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艳晖;姜庆五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乌市)腹泻患者及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HPI)的携带情况和腹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于1997年6~10月对乌市510名腹泻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腹泻病原分析.
作者:杨珊;刘敏生;夏依旦;穆冰;王效俊;刘远恒;程伯鲲;徐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查明南疆石油勘探地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对该地区5 577名人群进行了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材料与方法:河南石油勘探局新疆石油探区地处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偏南,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焉耆和博湖两县,盆地地貌,一般海拔1 000 m以上,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采集辖区内5 577名人员血清标本.
作者:田桢;万康林;侯学霞;郝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材料与方法:①菌株来源:昆明市4家三甲医院临床标本中首次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 390株.②抗生素类: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IP)、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ZB)、亚胺培南(IPM)、头孢西丁(FOX)、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阿米卡星(AMK)、环丙沙星(CIP),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1标准判读结果,以上纸片均为OXOID公司产品.③药敏试验:Kirby-Bauer琼脂纸片扩散法,培养基采用Mueller-Hinton(OXOID).④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 5.
作者:杜艳;单斌;刘晓莉;陈端;赵云;骈淮燕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由于人类活动,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田肥料的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内陆水体中蓝藻(Cyanobacteria)水华的发生日益严重.蓝藻在爆发生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源性毒素,对动物和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即是由某些种属的淡水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个结构相似的环七肽家族,已知有60余种异构体(图1)[1].
作者:陈艳;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阐明贵州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不同类型疫源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监测的技术方法,在不同类型疫源地连续进行多年监测.结果在定点监测中,姬鼠型疫源地遵义县黑线姬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39%、褐家鼠为1.61%,家鼠型疫源地石阡县褐家鼠平均带病毒率为3.19%、黑线姬鼠不带病毒,显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相对稳定.但开阳县落旺河桥两岸即东岸姬鼠型和西岸家鼠型疫源地类型在缓慢变化,1983~1984年间西岸的黑线姬鼠未检出HFRS病毒抗原(0/99),1995~1998年间的黑线姬鼠感染率为13.85%(抗原1/65,抗体8/65).结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在相对稳定中出现缓慢变化,相邻的姬鼠、家鼠型疫源地相互渗透形成疫源地重叠而成为混合型疫源地.
作者:王定明;王昭孝;童亦兵;刘铭;蔡星和;胡丽娟;黄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早在20世纪初,奶源性结核病和沙门菌病的爆发就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并运用巴氏消毒法进行了安全性的控制与预防.20世纪末期,尽管食品科技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世界上却爆发了多起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大肠埃希菌O157∶H7于1982年首次报道,但由于缺乏有效、敏感的检测方法,限制了其宿主及污染源的尽早阐明,导致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日本等国家的中毒爆发.沙门菌、李斯特菌、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微生物污染的大流行,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公告,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是一个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达到数十亿例,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每年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患食源性疾病,其中约有170万15岁以下儿童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
作者:刘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湖南省洞庭湖洪灾区居民1998年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选择洞庭湖区55个乡镇的居民为研究单位,对该区1998年居民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对数线性回归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 1998年洞庭湖洪灾区抽样调查居民的年住院率为4.59%,次均住院费用为667.42元.与未受灾区居民相比,灾区居民年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均高于非灾区居民,且有统计学意义;居民的次均住院费用与受灾情况、家庭收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出院结局、就诊单位有一定关系. 结论洪涝灾害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居民的疾病负担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当地居民次均住院费用的因素众多,提示在灾害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应采用综合性措施.
作者:孟玮;杨土保;谭红专;李硕颀;刘爱忠;周价;谢梅芝;汤学民;汤森林;张修民;向保林;何华先;李麟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了解分析贵州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探讨加速麻疹控制策略.
