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陈君石

关键词:食品安全, 中国, 公共, 大肠埃希菌, 争端解决机制, 化学污染物, 世界贸易组织, 牛海绵状脑病, 加拿大, 疯牛病, 二恶英, 寄生虫感染, 重大损失, 重大事件, 卫生问题, 兽药残留, 食物中毒, 食品污染, 社会影响, 社会稳定
摘要: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食品安全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密切和广泛关注与近5~6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连续不断发生不无相关.继二恶英和大肠埃希菌O157∶H7 后,又出现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其中,有的病种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死亡,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日本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有的病种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如疯牛病引起人克-雅病;也有的化学污染物(如二恶英、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污染等)造成广泛的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危害.当前国际食品贸易纠纷中的主要争端问题大多与食品安全有关,如欧盟与美国和加拿大的激素牛肉案,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关于鲑鱼寄生虫感染案.这些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造成争端双方在资源、经济和名誉方面的重大损失,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江苏省海安县4476名中老年人肿瘤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

    1.对象与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42个居委会或村民小组,年龄≥35岁的居民4 752人.由经培训合格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持统一调查表入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肿瘤相关知识、防治肿瘤的态度、行为习惯、肿瘤知识来源等.所有调查表经复核用Epi Info软件双轨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作者:周春锋;夏全;王玉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现状,我们在本市18个区(县)的社区人群中开展了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①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区(县)抽取1 000户社区居民,使用统一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②抽中的户中调查1人,年龄15~69岁,以靠近每月1日出生的家庭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③判断标准: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体重指数(BMI)=Kg/m2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

    作者:谢瑾;焦淑芳;尹香君;王瑜;郭飚;吴立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大学生献血员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献血员中弓形虫感染情况,我们对2001~2002级960名大专学生献血员进行弓形虫血清学调查.1.对象与方法:某大学2001级和2002级学生共960名无偿献血者,其中男618名,女342名,年龄在16~22岁之间,家为农村者占76%,城镇者占24%.将同期本地的正常社会人群54人,年龄在16~25岁者作为对照.采用济南贝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弓形虫(IgM、IgG)酶标试剂盒(有效期半年),操作方法按说明书.

    作者:罗新萍;郭东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1 304名18~50岁年龄组人群的血清样品用放射免疫试验(RIA)检测HBsAg、抗-HBs、抗-HBc,该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1年和3年时检测血清抗-HBs滴度,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结果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76%、70.77%,抗体滴度分别为55.91 mIU/ml、35.41 mIU/ml;接种10 μg重组(CHO)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74%、72.22%,抗体滴度分别为56.89 mIU/ml、30.29 mIU/ml.5 μg重组(酵母)和10 μg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基本相同.两种疫苗抗-HBs阳性率和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 18~50岁年龄组人群接种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张凤梅;赵庆信;汉京华;周泉合;王茂慈;苗伟;李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贵州省1999~2001年麻疹流行状况分析

    了解分析贵州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探讨加速麻疹控制策略.

    作者:朱青;李胜;叶绪芳;任刚;周晖;杜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贵州省1984~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监测

    目的阐明贵州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不同类型疫源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监测的技术方法,在不同类型疫源地连续进行多年监测.结果在定点监测中,姬鼠型疫源地遵义县黑线姬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39%、褐家鼠为1.61%,家鼠型疫源地石阡县褐家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19%、黑线姬鼠不带病毒,显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相对稳定.但开阳县落旺河桥两岸即东岸姬鼠型和西岸家鼠型疫源地类型在缓慢变化,1983~1984年间西岸的黑线姬鼠未检出HFRS病毒抗原(0/99),1995~1998年间的黑线姬鼠感染率为13.85%(抗原1/65,抗体8/65).结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在相对稳定中出现缓慢变化,相邻的姬鼠、家鼠型疫源地相互渗透形成疫源地重叠而成为混合型疫源地.

    作者:王定明;王昭孝;童亦兵;刘铭;蔡星和;胡丽娟;黄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浙江省城乡4社区居民伤害现况调查

    目的调查浙江省4个社区人群伤害发生现况.方法选择不同经济状况的城市、农村社区各2个,对城市2 843户、农村2 985户共16 899名居民1年中伤害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伤害总发生率为15.64%,其中城市17.18%,农村15.30%,男性18.06%,女性14.06%,死亡9例.以跌伤/坠落、刀割/锐器伤、交通伤、碰撞/硬物击伤、烧烫伤和动物咬伤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80%、3.86%、2.07%、1.99%、1.13%和1.06%.交通伤以45岁以上者发生率为高,其中自行车导致的占37%;5岁以下儿童跌伤/坠落伤发生率为12%,动物咬伤则以15岁以下者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平均每例伤者休息8.62天,活动受限7.92天,医疗费用324.21元.结论浙江省社区居民伤害发生率较高,导致较大的经济和家庭负担,预防控制社区人群伤害已迫在眉睫.

