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利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组成,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
作者:黄敏;刘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例一赵××,男,22岁未婚,大三学生.白述近1年来经济遗精,四肢不温,腰脊酸痛,左胁常有刺痛,心中烦热,失眠多梦,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胀,尿频,形体瘦削,面色(白光)白,舌尖红,苔薄白,脉弦.
作者:郭立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验证穿琥中原料药精制前后动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取24只豚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分别隔日注射0.5mL(100mg/mL)的供试品,共3次,进行过敏反应实验.取5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精制前后穿琥宁原料药100mg/kg和50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排便.结果:精制前的穿琥宁原料可使小鼠发生一级过敏发应,并有腹泻发生,而精制后的穿琥宁原料则无过敏和腹泻反应.
作者:张春滨;孙湛昱;顾文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龙胆泻肝汤载于<医方集解>,由龙胆草、柴胡、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当归、栀子、甘草组成,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笔者应用本方治疗男科某些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例举三则,以飨同道.
作者:贾永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跟痛症双称足跟痛,多由慢性劳损外伤、受寒退变等原因引起的双足或单足跟疼痛.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分为跟下痛、跟后痛、跟骨痛三类型,对于跟下痛和跟后痛,笔者采用推拿配合跟痛薰洗汤治疗56例作为观察组,取得满意疗效,并设单纯推拿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俊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脂肪肝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见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属中医的积聚、协痛、痞证范畴.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桃核承气汤合保和丸治疗48例脂肪肝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少松;张英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任选60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全部经CT或MR确诊)将住院号为双数者例为观察组住院号为单数者例为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就其两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60%,经统计学处理(七检验)P<0.01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护理程序的应用能促进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康复,大大降低至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卢玉梅;陈丽萍;何咏群;汤雪英;罗群带;杜爱华;关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培土生金是指通过调经补脾胃以解除肺炎病征的一项治疗措施.这一方法对某些呼吸系统疾患表现为脾(胃)肺两虚证见证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现就该法的源流和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作者:崔金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6-8~2000-8月,我科对64例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以中药益气健脾为主加西药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徐涛;金昌凤;王晓娟;李景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通过稳定性实验,考察纯中药制剂清热解毒片的两种不同包衣的质量,样品不经特殊处理,操作简便对照性强.
作者:白丽娟;刘雄飞;王志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半刺加闪罐治疗面神经炎3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小5岁,大的67岁,病程短1天,长3个月.
作者:褚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调肝汤对肝郁模型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液粘度计检测70例大鼠的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粘度,结果造模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及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P<0.001)而治疗组与模型相比,以上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动物血液流变学测定,调肝汤能够改善造模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具有降低全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浆粘度,改善瘀血状态的作用.
作者:李松滨;杨丽珍;李宝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通过随机对照观察补肾解毒汤及三金片对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补肾解毒汤在缓解临床症状、尿菌阴转方面皆优于三金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陈泰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86例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多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左右.病程少则半个月,多则5年.以1个月~1年的为多.风湿疼痛20例,扭伤25例,肩关节周围炎14例,腰肌劳损8例,坐骨神经痛14例,膝关节疼痛5例.
作者:刘佳伟;张英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由于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结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心悸、胸闷、黑蒙、晕厥等,严重者出现阿-斯综合征.
作者:孟昭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庭.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笔者仅就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浅述于下,以飨同道.
作者:任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肺心病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及其他肺系疾患反复发作,使肺动脉高压增强,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形成的一种心脏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
作者:李明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二陈汤来源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其用半夏、陈皮时,贵其陈久,减少其燥散之性,故名二陈汤.其方用药由陈皮、半夏、云苓、甘草组成,加生姜、乌梅.
作者:李文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针炙治疗中的时间因素与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时间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者:洪俪凤;李学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带下病不同的辨证类型,以清带汤加味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