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穆敏;赵艳;李湖中;方炎福;王海林;李李;胡传来
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被列入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以来,全国疫情呈高发态势。本研究分析2010年许昌市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诊断按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010年版)》要求,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条件为“按发病日期”,人口资料来自许昌市统计局统计年鉴。
作者:俎炳灿;马莹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心脑血管病大流行,据WHO统计,2002年全球近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至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00万,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0%。
作者:方向华;王淳秀;梅利平;刘敏;吉训明;李立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北京、河南、新疆地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状况。方法收集3个地区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粪便,采用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法集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同时检测患者血液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253例HIV/AIDS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有32例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12.6%。北京、河南、新疆地区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97%(4/67)、16.1%(24/149)和10.8%(4/3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1,P<0.05)。男性和女性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1.2%( 16/1 43)和14.5%(16/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4,P>0.05);城市和农村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6.5%(7/104)和16.8%(25/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6,P<0.05);夏秋季与其他季节的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4.0%(30/214)和5.1%(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处于HIV感染无症状期、有症状期、艾滋病期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7)、21.3%(19/89)、8.3%( 1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2,P<0.01);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cell/μl)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有差异,<200为20.4% (20/98),200~499为9.23%(12/130),≥500为0%( 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3,P<0.01)。艾滋病中晚期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μl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3个地区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与性别无关;患者来自农村地区、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疾病为中晚期患者易发生隐孢子虫感染。
作者:王慧珠;焦炳欣;田敬华;李敏;郭杰;刘颖;李兴旺;王玉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市售低钠富钾替代盐对农村社区居民血压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类实验设计,在山东省莱芜市2个农村社区,经过血压筛查,将411名30~ 60岁的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两组均以家庭为单位给予3个月的低钠富钾替代盐替换普通食盐进行干预,定期观察血压及其24 h尿钠的变化。结果用低钠富钾替代盐干预1个月时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人群血压开始呈下降趋势,3个月后评估时高血压组收缩压(SBP)平均下降7.4 mm Hg(1 mm Hg=0.133 kPa;t= 10.096,P=0.000),舒张压(DBP)下降3.8 mm Hg(t=8.017,P=0.000);非高血压组SBP平均下降1.2 mm Hg(t=2.507,P= 0.007),DBP下降1.0 mm Hg(t=2.987,P=0.002)。干预3个月后评估时高血压组24 h尿钠平均下降15.5 mmol(t= 1.803,P=0.037),尿钾上升4.2 mmol(t’=2.132,P=0.018),钠钾比下降1.2(t=2.786,P=0.003);非高血压组24 h尿钠平均下降1.7 mmol(t =0.211,P=0.417),尿钾上升3.7 mmol(t’=2.207,P=0.015),钠钾比值下降0.7(t= 1.818,P=0.036)。结论低钠富钾替代盐能有效降低人群血压水平,且人群依从性较好,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预防控制高血压方法。
作者:张高辉;马吉祥;郭晓雷;董静;陈希;张吉玉;苏军英;唐俊利;徐爱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有效的手段。然而研究发现.正常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5%~10%出现低无免疫应答。为了解宁波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对该市按0、1、6程序接种3针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
作者:周绍英;董红军;边国林;马瑞;蔡一飙;史宏辉;胡丹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以经采供血途径感染HIV者为例,探讨滞后诊断的HIV感染者对艾滋病中位潜伏期的影响。方法利用全国HIV/AIDS病例报告网络直报系统中感染途径为采供血的病例信息,将1995年至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抗体筛查结束期间以采供血途径感染的HIV病例为时间截点1组,1995-2010年所有采供血途径感染HIV病例为时间截点2组;应用乘积极限法计算两时间截点组的艾滋病中位潜伏期,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时间截点1组(3162例)的艾滋病中位潜伏期为9.62年(SAS程序未给出95%CI),时间截点2组(4478例)艾滋病中位潜伏期为9.83(95%CI:9.73~9.83)年。结论未包括滞后诊断病例的既往有偿献血员艾滋病潜伏期研究存在滞后诊断偏倚,对于中位潜伏期的估算偏短。
作者:刘慧鑫;王璐;秦倩倩;丁正伟;汪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国现阶段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保留的血清,以美国Murex 3.0和Ortho 3.0抗-HCV试剂为金标准建立标准血清库,筛选中国抗-HCV检测试剂,并用Chiron HCVRIBA 3.0复核检测结果。结果 中国1~ 59岁人群抗-HCV调整流行率为0.43%(95%CI:0.33%~0.53%),男性和女性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46%和0.40%,城市和农村人群经调整后均为0.43%。东、中和西部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37%(95%CI:0.21%~0.53%)、0.67%(95%CI:0.40%~0.94%)和0.31% (95%CI:0.20% ~ 0.42%),3个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南方和北方地区人群抗-HCV流行率分别为0.29%(95%CI:0.21%~0.52%)和0.53%(95%CI:0.38% ~ 0.64%)。结论经综合性防治,目前中国属丙型肝炎低流行区。
