转7份,随访后阴性2份,失访6份.385份确证病例中重卡病例26例,剔除重卡后359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例为4.3:1,主要集中在20~40岁人群(占63.5%).异性性传播是HIV主要的传播途径(占74.6%),同性性传播也占较大比例(占21.4%).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不确定结果的随访,降低失访率,尽早发现HIV感染者,降低HIV新发感染,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作者:陈旭富;吕磊;王炜;杨瑞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某疾控机构2013-2017年人员流失现象探析

    目的 通过对某疾控机构的人员流失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疾控人员流失的原因,为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人事档案,对某疾控机构2013-2017年流失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同时对流失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人员流失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 2013-2017年,某疾控机构共有32名人员流失,年流失率分别为1.5%、1.1%、4.9%、2.1%、4.0%.2015年流失人员多,达12人,流失比例达37.5%.流失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及行政科室人员分别占比70.0%和56.3%,高于其他人员.流失人员中到其他事业单位和企业就职者居多,流失原因主要为薪酬、考核晋升制度、竞争激烈、其他等原因.针对人员流失情况,对机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论 2013-2017年某疾控机构的年流失率为1.1% ~4.9%,以2015年的流失人员为主,流失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及行政科室人员占比较高,其他事业单位和企业为主要去向.针对人员流失的原因,应采取完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综合待遇等措施,以防止人员流失情况持续加重.

    作者:王淼;崔璐;许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广西边境地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边境地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状况.方法 对广西边境地区22家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验室检验人员基本情况、分离和鉴定相关致病源能力、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相关技术操作情况、实验室诊断相关机制等.结果 广西边境地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人员学历以中专以下为主,占66.7%;职称以初级以下为主,占54.8%.大部分县级疾控机构缺乏检测鉴定中毒(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和毒鼠强中毒)和分离鉴定病原生物(禽流感、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和SARS)的能力.18家县级疾控机构具备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细胞培养技术和病毒分离技术开展比例较低,为13.6%.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与医院及边境国境卫生检疫部门缺乏沟通协作.结论 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能力不足,检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与其他机构实验室沟通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尚不能较好地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

    作者:陈奕如;覃娴静;冯俊;江南;陈其伟;刘德诚;冯启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慢性病住院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慢性病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管理情况,为提高护士手卫生执行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1-12月,选取226名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针对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慢病住院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管理的意愿和认知情况平均得分为(4.41±0.49)分.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管理调查结果,“触碰患者周边环境后参与监督”得分低,“实施清洁及无菌操作前参与监督”得分高.“护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现实参与”和“支持程度”3个方面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支持程度”平均得分为(4.37±0.26)分,高于中等水平;患者“现实参与”平均得分为(1.89±0.19)分,“鼓励行为”平均得分为(1.93±0.16)分,低于中等水平.患者参与监督护士洗手,患者现实参与和支持程度方面,护士在实施清洁及无菌操作前、触碰患者前、接触患者体液后得分高于触碰患者后、触碰患者周边环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对护士进行手卫生必要性的宣传,让护士主动邀请和鼓励住院患者参与到手卫生管理监督工作中,提高护士手卫生的执行率.住院患者参与护士手卫生监督管理,是提高护士手卫生执行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池丹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2012-2017年某事业单位退休职工血脂异常分析

    目的 了解国家机关某事业单位退休职工2012-2017年的血脂异常现况,探讨改善血脂异常的生活方式.方法 2012-2017年每年对退休职工开展健康体检,检测血脂水平,统计血脂异常所占比例,采用x2检验、趋势x2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每年体检职工数为127 ~142人;血脂异常率呈逐年下降趋势(x2=20.61,P<0.05),男性退休职工从81.82%下降到47.54%(x2 =25.345,P<0.01),女性退休职工由72.29%降至49.38%(x2=10.373,P<0.01);退休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无性别差异(2012年x2=1.415;2017年x2=0.047),P值均>0.05;2017年60 ~ 69岁组血脂异常率显著高于50 ~59岁级和≥70岁组(x2=13.095,P<0.05).结论 该单位退休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但仍不可轻视,应重点关注60~69岁组退休职工的血脂情况;单位需加强退休职工体检后的健康跟进和健康教育,定期开展上门随访,关爱退休职工身心健康.

