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宁波市镇海区1 087例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董选军;胡依红;丁文娟

关键词:伤寒, 流行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1 087例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5~2005年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的发病率为144.56/10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高于中国内陆地区;伤寒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工人发病多,20~39岁发病率高,占全部的65.13%.结论 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结构现状分析

    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05年人力结构基本资料,从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四个维度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构成进行描述.结果 显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平均年龄为39.8岁,以大、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次之,职称集中在初、中级水平,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以预防医学和非预防专业的医学专业背景为主.

    作者:苏海军;汪华;张瑜;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于竞进;于明珠;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邹平县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掌握全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邹平县2001~2005年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邹平县2001~2005年麻疹发病4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17/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县人口,外来人口集聚的经济开发区发病率高.3~5月是麻疹高发季节,发病率占前两位的是农民工、散居儿童.发病成双峰型,<1岁和<15岁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1.61%.男女发病比例为1.56∶1.结论 邹平县应以控制流动人口麻疹发病为重点;建议调整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对外来务工人员需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作者:王秀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2~2005年中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的特征及其效应

    目的 评价2002~2005年间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特征及其效应.方法 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投入基本资料,从专项经费、房屋设施投入、仪器设备投入、日常工作经费投入和人员经费等方面反映政府投入的特征及效应.结果 与2002年相比,2005年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各项投入中,专项防治经费、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的增长率分别为121.7%、440.0%、724.0%,年度间呈现一次性投入的特征;而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人员经费的增长率为43.3%、35.3%,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占机构正常经费的比例从2002年的48.3%下降到2005年的39.4%.结论 2002~2005年,政府投入更侧重专项经费、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等,而对机构日常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投入相对薄弱.

    作者: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汪华;张瑜;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三年建设前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规模的比较研究

    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年在岗人员数量基本资料,进行人力数量不同级别和地区间的比较.结果 显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量略有下降,专业站(所)人员数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东部增加,西部减少.

    作者:陆耀良;张瑜;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汪华;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疾控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为疾控中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疾控系统三年建设状况调查广州地区数据,对疾控机构资源配置、检验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市CDC、城9区和2个县级市CDC共有在岗人员1 162人,按2005年户籍人口计算,城9区每万人口拥有预防工作人员数1.06,县级市为1.43;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集中在市CDC,而高中及以下和无职称的人员在城9区和县级市CDC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42.66%、53.68%和22.91%、33.68%.全市疾控财政拨款共24 240万元,人均拥有财政费用15.29元.市CDC人均建筑面积低,仅30.95m2.三级疾控平均拥有实验仪器分别为366台,84.56台和59.5台;有能力开展的检验项目累计分别达226项、1 178项和271项;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次数累计分别为104次、315次和10次.结论 疾控机构经过三年建设,资源配置有了明显改善,检验能力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人员经费和防病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用房有待进一步改善.

    作者:魏跃红;吴德平;蔡文锋;许信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荔湾区首例人禽流感疫情溯源调查

    目的 探讨如何追溯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 查阅死者治疗和检验记录以确定诊断结果,对死者家属、朋友、有接触记录的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血液、咽拭子检测和医学观察,对死者生前的活动场所进行外环境自然调查等,追溯死者的感染来源.结果 对124名接触者进行采样和医学观察,经14天留院观察,排除他们感染人禽流感,无续发病例报告,也没有找到感染的真正来源.结论 死者是广州市和广东省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确诊死亡病例,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协助、信息共享、跨区域性合作的经验对今后的传染病溯源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张瑞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权限管理研究

    目的 提出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权限管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共享平台权限管理的需求分析,提出基于角色分类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模式.结果 有效解决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权限管理的需求.结论 基于角色分类的权限管理模式可广泛适用于类似的基于B/S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韩宏;樊秀娥;王京萍;张英杰;杨洋;王松旺;杨功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血压的饮食及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治疗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高血压发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其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新发高血压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2],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且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其内容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危险的目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作者:武虹;李凯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怀远县2004~2005年191起卫生行政处罚案分析

    为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的工作质量,对191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分析,以找出其中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常觉人;陶跃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慈溪市2004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研究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因素,以便采取科学防制措施,遏制全市狂犬病疫情上升趋势.方法 收集疫情、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全市共发生狂犬病20例,分布于观海卫、逍林等12个镇(街道),其中观海卫镇发病数高,达5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20%.20例病人中以0~9岁儿童及30~39岁青壮年农民居多,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患者局部伤口未处理的占多数,占80%,未注射狂犬病疫苗17例,占85%,注射过疫苗的3例,且均未全程注射,也均未联合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 要加强狂犬病防制工作,严格执行养犬规定,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犬伤门诊和疫苗供应.

