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回顾性分析

陶沁;何平;谢阳;潘家秀

关键词:贵州省, 副伤寒,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现场流行病学, 资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法, 肠道传染病, 资料汇编, 流行变迁, 防治对策, 调查报告, 人口数, 爆发性, 疫情, 科学, 菌种, 监测
摘要: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对贵州省50年间(1951~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变迁及577起爆发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 ①贵州省1951~2001年疫情资料汇编、年平均人口数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②贵州省伤寒、副伤寒菌种监测.③采取总体统计学分析和按年代统计分析法.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现场流行病学第五讲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已经成为全世界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1999年成立了安全注射全球网络(SIGN),建立了全球安全注射网络协会,发布联合声明,制定了一系列策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安全注射问题令人担忧.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也曾针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开展了一些调查,但由于管理、培训、宣传和思想认识等原因,对安全注射问题缺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安全注射有较全面的阐述,为今后开展安全注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

    作者:欧剑鸣;李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2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原学调查

    目的调查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DH)的流行情况. 方法将分布在湖北省8地市12例原诊断为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重新镜检,部分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制片镜检;骨髓、外周血及肝脾组织接种梅里埃双相培养基(MLI),获单个菌落后转种BHIB、SDA、CMA培养基置25℃和35℃孵育.将骨髓、外周血或分离培养的酵母相组织胞浆菌(H*cap)制成浓菌液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和裸鼠,待其发病后取其脾组织镜检及培养,观察其特征.用菌丝相和酵母相H*cap接种尿素酶(URE)、明胶(GEL)25℃和35℃培养;采用组织胞浆菌素皮下注射患者,观察反应;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 结果 12例患者骨髓片中单核-巨噬细胞内未见桑葚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1例发现杜利体,11例真菌孢子的胞浆中无动基体,未发现横隔;H*cap的URE反应阳性,不液化GEL,25℃孵育时为菌丝相,未见帚状枝及孢子链,发现特征性齿轮状大分生孢子,不产生红色色素;35℃孵育时为酵母相,未见腊肠状孢子及横隔,镜下可见酵母相孢子.昆明种小鼠和裸鼠的脾组织可分离培养出H*cap,其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杜波伊斯胞浆菌等双相型真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菌落特征、镜下形态及生化反应有不同特点. 结论湖北地区有PDH的散发流行,且东南部发现率高于西北部,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真菌培养及动物接种,在其治疗时应首选AmB.

    作者:李霞;李杰;冯国琴;桂希恩;曾宪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食品安全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密切和广泛关注与近5~6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连续不断发生不无相关.继二恶英和大肠埃希菌O157∶H7 后,又出现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其中,有的病种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死亡,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日本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有的病种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如疯牛病引起人克-雅病;也有的化学污染物(如二恶英、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污染等)造成广泛的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和严重的潜在危害.当前国际食品贸易纠纷中的主要争端问题大多与食品安全有关,如欧盟与美国和加拿大的激素牛肉案,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关于鲑鱼寄生虫感染案.这些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造成争端双方在资源、经济和名誉方面的重大损失,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作者:陈君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国2001年11省(市)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目的监测中国主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污染状况.方法在11个省(市)抽检生肉、熟肉、生奶、生食蔬菜、酸奶、冰淇淋、生食水产品7类食物样品4 034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国标法)检测LM,并经BAX○ R系统(DuPont Qualicon, Wilmington,DE)鉴定.结果 4 034份样品中,国标法检出LM 70株,分布于7省(市)4类食品中,总阳性率为1.74%,11省(市)中福建省LM阳性率高,7类食品中生肉污染严重.与国标法相比,BAX○ R系统鉴定结果敏感性>98%,特异性>97%.结论各省7类食品不同程度受到LM污染,各地应加强相应卫生监管工作.BAX○ R系统可用于准确、快速检测LM.