作者:陈园生;李黎;崔富强;邢文革;王璐;贾志远;周脉耕;龚晓红;王富珍;郑徽;罗会明;毕胜利;汪宁;杨维中;梁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芯片)在老年人健康筛查中的应用。方法C12芯片包含甲胎蛋白(AFP)、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人类生长激素(HGH)、铁蛋白(ferritin),利用C12芯片对399例体检老年人及对照组1791例成人体检者血清进行检测,以超出正常范围为阳性结果。结果老年人组与对照组均检测到AFP、PSA、f-PSA、CEA、CA125、CA153及CA199有阳性结果,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组与对照组中AFP、PSA、f-PSA、CEA、CA125、CA199、CA242及ferritin的正常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2芯片中AFP、PSA、f-PSA、CEA、CA125、CA153及CA199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
作者:严海燕;钟日辉;李竞;罗晓红;陈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浙江省风疹病毒流行株的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该期间风疹疫情中的疑似患者标本,于Vero细胞上分离病毒。采用巢式RT-PCR扩增流行株E1、E2和C三个结构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从52例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风疹病毒流行株7株,除Rvi/Zhejiang.CHN/23.08株为2B基因型外,其余6株均属于IE基因型。基因进化树上,IE基因型流行株分别与香港、海南地区流行株具有近亲缘关系,而2B基因型流行株与BuenosAires.A RG/46.08位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浙江2B型流行株与全球其他地区流行株间的遗传距离(0.011)小于与中国流行株(0.023)间的遗传距离。浙江风疹流行株与中国风疹疫苗株BRDⅡ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C>E2>E1,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E1 >C>E2,对应存在3、11和23个氨基酸的变异。各位点氨基酸熵值表明,E1蛋白上仅存在一个易变位点(熵值>0.600),而E2蛋白上有7个易变异位点和1个高变异位点(熵值>1.000)。结论2005-2010年浙江省存在两种基因型风疹病毒流行,IE为优势基因型,2B可能为境外输入株。流行株E1基因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而E2基因氨基酸变异较大,在风疹病毒流行病学监测中除关注E1基因外,应开展对结构基因E2和C的研究。
作者:冯燕;钟淑玲;徐昌平;史雯;卢亦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1989- 2010年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20年病死率及死因变化。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1989-2010年的历史卡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核实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10年共报告现住址及户籍地为德宏州的HIV/AIDS 13493例,其中HIV8569例,死亡2036例;AIDS 4924例,死亡2251例。少数病例已存活达15~20年。2004年以前报告的发病病例中,死亡病例数高于存活病例数,而此后历年报告的发病病例中,存活病例数则高于死亡病例数。HIV/AIDS当年发病当年死亡的病例数占当年发病总病例数的比例在1989-2010年的20年间则表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001-2003年该比例均高于10.0%,2003年达到高的18.9%,此后逐年稳步下降,2010年该比例为5.8%;而年初存活当年死亡的比例则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HIV/AIDS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比例下降,其中,曾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至2010年时分别达到89.9%和25.5%。结论德宏州HIV/AIDS病死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扩大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农村地区应加强AIDS死因监测。
作者:段松;韩晶;杨跃诚;项丽芬;叶润华;龚渝蓉;杨世江;杨忠桔;韩文香;杨建华;曹东冬;李维美;李洋;唐仁海;吴尊友;何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在无抗病毒治疗干预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89-2010年5月间德宏州报告的当地户籍、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抗病毒治疗前先后至少接受过2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生物学意义显著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487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中位数为-2.0 cell/μl(IQR:-8.2~3.6),并与HIV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首末次检测间隔等因素有显著关联。约60.0%(2693例)研究对象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首次,表现为自然下降。约31.2%( 1400例)研究对象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首次下降幅度在30%以上,表现为显著下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感染途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首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间隔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仍有相当部分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显著且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必要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以掌握其病情进展状态,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作者:叶润华;段松;项丽芬;杨跃诚;杨忠桔;韩文香;曹东冬;杨建华;李维美;杨锦;王继宝;高洁;龚渝蓉;杨世江;朱萍;何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构建数学模型对输血残留风险评估是当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根据重复献血者经常参加献血的特点,可运用“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重复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可运用“现患率随年龄增加”模型计算初次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血液筛查检测窗口期的特点,可运用“残留风险与发病率和窗口期长度相关”模型计算残留风险。本研究联合运用上述3种数学模型,对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残留风险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地区献血者资料为实例,在对所有筛查不合格样本进行确认的情况下,评估得出上海地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为1∶101 000。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具有参考价值,上海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较安全的水平。