作者:朱青;李胜;叶绪芳;任刚;周晖;杜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数量性状家庭相关的测量方法,并对身高家系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广义估计方程2(GEE2)估计数量性状的均数结构和关联结构的边际回归模型.所有估计都可在软件MAREG中实现.并用身高家系实例说明方法的应用. 结果 GEE2可同时考虑协变量对性状的影响和性状的内部相关,得到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稳健估计.对身高家系资料分析,调整性别、18岁前主要居住地和出生年代后,亲子相关(r=0.459)和同胞相关(r=0.671)高于配偶相关(r=0.184),有统计学意义.同一类型亲属对中,同性别相关(如父子r=0.603,母女r=0.456,兄弟r=0.947,姐妹r=0.681)大于异性别相关(如父女r=0.431,母子r=0.364,兄妹或姐弟r=0.530).结论 GEE2可灵活的估计各种家庭相关系数和协变量对性状均数的影响,且参数估计稳健,因此可作为评价数量性状家庭聚集性的标准方法之一.
作者:郜艳晖;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监测中国主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污染状况.方法在11个省(市)抽检生肉、熟肉、生奶、生食蔬菜、酸奶、冰淇淋、生食水产品7类食物样品4 034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国标法)检测LM,并经BAX○ R系统(DuPont Qualicon, Wilmington,DE)鉴定.结果 4 034份样品中,国标法检出LM 70株,分布于7省(市)4类食品中,总阳性率为1.74%,11省(市)中福建省LM阳性率高,7类食品中生肉污染严重.与国标法相比,BAX○ R系统鉴定结果敏感性>98%,特异性>97%.结论各省7类食品不同程度受到LM污染,各地应加强相应卫生监管工作.BAX○ R系统可用于准确、快速检测LM.
作者:吴蜀豫;李迎惠;冉陆;付萍;李志刚;姚景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2002年北京市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欧盟方法(EUR 15127-EN Cy 2.3)对生猪样品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用GC-MS进行确证. 结果北京市2002年共抽检11个区(县)屠宰厂、冷库、批发市场的猪肝、猪肺、猪肉、猪肾和猪尿样品1 379份,检出克伦特罗阳性样品185份,年平均检出率13.4%,呈逐月下降趋势;以猪肺检出率高,为15.7%,猪尿和猪肝的检出率为15.2%和14.0%.结论北京市2002年全年生猪产品中克伦特罗的检出率从30.0%下降到了2.7%.
作者:薛颖;吴国华;孟娟;赵婕;邵兵;赵立文;孙鑫贵;崔晓青;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昌平区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昌平区站地病科)连续十几年的水氟与学生氟斑牙监测结果显示:小汤山镇马坊小学就读的4个村8~12岁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30%,1998年小汤山镇尚信村的生活饮用水氟含量超标.为及时纠正现存问题,保障当地居民健康,1998~2000年与原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市站地病科)合作,对小汤山镇马坊小学8~12岁学生进行氟病病情指标与生活饮用水氟的监测工作.