    作者:吴蜀豫;李迎惠;冉陆;付萍;李志刚;姚景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武汉地区男性铁路机车驾驶员1040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为研究我国不同职业人群的骨骼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基本规律及其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情况以及工作环境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我们于1999年9月至2002年1月对武汉地区铁路男性机车驾驶员1 040人进行了双能X线骨密度的调查,从而明确了该职业男性的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峰值BMD和OP的患病率,以及电磁场工作环境对BMD的影响.

    作者:彭涛;李传才;杨艳萍;汪岚;陈友安;齐昆;刘建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2,df=1,P>0.05);鼠类阳性率为4.67%,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59%、12.90%和3.13%;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采集鼠脾标本321份,未分离出菌株;自鼠体表采集到蜱394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对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及病原学上证实广东省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作者:何剑峰;郑夔;黎薇;罗会明;李灵辉;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2002年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北京市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欧盟方法(EUR 15127-EN Cy 2.3)对生猪样品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用GC-MS进行确证. 结果北京市2002年共抽检11个区(县)屠宰厂、冷库、批发市场的猪肝、猪肺、猪肉、猪肾和猪尿样品1 379份,检出克伦特罗阳性样品185份,年平均检出率13.4%,呈逐月下降趋势;以猪肺检出率高,为15.7%,猪尿和猪肝的检出率为15.2%和14.0%.结论北京市2002年全年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的检出率从30.0%下降到了2.7%.

    作者:薛颖;吴国华;孟娟;赵婕;邵兵;赵立文;孙鑫贵;崔晓青;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全球大流行和季节性爆发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2株不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感染症一例

    患儿,男,2001年2月20日出生,发育正常,于12月6日开始出现灰白色水样腹泻(6~8次/24 h,未见血性腹泻)、肠鸣、呕吐、厌食等症状,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体温正常,病前有食用牛奶和水果史.采用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方法,12月8日采集患儿粪便标本(1 ml)增菌培养.增菌培养物经大肠埃希菌(E.coli)O157免疫色层技术(E.coli O157快检金卡,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BINAX公司产品)检测,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检测卡均显强阳性,增菌培养液浸至检测线区域即呈现出比照线粗且颜色更深的阳性线,随后取增菌培养物和免疫磁珠集菌物分别划线接种于Chromagar O157平板上并于37℃培养24 h,得到许多直径为2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绿色(1号菌)和直径为1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红色(2号菌)的两种圆形光滑菌落,其他形态的菌落很少甚至不出现(免疫磁珠集菌物).

    作者:王树坤;山德生;罗曼玲;逄波;景怀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襄樊市恶性肿瘤、肺结核、乙型肝炎、精神病和矽肺患者的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弓形虫病是一种多途径感染多组织损伤,引起临床多症状表现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为摸清我市弓形虫感染情况,现将2002年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正敏;刘国强;钱明术;郝世胜;何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微囊藻毒素与食品安全

    由于人类活动,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田肥料的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内陆水体中蓝藻(Cyanobacteria)水华的发生日益严重.蓝藻在爆发生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源性毒素,对动物和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即是由某些种属的淡水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个结构相似的环七肽家族,已知有60余种异构体(图1)[1].

    作者:陈艳;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脑梗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方式以及遗传因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2对脑梗死先证者家系和对照家系的脑梗死发病情况进行研究,使用Li-Mantel-Gart法及Falconer法估算脑梗死的分离比和遗传度.结果病例组一、二级亲属脑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亲属(P<0.05);分离比为0.143 7(0.113 0~0.174 4),显著低于0.25,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特征;遗传度估算结果,患者一、二级亲属遗传度分别为47.84%±4.55%和40.95%±13.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结论脑梗死属多基因遗传方式,遗传因素对其发病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史宝林;张勇;武艳华;张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昌平区高氟村水氟含量回升问题探讨

    昌平区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昌平区站地病科)连续十几年的水氟与学生氟斑牙监测结果显示:小汤山镇马坊小学就读的4个村8~12岁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30%,1998年小汤山镇尚信村的生活饮用水氟含量超标.为及时纠正现存问题,保障当地居民健康,1998~2000年与原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市站地病科)合作,对小汤山镇马坊小学8~12岁学生进行氟病病情指标与生活饮用水氟的监测工作.

