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原学调查

李霞;李杰;冯国琴;桂希恩;曾宪昌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 播散型, 真菌, 双相型真菌
摘要:目的调查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DH)的流行情况. 方法将分布在湖北省8地市12例原诊断为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重新镜检,部分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制片镜检;骨髓、外周血及肝脾组织接种梅里埃双相培养基(MLI),获单个菌落后转种BHIB、SDA、CMA培养基置25℃和35℃孵育.将骨髓、外周血或分离培养的酵母相组织胞浆菌(H*cap)制成浓菌液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和裸鼠,待其发病后取其脾组织镜检及培养,观察其特征.用菌丝相和酵母相H*cap接种尿素酶(URE)、明胶(GEL)25℃和35℃培养;采用组织胞浆菌素皮下注射患者,观察反应;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 结果 12例患者骨髓片中单核-巨噬细胞内未见桑葚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1例发现杜利体,11例真菌孢子的胞浆中无动基体,未发现横隔;H*cap的URE反应阳性,不液化GEL,25℃孵育时为菌丝相,未见帚状枝及孢子链,发现特征性齿轮状大分生孢子,不产生红色色素;35℃孵育时为酵母相,未见腊肠状孢子及横隔,镜下可见酵母相孢子.昆明种小鼠和裸鼠的脾组织可分离培养出H*cap,其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杜波伊斯胞浆菌等双相型真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菌落特征、镜下形态及生化反应有不同特点. 结论湖北地区有PDH的散发流行,且东南部发现率高于西北部,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真菌培养及动物接种,在其治疗时应首选AmB.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献血员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献血员中弓形虫感染情况,我们对2001~2002级960名大专学生献血员进行弓形虫血清学调查.1.对象与方法:某大学2001级和2002级学生共960名无偿献血者,其中男618名,女342名,年龄在16~22岁之间,家为农村者占76%,城镇者占24%.将同期本地的正常社会人群54人,年龄在16~25岁者作为对照.采用济南贝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弓形虫(IgM、IgG)酶标试剂盒(有效期半年),操作方法按说明书.

    作者:罗新萍;郭东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微囊藻毒素与食品安全

    由于人类活动,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田肥料的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内陆水体中蓝藻(Cyanobacteria)水华的发生日益严重.蓝藻在爆发生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源性毒素,对动物和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即是由某些种属的淡水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个结构相似的环七肽家族,已知有60余种异构体(图1)[1].

    作者:陈艳;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食品安全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密切和广泛关注与近5~6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连续不断发生不无相关.继二恶英和大肠埃希菌O157∶H7 后,又出现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其中,有的病种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死亡,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日本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有的病种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如疯牛病引起人克-雅病;也有的化学污染物(如二恶英、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污染等)造成广泛的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危害.当前国际食品贸易纠纷中的主要争端问题大多与食品安全有关,如欧盟与美国和加拿大的激素牛肉案,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关于鲑鱼寄生虫感染案.这些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造成争端双方在资源、经济和名誉方面的重大损失,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作者:陈君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2株不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感染症一例

    患儿,男,2001年2月20日出生,发育正常,于12月6日开始出现灰白色水样腹泻(6~8次/24 h,未见血性腹泻)、肠鸣、呕吐、厌食等症状,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体温正常,病前有食用牛奶和水果史.采用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方法,12月8日采集患儿粪便标本(1 ml)增菌培养.增菌培养物经大肠埃希菌(E.coli)O157免疫色层技术(E.coli O157快检金卡,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BINAX公司产品)检测,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检测卡均显强阳性,增菌培养液浸至检测线区域即呈现出比照线粗且颜色更深的阳性线,随后取增菌培养物和免疫磁珠集菌物分别划线接种于Chromagar O157平板上并于37℃培养24 h,得到许多直径为2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绿色(1号菌)和直径为1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红色(2号菌)的两种圆形光滑菌落,其他形态的菌落很少甚至不出现(免疫磁珠集菌物).

