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华
德国医院非常重视质量管理.政府推动、法律保障、质量评审认证机构、医疗保险公司等社会监督体系、专业的领导决策层和科室管理人、专职的质量管理专员、质量管理委员会等,构成了德国医院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实践BSC、KVP、CIRS和PDCA等管理新思维,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路振宇;郭传骥;郭启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建立医院青年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评估量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评价.方法 在充分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咨询的基础上设计评估量表,调查对象为江苏省13家三级医院专兼职管理人员,共收回有效问卷507份.结果 评估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84,4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00;因子分析结果提取5个公因子,其中3个基本与预设纬度“职业基本道德”、“职业态度与意识”、“职业行为与习惯”相吻合,另两个公因子分别对应“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两部分,可以考虑将评估量表分为5个纬度.结论 医院青年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评估条目较为合理,结构效度较好,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冯玉波;哈维超;沈昊;宋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深化家庭医生首诊职能的实施.方法 设立激励机制,赋予家庭医生使用三级医疗机构资源的权限,对通过家庭医生首诊的患者给予优先处理措施,向家庭医生反馈患者就诊信息.结果 接受家庭医生首诊的55名患者对服务的评价较为积极.结论 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通过家庭医生首诊的实施获益.
作者:宓轶群;陈珮;李晖;周剑锋;秦逸;刘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以九江、株洲和武汉三市为例,分析我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现状和问题.方法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问卷调查44家医院160名院长,访谈10位卫生管理知情人,对院长的教育和专业情况、选拔方式和专职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院长学历较高但以学医为主;绝大多数存在一肩多挑的现象,专职程度较差;半数以上院长由上级委派,公开招聘虽被看好但难以实施.结论 我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程度较低,应从卫生管理教育、选拔任用、绩效考核与和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快改革.
作者:谢金亮;姚洪武;邹俐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指导医院应急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通过凯撒模型的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排序,明确应对重点.结果 通过灾害脆弱性分析,了解医院目前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确定医院需要优先应对的突发风险事件,提出加强医院应急管理的具体措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结论 灾害脆弱性分析是医院识别风险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依据,是将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威胁和伤害降到低程度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作者:姚瑶;刘瑞林;李妙;袁方;陈浩;吴潇潇;张梅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应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而做精做细做强特色专科,成为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提高医院品牌效应的关键[1].作为一所以传染病诊疗为特色的基层医院,我院以提升专科影响力为目标,着力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从而带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作者:沈婷雪;潘兆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钢总医院系国家级三级甲等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是本溪市首家成功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术、肾脏移植手术的医院.医院始建于1 91 6年,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使本钢总医院从2个诊所、5名医生、45张床位发展为今天设施先进,专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急救、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大型公立医院资源点多、面广,容易造成管理的滞后,若能对现有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将对缓解资源紧张有一定的意义.文章探讨了成立公立资源中心这一管理模式,并以研究公共病区、内镜中心等为出发点,分析了重点、难点和缺点,得出结论,认为建立公共资源平台对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和规范管理均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磊磊;孙林辉;李铁军;陈兵;董自西;周文宝;尹跟旭;魏家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分析了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加强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构建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体系等建议.
作者:钱瑜;徐瑛;王金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综合实力.在总结并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在学科建设方面,应注重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定详尽的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与打造创新管理团队、注重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注重完善学科建设的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
作者:赵亮;金昌晓;乔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住院医师是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完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提高青年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在职研究生教育中的衔接不畅、评估考核机制不善、政策落实不力以及软硬件设施急需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通过完善评估机制、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以期探索出完善医师培养方法并提高青年医师综合素质的新途径.
作者:张红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眼病专科手术患者多、接台快,导致病房和手术室在接送手术患者时出现流程上不规范、不合理,出现差错和遗漏.为有效提高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管理者和科研提供参考统计数据,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建立眼科手术患者信息交互系统,使医护共享有关数据,合理设计手术工作流程,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手术患者全程管理目标.
作者:黄小琼;陈燕燕;吴培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作为首批原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自2009年10月开展临床路径.比较临床路径实施前后,声带息肉或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3个病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药费用、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入径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药费用均下降,医疗安全与质量指标显著上升.
作者:曾勇;王跃建;章成国;陈露诗;廖珊;于青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3 758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经患者同意,将其分为对照组(1 995例)和观察组(1 764例),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辅助诊断费、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辅助诊断费均低于对照组(P<0.000 1),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可以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及辅助诊断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求进;吴群红;李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首先总结了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取得卓越成绩的几点做法;然后结合中国公立医院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启示,如明确我国公立医院的使命、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领导和把以公立医院为重点的卫生系统整体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国家卫生发展战略的高度等.
作者:肖俊辉;陈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整体医疗管理是在整体论和医学整体观启发下产生的医院医疗管理新理论.医院整体医疗管理弥补了传统医院医疗管理模式的不足,对促进医院服务由医疗救治模式向院前、院内、院后全程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模式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实行医院整体医疗管理的必要性,讨论了整体医疗管理的思想基础、变革目标以及基本运作模式.
作者:向月应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介绍了实施医疗质量常态化监管长效机制具体方法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分级常态化医疗质量巡查制度,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监控,落实核心制度的执行力,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作者:叶舟;马金红;付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公立医院以调整收入分配为主要目的,在缺乏工作分析的条件下进行了岗位设置,设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这3类岗位.由于工作目标局限于眼前现实, “身份管理”的历史问题不能一时解决,管理水平难以快速提升,岗位设置在设岗、定级和考评等方面遇到很多问题,未达到满意效果.岗位设置实施至今,面临续聘和岗位说明书更新调整,公立医院需要围绕岗位设置做好人员准入、培训和考核,需要推进人才队伍的团队建设、进行人员配备,也需要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及时审查和调整岗位设置内容,还需要辩证地运用因人设岗和因岗设人,努力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能,由此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岗位设置的成效,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蒋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卫生人才是深入推进医改的重要支撑.运用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理论,针对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实际.分析探讨我国公立医院引入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的必要性.尝试提出关于我国公立医院相应成熟度分级的思考,并对当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为逐步改进和完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王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新医改前后我国农村居民就诊流向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综合分析《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医改监测与评价相关数据,并结合典型地区调研和专家咨询.结果 新医改实施以来,患者的首诊机构选择变化不大,但农村居民就诊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结论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对农村居民就医流向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存在着交互作用.应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定位、优化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布局、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发挥新农合制度导向作用和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作者:姚强;陈凯;籍文雪;姚岚;王静;刘智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