    作者:叶建杰;施南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创建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职能,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素质好、效率高的公共卫生队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武汉市卫生局于2006年初下发了《关于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公共卫生科的意见》(武卫[2006]60号),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建公共卫生科活动,希望用三年的时间,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建设,到2008年底,完成房屋建设、基本设施齐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保障机制健全的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工作目标.

    作者:李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同渠道经费比例分析

    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2001~2005年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财政投入、服务收入、上级补助和其他投入等不同渠道的经费情况,结果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获得的政府财政投入比例逐年上升,服务收入比例逐年下降,上级补助和其他收入比例基本不变.但是,服务收入的比例仍超过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在50%以上,服务收人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首要收入渠道.

    作者:何晓军;雷杰;陈政;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汪华;张瑜;刘岭;施培武;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邹城市2001~2005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邹城市2001~2005年性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邹城市2001~2005年性病订正疫情和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邹城市2001~2005年的性病报告病例数为32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72/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发病集中在青壮年男性,职业分布:工人和干部职员发病占第一位.结论 邹城市应提高对性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加强防治措施,特别是应加强青壮年男性和重点人群的性病防治工作.

    作者:杨露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困境和改革要求

    21世纪初,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困境是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共职能偏废.通过三年体系建设,这一困境有所改善,但公共职能偏废的形成机制仍然尚未阻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作者: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汪华;张瑜;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姜庆五;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2~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流动特征分析

    目的 评价2002~2005年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流动特征情况.方法 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基本资料,从学历、职称、专业和岗位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员构成进行描述,同时借鉴人力素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现有人力和流动人员素质综合得分评价.结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人力素质综合得分为5.05,而新进人员和流出人员的素质综合得分分别为5.32、4.67.新进人员以高学历、低职称为主,专业化程度更高.结论 研究表明,2002~2005年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呈现的低素质人员流出,高素质人员流入的良好态势;学历、职称、专业和岗位等流动人员特征也趋于优化.

    作者:汪华;于竞进;苏海军;于明珠;张瑜;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呼叫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呼叫中心是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把电话、传真等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在一起,将通信信号自动转变成语音应答模式的系统.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3年初,为适应来自社会各界的关于非典型肺炎等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方面的咨询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并使用了这一系统,在非典期间及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各种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和完善,已基本上达到了电话咨询自动语音应答的设计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咨询服务方式,规范了咨询内容,提高了咨询工作的效率.

    作者:闫海;王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关于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的思考

    卫生监督机构经受了抗击非典与禽流感的考验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复杂的卫生安全形势.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是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是立足之本.为了增强贯彻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及有效性,为了完成艰巨繁重的监督任务,必须要提高卫生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队伍建设,本文就增强卫生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执法能力谈点意见.

    作者:周汉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策略和落实效果

    本文介绍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分析了2003年以来,这些思路策略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结果 表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业务工作能力明显加强,公共职能落实程度有所提高,政府和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明显提高.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职能明晰,但社会认识不足;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缺口仍然较大;政府投入机制有所改进,但范围局限,成效甚微,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稳定性总体较差,等等.

    作者: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汪华;张瑜;刘岭;施培武;何晓军;雷杰;陈政;罗力;王颖;孙梅;苌凤水;柴煜卿;朱立国;郑余焕;傅华;梁鸿;陈文;周志俊;屈卫东;吕军;陈英耀;姜庆五;郝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业务建设

    面对各种挑战,做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业务建设仍是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求的决定因素,是队伍建设的中心工作,占主导地位.中心建立以来,我们从四个方面加强业务建设.

    作者:方友春;唐一清;倪晓慧;卜丽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卫生监督文化体系建设初探

    姜堰市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2月28建所以来,着力打造卫生监督文化体系建设,将其视为卫生监督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姜堰市卫生监督文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特征;实践和探索出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出适宜的载体;达到了预期目标.

    作者:吴光明;张子平;姜瑞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