    作者:王树坤;山德生;罗曼玲;逄波;景怀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地区老年痴呆流行病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增加, 西方国家≥65岁人群患轻度痴呆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为5%左右[1].患有痴呆的老人约半数需养老机构照料,每年该病花费的卫生费用也是相当惊人.因此痴呆老人的医疗和照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开展了社区老年痴呆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有代表性的样本不多.而且至今关于痴呆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还只是限于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包括调查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研究很少,针对老年痴呆的分析性研究更少.本项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地区老年痴呆患病率及各型痴呆患病情况,研究分析痴呆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从群体角度加强老年痴呆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汤哲;孟琛;陈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因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致病微生物、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所关心的热点.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卫生的重视,不断提高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食品卫生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也面临必要的变革,其中,将食物中毒与其他食源性疾病割裂开来的管理方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变化.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管理提出分析和建议.

    作者:李泰然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全球大流行和季节性爆发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1.材料与方法: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和布氏菌素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批号2000.1和2002.1).调查采用局部普查和线索调查两种方法.①普查:已经确诊4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前庄村进行全民普查,首先对1岁以上人群做皮变试验,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布氏菌素0.1 ml,48 h观察结果,2.5 cm×2.5 cm为阳性,然后对皮变试验阳性者采集静脉血2 ml,离心取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②线索调查:对该疫区所属的马库庄、金银店、中信庄、小街等行政村由调查人员入户访问,填写调查表,根据接触史、既往史、临床症状确定疑似患者,并采集疑似患者静脉血2 ml.③试管凝集试验:

    作者:郭恩朝;金玉玲;安玉凤;李金刚;陈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回顾性分析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对贵州省50年间(1951~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变迁及577起爆发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 ①贵州省1951~2001年疫情资料汇编、年平均人口数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②贵州省伤寒、副伤寒菌种监测.③采取总体统计学分析和按年代统计分析法.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作者:陶沁;何平;谢阳;潘家秀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现状,我们在本市18个区(县)的社区人群中开展了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①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区(县)抽取1 000户社区居民,使用统一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②抽中的户中调查1人,年龄15~69岁,以靠近每月1日出生的家庭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③判断标准: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体重指数(BMI)=Kg/m2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

    作者:谢瑾;焦淑芳;尹香君;王瑜;郭飚;吴立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2001年11省(市)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目的监测中国主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污染状况.方法在11个省(市)抽检生肉、熟肉、生奶、生食蔬菜、酸奶、冰淇淋、生食水产品7类食物样品4 034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国标法)检测LM,并经BAX○ R系统(DuPont Qualicon, Wilmington,DE)鉴定.结果 4 034份样品中,国标法检出LM 70株,分布于7省(市)4类食品中,总阳性率为1.74%,11省(市)中福建省LM阳性率高,7类食品中生肉污染严重.与国标法相比,BAX○ R系统鉴定结果敏感性>98%,特异性>97%.结论各省7类食品不同程度受到LM污染,各地应加强相应卫生监管工作.BAX○ R系统可用于准确、快速检测LM.

    作者:吴蜀豫;李迎惠;冉陆;付萍;李志刚;姚景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2,df=1,P>0.05);鼠类阳性率为4.67%,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59%、12.90%和3.13%;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采集鼠脾标本321份,未分离出菌株;自鼠体表采集到蜱394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对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及病原学上证实广东省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作者:何剑峰;郑夔;黎薇;罗会明;李灵辉;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云南省云龙县首起家庭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调查

    2002年7月27日云南省云龙县1农户7口人均发生不明原因疾病,2天内死亡4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1.调查情况:云龙县旧州镇上邑山社1农户共有7人,2002年7月27日首例发病,8月2日上午死亡;其他家庭成员7月29日发病2例中8月3日凌晨死亡1例;8月1日发病1例,于8月3日凌晨死亡;8月2日发病1例、8月4日发病2例中病后约2 h死亡1例.发病后到死亡时间长6天,短2 h,平均3.5天.年龄大52岁,小1.5岁,平均26.5岁.男4例,女3例.