作者:王迅;贾尧;谢云峥;励修楣;刘晓颖;伍晓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常规免疫监测接种数据的真实性始终是困扰常规免疫监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福建省18个县儿童疫苗接种率现场审评,分析评价常规免疫监测接种数据真实性,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吴江南;周勇;张冬娟;郑金凤;潘伟毅;蔡志坤;严延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低(无)应答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3个区2008-2009年出生的2047名新生儿,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Bs,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婴儿低(无)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血清抗-HBs滴度大值为14 982.7 mIU/ml,小值为0.52 mIU/ml,几何平均浓度为408.04 mIU/ml。低(无)应答率为17%,其中无应答率为1.86%,低应答率为15.14%。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月龄、是否早产、乙肝疫苗种类和母亲HBsAg、HBeAg是否双阳性5个因素是婴儿低(无)应答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65(男性)、3.133(13~18月龄)、2.824(早产)、4.540(接种5μg疫苗)和2.298(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结论男性、13~18月龄、早产、接种5μg疫苗和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婴儿的免疫应答水平较低,应加强抗-HBs滴度的监测。
作者:黎健;吴寰宇;潘引君;曹卫中;钱杰;任宏;施阳;李燕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EBSCO、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Elsevier,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1994-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HCV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0及Stata 11.0软件对所选取的危险因素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5篇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累计病例4370人、对照8606人。单因素分析合并的OR值及95%CI依次为:输血史4.23(2.82~6.35)、手术史2.13(1.70 ~ 2.67)、静脉注射吸毒史52.28(34.12~80.11)、性伴为静脉吸毒者7.19(3.13~16.51)、性病史3.43 (2.70 ~4.34)。多因素分析合并的OR值及95%CI为:输血史6.03(3.97 ~ 9.15)、手术史2.10(1.44~ 3.07)、静脉注射吸毒史44.90(31.13~64.76)、性伴为静脉吸毒者3.87(2.07~7.24)、性病史2.05(1.19 ~3.52)。结论HCV的危险因素为输血史、静脉注射吸毒史和性伴为静脉吸毒者;由于存在偏倚,还不能确定手术史是否为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性病史与HCV的感染呈弱相关,但结果不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苏迎盈;汪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为了解广东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遗传物质多态性特征,探索其鉴定及溯源方法。方法运用自动化核糖体基因分型系统,用EcoRⅠ酶或PvuⅡ酶,对广东省分离的沙门菌和金葡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应用BioNumerics软件比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PvuⅡ酶对32株沙门菌酶切,分为19个核糖体型,使用EcoRⅠ酶对14株沙门菌酶切,分为2个核糖体型。使用EcoRⅠ酶对49株金葡菌酶切,分为31个核糖体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自动化核糖体基因分型能有效鉴定沙门菌和金葡菌。沙门菌血清分型与Ribotyping分型无高度相关性,但两者结合,能更有效鉴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确定食物中毒的来源和传染途径。
作者:何冬梅;朱海明;赖蔚苳;王海燕;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柯昌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全球15~24岁青年性传播疾病(STI)报告率高[1]。目前各国缺乏未婚性活跃青年STI发病率和流行率的有效数据[2]。国内学者推断中国未婚育龄人群中性病的感染率高于已婚育龄人群[3]。
作者:韩优莉;郑晓瑛;陈功;张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由于大部分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多地求医、反复就诊、多次报告等情况。导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既包括急性病例,也包括慢性病例,既有初次就诊病例,也有多次就诊报告病例,不能准确反映年度新发病例情况。为掌握武汉市乙肝报告的真实发病情况,于2010年对报告乙肝病例开展此项调查。
作者:罗同勇;余滨;胡权;陈剑;孔德广;杜虹;李秋玲;陈邦华;周敦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分析其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319名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4种膳食模式:Ⅰ(摄入较多的汉堡包及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Ⅱ(摄入较多的猪肉、羊肉、牛肉、禽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坚果类)、Ⅲ(摄入较多新鲜水果、鸡蛋、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坚果类)、Ⅳ(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影响其膳食模式的因素:(1)男生膳食模式Ⅰ、Ⅱ与居住地点(OR= 1.67,95%CI:0.87~3.19;OR=1.51,95%CI:0.79~ 2.88)、就餐地点(OR= 1.63,95%CI:1.03~2.59;OR= 1.83,95%CI:1.04~ 3.23)、母亲的文化程度(OR=2.52,95%CI:1.07 ~ 5.95;OR=3.38,95%CI:1.50 ~ 7.63)、家庭经济状况(OR=2.24,95%CI:1.30 ~ 3.88;OR=3.06,95%CI:1.77~ 5.29)、被动吸烟(OR= 1.80,95%CI:0.70 ~ 4.59;OR=1.83,95%CI:0.75 ~4.45)呈正相关。膳食模式Ⅲ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OR=0.56,95%CI:0.17~ 1.79);膳食模式Ⅳ和就餐地点呈正相关(OR=1.83,95%CI:1.04 ~ 3.23),但是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OR=0.56,95%CI:0.17~ 1.79)。(2)女生与男生相比,膳食模式Ⅰ和居住地点、就餐地点关系不大;而对于膳食模式Ⅱ、Ⅲ来说,被动吸烟对女生影响也不大。结论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受社会人口统计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素芳;穆敏;赵艳;李湖中;方炎福;王海林;李李;胡传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空间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技术,描述与分析人群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探索影响特定人群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并为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策略和措施。
作者:周晓农;杨国静;杨坤;李石柱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