    作者:吴萍;李信和;史金晶;孙若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甘肃省武威市2005-2016年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甘肃省武威市2005-2016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探讨影响甲肝发病的因素,为制定甲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提取武威市2005-2016年甲肝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甲肝发病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武威市2005-2016年甲肝总体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Z=-14.95,P<0.01),报告发病率从2006年的28.76/10万下降至2016年的4.52/10万,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37/10万.全年各月份均有甲肝病例报告,7-9月份为甲肝发病高峰.男性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26/10万,高于女性的10.3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6,P<0.01).30~39岁年龄组病例数多为448例,占16.63%.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8.13%(1 566例)和19.60%(528例).结论 尽管武威市2005-2016年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重视甲肝疫情,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甲肝流行.

    作者:杨天琳;李晓春;杨峻山;李斌;吉兆华;邵中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锑的健康效应及短期暴露健康风险

    2015年底发生的贯穿甘肃、陕西和四川等省份的水中锑污染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大众对锑健康风险的广泛关注.中国锑的储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被广泛应用在制造合金、阻燃剂等领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空气和土壤中都有锑的存在.本文对锑的化学性质、存在形式、污染来源、应用现状、环境存在水平以及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毒代动力学和对人体、动物经口暴露的健康效应等内容进行综述,并介绍了美国EPA组织开展的饮用水中锑短期暴露风险的研究成果,陈述了锑短期暴露健康参考值的推导方法、数据依据并列出了推导过程和结果,后列出不同的饮用水标准值.鉴于目前中国锑污染事件的频发状态,组织开展系统性的锑污染物短期暴露健康风险的研究非常必要.

    作者:董梦萌;高圣华;顾雯;张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哈尔滨市群众性有氧健身操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目的 了解哈尔滨群众性有氧健身操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为有关部门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制定有效支持环境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有氧健身操普及比较好的八区十县(市)的2 000名居民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访谈.结果 在调查的2000名居民中,有高血压患者386人(19.3%),糖尿病患者98人(4.9%).高血压患者锻炼前后的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下降5.3 mmHg和4.6mmHg(P <0.01);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平均下降1.39mol/L(P <0.05);静息心率平均下降11.3次/分钟,肺活量平均增加580mL,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比参与前平均降低6.8kg,腰围减少5.6cm,臀围减少4.4cm(P <0.01);44.3%的人认为跳操后胃肠功能明显改善.被调查者中49.4%认为跳操后睡眠质量提高,90.1%感觉食欲增强,48.6%自评反应能力增强,43.4%认为注意力增强,35.8%感觉记忆力明显改善;被调查者中有458名处于更年期,其中更年期症状有改善的占89.3%,明显改善的占51.2%,有些改善的占43.3%.结论 群众性有氧健身操对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状况有促进作用,效果肯定,值得普及推广,但需要专业部门规范化管理与健康指导.

    作者:张莉莉;蔡路;王颖;李凯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云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梅毒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云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梅毒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该地区梅毒防治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某地区15~70岁的村民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结果 该调查人群的梅毒知晓率仅为13.2%,35.2%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梅毒.女性、年龄相对较大、结过婚、文化程度低、不识汉字、未外出务工等村民梅毒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云南省某地区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该地区农村居民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对性病的防范意识.