    作者:徐志鑫;王秀林;刘建臣;杨学明;李文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世纪90年代初被确定为莱姆病(Lyme disease)疫区,感染人数逐年增加.为此我们于1991~2001年对大兴安岭林区人群中罹患莱姆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华;张晓光;辛智利;王琦;王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早在20世纪初,奶源性结核病和沙门菌病的爆发就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并运用巴氏消毒法进行了安全性的控制与预防.20世纪末期,尽管食品科技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世界上却爆发了多起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大肠埃希菌O157∶H7于1982年首次报道,但由于缺乏有效、敏感的检测方法,限制了其宿主及污染源的尽早阐明,导致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日本等国家的中毒爆发.沙门菌、李斯特菌、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微生物污染的大流行,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公告,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是一个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达到数十亿例,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每年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患食源性疾病,其中约有170万15岁以下儿童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

    作者: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贵州省1984~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监测

    目的阐明贵州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不同类型疫源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监测的技术方法,在不同类型疫源地连续进行多年监测.结果在定点监测中,姬鼠型疫源地遵义县黑线姬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39%、褐家鼠为1.61%,家鼠型疫源地石阡县褐家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19%、黑线姬鼠不带病毒,显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相对稳定.但开阳县落旺河桥两岸即东岸姬鼠型和西岸家鼠型疫源地类型在缓慢变化,1983~1984年间西岸的黑线姬鼠未检出HFRS病毒抗原(0/99),1995~1998年间的黑线姬鼠感染率为13.85%(抗原1/65,抗体8/65).结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在相对稳定中出现缓慢变化,相邻的姬鼠、家鼠型疫源地相互渗透形成疫源地重叠而成为混合型疫源地.

    作者:王定明;王昭孝;童亦兵;刘铭;蔡星和;胡丽娟;黄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1.材料与方法: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和布氏菌素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批号2000.1和2002.1).调查采用局部普查和线索调查两种方法.①普查:已经确诊4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前庄村进行全民普查,首先对1岁以上人群做皮变试验,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布氏菌素0.1 ml,48 h观察结果,2.5 cm×2.5 cm为阳性,然后对皮变试验阳性者采集静脉血2 ml,离心取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②线索调查:对该疫区所属的马库庄、金银店、中信庄、小街等行政村由调查人员入户访问,填写调查表,根据接触史、既往史、临床症状确定疑似患者,并采集疑似患者静脉血2 ml.③试管凝集试验:

    作者:郭恩朝;金玉玲;安玉凤;李金刚;陈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现状,我们在本市18个区(县)的社区人群中开展了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①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区(县)抽取1 000户社区居民,使用统一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②抽中的户中调查1人,年龄15~69岁,以靠近每月1日出生的家庭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③判断标准: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体重指数(BMI)=Kg/m2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

    作者:谢瑾;焦淑芳;尹香君;王瑜;郭飚;吴立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马鞍山市区三所小学的2 005名学龄儿童,以研究开始时经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评定的有、无行为问题的学龄儿童分别作为暴露与非暴露两个队列,开展为期一年伤害发生情况的随访观察,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两队列儿童伤害发生率有无差异,并用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2.51%,有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64.87%,无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38.8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u=-6.054,P=0.000).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儿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违纪(A)行为66.99%,神经症(N)行为67.41%,混合性(M)行为61.40%,不同行为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行为与N行为间比较u=-0.052,P=0.958;A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400,P=0.689;N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364,P=0.71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儿童出生时母亲年龄、母亲孕期不良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家庭防范措施及儿童上学家长接送.其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儿童中有行为问题者是发生伤害的高危人群,在制订伤害干预措施时,应尤其重视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及控制,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作者: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吴系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江苏省海安县4476名中老年人肿瘤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

    1.对象与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42个居委会或村民小组,年龄≥35岁的居民4 752人.由经培训合格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持统一调查表入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肿瘤相关知识、防治肿瘤的态度、行为习惯、肿瘤知识来源等.所有调查表经复核用Epi Info软件双轨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作者:周春锋;夏全;王玉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