    作者:字相昆;杨福志;李子川;李三六;杨义雄;张加明;张朝贵;李溯贤;张永春;赵学敏;王宗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1 304名18~50岁年龄组人群的血清样品用放射免疫试验(RIA)检测HBsAg、抗-HBs、抗-HBc,该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1年和3年时检测血清抗-HBs滴度,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结果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76%、70.77%,抗体滴度分别为55.91 mIU/ml、35.41 mIU/ml;接种10 μg重组(CHO)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74%、72.22%,抗体滴度分别为56.89 mIU/ml、30.29 mIU/ml.5 μg重组(酵母)和10 μg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基本相同.两种疫苗抗-HBs阳性率和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 18~50岁年龄组人群接种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张凤梅;赵庆信;汉京华;周泉合;王茂慈;苗伟;李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2002年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北京市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欧盟方法(EUR 15127-EN Cy 2.3)对生猪样品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用GC-MS进行确证. 结果北京市2002年共抽检11个区(县)屠宰厂、冷库、批发市场的猪肝、猪肺、猪肉、猪肾和猪尿样品1 379份,检出克伦特罗阳性样品185份,年平均检出率13.4%,呈逐月下降趋势;以猪肺检出率高,为15.7%,猪尿和猪肝的检出率为15.2%和14.0%.结论北京市2002年全年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的检出率从30.0%下降到了2.7%.

    作者:薛颖;吴国华;孟娟;赵婕;邵兵;赵立文;孙鑫贵;崔晓青;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湖南省宁乡县1991~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人间疫情监测:根据HFRS疫情报告、实验室记录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统计历年来HFRS发病率、病死率、发病季节、人群及地区分布.(2)HFRS患者、疑似患者血清标本为采自县级医院住院的患者;健康人群血清用微量塑料管采自疫区健康人耳垂或手指血(0.1~0.2 ml);预防接种人群抗体阳转率在耳垂或手指采血(0.1~0.2 ml).

    作者:付家荣;李雄伟;王楚荫;胡建中;袁习文;龙清忠;李伟;胡源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总膳食研究,通过对全国四个区域代表性混合食物样品的调查,了解各类食物样品中农药残留量;根据食物消费量,获得我国居民膳食农药残留摄入量,并与允许摄入量比较;对于污染的食物样品进一步溯源性分析. 结果我国居民2000年每人每天膳食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总摄入量为3.11 μg,滴滴涕(DDT)总摄入量不足FAO/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2000)提出的每日摄入耐受量(PTDI)(0.01 mg/kg bw)的1%.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谷类、蔬菜和水果三类食物的混合样品中均未检出有机磷农药残留.结论我国居民2000年膳食农药残留摄入处于低水平,且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赵云峰;吴永宁;王绪卿;高俊全;陈君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浙江省城乡4社区居民伤害现况调查

    目的调查浙江省4个社区人群伤害发生现况.方法选择不同经济状况的城市、农村社区各2个,对城市2 843户、农村2 985户共16 899名居民1年中伤害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伤害总发生率为15.64%,其中城市17.18%,农村15.30%,男性18.06%,女性14.06%,死亡9例.以跌伤/坠落、刀割/锐器伤、交通伤、碰撞/硬物击伤、烧烫伤和动物咬伤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80%、3.86%、2.07%、1.99%、1.13%和1.06%.交通伤以45岁以上者发生率为高,其中自行车导致的占37%;5岁以下儿童跌伤/坠落伤发生率为12%,动物咬伤则以15岁以下者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平均每例伤者休息8.62天,活动受限7.92天,医疗费用324.21元.结论浙江省社区居民伤害发生率较高,导致较大的经济和家庭负担,预防控制社区人群伤害已迫在眉睫.

    作者:俞敏;丛黎明;徐来荣;夏自成;韩成星;马彦;钟节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生殖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生殖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追述到19世纪初期.经典的例子是:Ignaz Semmelweis发现由医学生在医院接生的产妇死于产褥热者多于助产士接生者.通过观察,他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因于在两次接生之间的洗手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流行病学的发展,流行病学方法在生殖健康研究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渗透到生殖健康研究的各个领域.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用来确定生殖健康中的主要问题,阐明其原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实验并能够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评价[1].

    作者:刘民;李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乌鲁木齐市腹泻病患者和家畜家禽中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大肠埃希菌的调查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乌市)腹泻患者及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HPI)的携带情况和腹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于1997年6~10月对乌市510名腹泻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腹泻病原分析.

    作者:杨珊;刘敏生;夏依旦;穆冰;王效俊;刘远恒;程伯鲲;徐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