    作者:余军;张琬悦;马艳玲;罗红兵;方清艳;刘秀娟;贾曼红;陆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安定区2015-2016年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定西市安定区2005-2016年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流行趋势,为实施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通过发病率线形回归模型,预测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以评估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速度.结果 安定区2005-2016年法定报告乙类肠道传染病EAPC为-35.14%,总体报告发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中甲肝、未分型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戊肝发病呈上升趋势,甲肝EAPC为-93.51%,未分型肝炎EAPC为-73.02%,戊肝EAPC为44.21%,细菌性痢疾EAPC为一38.20%,报告发病呈下降趋势.乙类肠道传染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4-10月发病高,占全年发病总数的73.31%;年平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0∶1;发病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结论 2005-2016年定西市安定区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下降趋势明显,但仍面临戊肝发病逐年升高等问题.为控制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除了医疗机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如采取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相应疫苗的接种、改善居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食品卫生意识等综合措施,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罗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黑龙江省2016年重点食源性寄生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重点食源性寄生虫病与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项目县固定点和流动点;实验室主要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试法;应用Excel2016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仅为0.06%;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以华支睾吸虫病为主,其感染率为10.64%.人群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128,P<0.05);青壮年高于儿童及老年人,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21,P<0.05);阳性感染以农民、牧民以及渔民为主,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3.48,P<0.05);文化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3,P<0.05).结论 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以中年农民为主要的感染人群.应加强有关寄生虫病个人日常预防知识及食品卫生知识的多种形式健康教育.

    作者:袁爽;邢智锋;葛涛;尹世辉;唐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2所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7 095例,检测粪便标本1 393份,阳性检出率为15.96%;三季度报告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43%,20~60岁组报告病例占50.93%,农民(33.78%)居报告病例数的首位;主要可疑食品来源场所为家庭(78.89%);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98.7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高(6.39%);不同就医时间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02,P<0.05),是否服用抗生素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1,P>0.05).结论 夏秋季是山西省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15岁以下儿童是好发人群,家庭是好发场所,植物性食品是好发食品,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微生物.需加强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还应扩展监测工作形式,扩大监测面,开展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药店腹泻药品销售状况调查,将监测工作扩展至乡、村医疗机构.

    作者:王三桃;史一;王尚敏;李雪原;张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乌海市气传花粉调查

    目的 了解乌海市气传花粉的种类、数量、飘散规律,为本地区与花粉相关的常见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为绿化植被的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采用伞蓬式花粉采样器取样,进行气传花粉的鉴定、计数.结果 全年共收集花粉181040粒,归属60科,86属/种.空气中花粉飘散量前五位是蒿属102 924粒(56.85%),杨属25 325粒(13.99%),藜科18 495粒(13.99%),苋科7 033粒(3.88%),禾本科2 962粒(1.64%).气传花粉飘散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春季的3-5月和夏秋季的7-9月,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排序依次为:杨属、柏科、榆树、胡桃、藜科、蒿属、柳属、柽柳等,夏秋季以杂草类花粉为主,排依次序为:蒿属、藜科、苋科、禾本科、洋槐属、大麻葎草属、柽柳、石榴等.结论 乌海市花粉污染严重,以草类植物花粉为主,蒿属花粉为优势气传花粉.

    作者:班慧;银福;王东平;武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慢性病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方式需求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慢病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电话随访方式需求情况,为提高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选取2015年1 月-2016年12月出院的26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方式需求情况调查.结果 254份有效问卷,选择电话随访的为186名患者,占73.23% (186/254).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患者电话随访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及疾病种类患者需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为出院后的慢性病患者延伸进一步的护理服务.因电话随访简捷、实用、成本低,成为基层医院护士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主要方式,尤其适用于年轻及文化程度高的慢性病患者.电话随访可使出院后的慢性病患者掌握自我康复技能和出院后服药依从性,从而维持病情稳定,延缓、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电话随访是延续性护理的重要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作者:陈建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哈尔滨市2004-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哈尔滨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哈尔滨市2004-2017年麻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17年哈尔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4 913例,发病率为3.42/10万;发病集中在4-6月,发病时间提前,高峰过后持续时间延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发病,<5岁儿童和>15岁人群占有较大的比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7.02%和40.36%.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后,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中<5岁儿童比例上升,≥15岁人群比例下降.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的病例数多.暴发病例占24.87%.结论 麻疹发病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变化,发病模式以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年龄分布呈现明显双向移位,提示应落实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次接种工作,及时分析疫情形势,针对散居儿童和学生制定更适宜的麻疹防控策略.

    作者:高晓丽;徐虹;李玺琨;范晨璐;刘木子;姜立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