    作者:俞敏;丛黎明;徐来荣;夏自成;韩成星;马彦;钟节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回顾性分析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对贵州省50年间(1951~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变迁及577起爆发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 ①贵州省1951~2001年疫情资料汇编、年平均人口数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②贵州省伤寒、副伤寒菌种监测.③采取总体统计学分析和按年代统计分析法.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作者:陶沁;何平;谢阳;潘家秀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2,df=1,P>0.05);鼠类阳性率为4.67%,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59%、12.90%和3.13%;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采集鼠脾标本321份,未分离出菌株;自鼠体表采集到蜱394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对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及病原学上证实广东省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作者:何剑峰;郑夔;黎薇;罗会明;李灵辉;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精确logistic回归及其SAS应用程序

    目的精确logistic回归在大似然法估计结果不可靠或者不存在情况下,作为传统logistic回归的一种补充方法可适用于小样本资料、资料结构不平衡及高度分层资料.方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资料采用SAS进行精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两因素对乳腺癌的术后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样本量很小,大似然法估计无效的情况下,精确logistic回归是一种极好的分析手段.

    作者:刘启军;曾庆;周燕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总膳食研究,通过对全国四个区域代表性混合食物样品的调查,了解各类食物样品中农药残留量;根据食物消费量,获得我国居民膳食农药残留摄入量,并与允许摄入量比较;对于污染的食物样品进一步溯源性分析. 结果我国居民2000年每人每天膳食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总摄入量为3.11 μg,滴滴涕(DDT)总摄入量不足FAO/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2000)提出的每日摄入耐受量(PTDI)(0.01 mg/kg bw)的1%.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谷类、蔬菜和水果三类食物的混合样品中均未检出有机磷农药残留.结论我国居民2000年膳食农药残留摄入处于低水平,且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赵云峰;吴永宁;王绪卿;高俊全;陈君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乌鲁木齐市腹泻病患者和家畜家禽中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大肠埃希菌的调查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乌市)腹泻患者及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HPI)的携带情况和腹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于1997年6~10月对乌市510名腹泻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腹泻病原分析.

    作者:杨珊;刘敏生;夏依旦;穆冰;王效俊;刘远恒;程伯鲲;徐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脑梗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方式以及遗传因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2对脑梗死先证者家系和对照家系的脑梗死发病情况进行研究,使用Li-Mantel-Gart法及Falconer法估算脑梗死的分离比和遗传度.结果病例组一、二级亲属脑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亲属(P<0.05);分离比为0.143 7(0.113 0~0.174 4),显著低于0.25,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特征;遗传度估算结果,患者一、二级亲属遗传度分别为47.84%±4.55%和40.95%±13.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结论脑梗死属多基因遗传方式,遗传因素对其发病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史宝林;张勇;武艳华;张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世纪90年代初被确定为莱姆病(Lyme disease)疫区,感染人数逐年增加.为此我们于1991~2001年对大兴安岭林区人群中罹患莱姆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华;张晓光;辛智利;王琦;王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襄樊市恶性肿瘤、肺结核、乙型肝炎、精神病和矽肺患者的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弓形虫病是一种多途径感染多组织损伤,引起临床多症状表现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为摸清我市弓形虫感染情况,现将2002年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正敏;刘国强;钱明术;郝世胜;何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辽宁省艾滋病病毒1流行株膜蛋白V3环氨基酸变异特点

    目的了解辽宁省艾滋病病毒1(HIV-1)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不同亚型HIV-1膜蛋白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突变种类特点. 方法提取含有整合HIV-1前病毒的基因组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扩增后直接测序,并做序列排列比对、翻译和分析. 结果辽宁省HIV-1感染者感染病毒分属A、B'、C、G四种亚型,AIDS患者体内病毒V3环发生与T嗜性/SI表型有关的氨基酸突变形式(11位出现R,13位出现S、T、N,19位出现V,20位出现Y,25、29位出现N等)高于无症状感染组(P<0.05),此外还发现GQGR、APGQ、RPGA、GLGR、RPGA等少见的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及第5位H,34位S、F等罕见突变形式. 结论辽宁省AIDS人群中,A、B、C、G亚型HIV-1毒株V3环各位置出现氨基酸突变情况与国外对B亚型毒株的研究结果总体上相似,但发现一些罕见突变和少见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

    作者:韩晓旭;尚红;周立平;王亚男;张子宁;姜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因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致病微生物、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所关心的热点.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卫生的重视,不断提高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食品卫生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也面临必要的变革,其中,将食物中毒与其他食源性疾病割裂开来的管理方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变化.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管理提出分析和建议.

    作者:李泰然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全球大流行和季节性爆发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马鞍山市区三所小学的2 005名学龄儿童,以研究开始时经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评定的有、无行为问题的学龄儿童分别作为暴露与非暴露两个队列,开展为期一年伤害发生情况的随访观察,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两队列儿童伤害发生率有无差异,并用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2.51%,有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64.87%,无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38.8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u=-6.054,P=0.000).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儿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违纪(A)行为66.99%,神经症(N)行为67.41%,混合性(M)行为61.40%,不同行为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行为与N行为间比较u=-0.052,P=0.958;A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400,P=0.689;N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364,P=0.71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儿童出生时母亲年龄、母亲孕期不良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家庭防范措施及儿童上学家长接送.其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儿童中有行为问题者是发生伤害的高危人群,在制订伤害干预措施时,应尤其重视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及控制,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作者: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吴系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微囊藻毒素与食品安全

    由于人类活动,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田肥料的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内陆水体中蓝藻(Cyanobacteria)水华的发生日益严重.蓝藻在爆发生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源性毒素,对动物和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即是由某些种属的淡水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个结构相似的环七肽家族,已知有60余种异构体(图1)[1].

    作者:陈艳;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