作者:徐志鑫;王秀林;刘建臣;杨学明;李文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1 304名18~50岁年龄组人群的血清样品用放射免疫试验(RIA)检测HBsAg、抗-HBs、抗-HBc,该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1年和3年时检测血清抗-HBs滴度,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结果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76%、70.77%,抗体滴度分别为55.91 mIU/ml、35.41 mIU/ml;接种10 μg重组(CHO)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74%、72.22%,抗体滴度分别为56.89 mIU/ml、30.29 mIU/ml.5 μg重组(酵母)和10 μg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基本相同.两种疫苗抗-HBs阳性率和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 18~50岁年龄组人群接种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张凤梅;赵庆信;汉京华;周泉合;王茂慈;苗伟;李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增加, 西方国家≥65岁人群患轻度痴呆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为5%左右[1].患有痴呆的老人约半数需养老机构照料,每年该病花费的卫生费用也是相当惊人.因此痴呆老人的医疗和照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开展了社区老年痴呆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有代表性的样本不多.而且至今关于痴呆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还只是限于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包括调查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研究很少,针对老年痴呆的分析性研究更少.本项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地区老年痴呆患病率及各型痴呆患病情况,研究分析痴呆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从群体角度加强老年痴呆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汤哲;孟琛;陈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方式以及遗传因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2对脑梗死先证者家系和对照家系的脑梗死发病情况进行研究,使用Li-Mantel-Gart法及Falconer法估算脑梗死的分离比和遗传度.结果病例组一、二级亲属脑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亲属(P<0.05);分离比为0.143 7(0.113 0~0.174 4),显著低于0.25,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特征;遗传度估算结果,患者一、二级亲属遗传度分别为47.84%±4.55%和40.95%±13.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结论脑梗死属多基因遗传方式,遗传因素对其发病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史宝林;张勇;武艳华;张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儿,男,2001年2月20日出生,发育正常,于12月6日开始出现灰白色水样腹泻(6~8次/24 h,未见血性腹泻)、肠鸣、呕吐、厌食等症状,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体温正常,病前有食用牛奶和水果史.采用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方法,12月8日采集患儿粪便标本(1 ml)增菌培养.增菌培养物经大肠埃希菌(E.coli)O157免疫色层技术(E.coli O157快检金卡,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BINAX公司产品)检测,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检测卡均显强阳性,增菌培养液浸至检测线区域即呈现出比照线粗且颜色更深的阳性线,随后取增菌培养物和免疫磁珠集菌物分别划线接种于Chromagar O157平板上并于37℃培养24 h,得到许多直径为2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绿色(1号菌)和直径为1 mm外周透明而中央区呈兰红色(2号菌)的两种圆形光滑菌落,其他形态的菌落很少甚至不出现(免疫磁珠集菌物).
作者:王树坤;山德生;罗曼玲;逄波;景怀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2,df=1,P>0.05);鼠类阳性率为4.67%,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59%、12.90%和3.13%;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采集鼠脾标本321份,未分离出菌株;自鼠体表采集到蜱394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对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及病原学上证实广东省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作者:何剑峰;郑夔;黎薇;罗会明;李灵辉;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2002年7月27日云南省云龙县1农户7口人均发生不明原因疾病,2天内死亡4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1.调查情况:云龙县旧州镇上邑山社1农户共有7人,2002年7月27日首例发病,8月2日上午死亡;其他家庭成员7月29日发病2例中8月3日凌晨死亡1例;8月1日发病1例,于8月3日凌晨死亡;8月2日发病1例、8月4日发病2例中病后约2 h死亡1例.发病后到死亡时间长6天,短2 h,平均3.5天.年龄大52岁,小1.5岁,平均26.5岁.男4例,女3例.
作者:字相昆;杨福志;李子川;李三六;杨义雄;张加明;张朝贵;李溯贤;张永春;赵学敏;王宗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辽宁省艾滋病病毒1(HIV-1)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不同亚型HIV-1膜蛋白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突变种类特点. 方法提取含有整合HIV-1前病毒的基因组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扩增后直接测序,并做序列排列比对、翻译和分析. 结果辽宁省HIV-1感染者感染病毒分属A、B'、C、G四种亚型,AIDS患者体内病毒V3环发生与T嗜性/SI表型有关的氨基酸突变形式(11位出现R,13位出现S、T、N,19位出现V,20位出现Y,25、29位出现N等)高于无症状感染组(P<0.05),此外还发现GQGR、APGQ、RPGA、GLGR、RPGA等少见的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及第5位H,34位S、F等罕见突变形式. 结论辽宁省AIDS人群中,A、B、C、G亚型HIV-1毒株V3环各位置出现氨基酸突变情况与国外对B亚型毒株的研究结果总体上相似,但发现一些罕见突变和少见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
作者:韩晓旭;尚红;周立平;王亚男;张子宁;姜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因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致病微生物、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所关心的热点.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卫生的重视,不断提高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食品卫生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也面临必要的变革,其中,将食物中毒与其他食源性疾病割裂开来的管理方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变化.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管理提出分析和建议.
作者:李泰然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