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吸烟女性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张扬;陈坤;张海蕾;朱益民

关键词:女性肺癌, 危险因素, 比值比,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非吸烟女性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7篇有关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共累积病例1 115例,对照1 520例。统计处理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肺部疾病史、家族肺癌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被动吸烟等5个研究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分别是2.87、2.79、2.52、1.42和1.64,进一步分层研究提示随着油烟污染程度的加重,其OR值也有明显的上升。结论 家族肺癌史、肺部疾病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等因素可能与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发生有关,被动吸烟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因素及个人行为对肺结核发病危险的研究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个人行为(吸烟、饮酒)、环境因素(居住和工作环境)、体重指数(BMI)等对成都地区成人肺结核发病危险的影响,以确定该地区肺结核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群体病例-对照研究、多变量多指标测量、多因素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由职业、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测量的社会经济地位、吸烟、饮酒等与肺结核发病无关;而吸烟合并饮酒者,肺结核发病危险显著增加(OR=6.12,95%CI=1.15~32.49);其他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因素,按危险度顺位排列是暴露于化学气雾(OR=5.15,95%CI=1.44~18.40)、低BMI(OR=4.72, 95%CI=2.68~8.33)、室内潮湿(OR=4.06,95%CI=2.25~7.33)和暴露于大量粉尘(OR=2.35,95%CI=1.18~4.70)。 结论 不良个人行为(吸烟+饮酒),拥挤、阴暗潮湿和卫生状况差的环境,长期暴露于大量粉尘或化学气雾与成都地区成人肺结核发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董碧蓉;葛宁;刘关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老年人群中23价肺炎球菌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1881年肺炎球菌被路易*巴斯德成功分离出之后,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重要致病原,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虽然磺胺、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相继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缓解了肺炎球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是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治疗效用大大削弱。1983年研制成功的23价肺炎球菌疫苗获准用于人类预防,为抵御该病的危害带来了新的希望。近来,我国引进该疫苗并在全国很多省市推广使用。对该疫苗免疫效果国内少有报道,为此,我们在天津市蓟县择取了部分人群进行血清学免疫效果调查。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接种人群确定在远离市区的蓟县农村。这里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很小。所有调查对象为年龄在42~78岁的常年居住在该地的农民或村干部,常规体检无急性和严重的慢性疾病,接种疫苗或安慰剂前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治疗性药物。

    作者:李力;苏旭;李菲;赵淑敏;张之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吸烟女性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非吸烟女性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7篇有关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共累积病例1 115例,对照1 520例。统计处理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肺部疾病史、家族肺癌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被动吸烟等5个研究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分别是2.87、2.79、2.52、1.42和1.64,进一步分层研究提示随着油烟污染程度的加重,其OR值也有明显的上升。结论 家族肺癌史、肺部疾病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等因素可能与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发生有关,被动吸烟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作者:张扬;陈坤;张海蕾;朱益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从顺昌县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

    为加速控制麻疹,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对我县麻疹不同时期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一、流行概况  麻疹疫苗(MV)接种前阶段(1950~1974年)发病率波动在0~1 425.67/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720.04/10万,平均病死率为2.01%。预防接种阶段(1975~1981年)发病率波动在21.54/10万~958.9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21.64/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6%。计划免疫阶段(1982~1998年)发病率波动在1.66/10万~152.50/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1.54/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3%。  二、流行特点  在使用MV前,我县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每隔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和冷链系统的建立,麻疹的发病显著下降,“八五”期间,麻疹发病率降到10/10万左右,其间年均报告发病率(17.34/10万)比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4年(934.60/10万)下降98.14%。麻疹在我县有较固定的流行高峰季节,病例于12月份开始上升,流行高峰为3、4月份,5月份开始下降。  我县近9年(1990~1998年)麻疹发病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1岁的儿童发病占4.63%,5~9岁儿童占37.75%,是麻疹发病高危人群,1~15岁儿童麻疹发病占85.21%。表明麻疹防治的重点仍然是15岁以下人群,尤其是小学生,提示应该重视加强免疫。  三、控制策略探讨  我县开展MV接种后,麻疹发病逐年下降,但90年代平均发病率仍维持在10/10万以上,说明控制和管理工作不可放松。为了早日实现控制和消灭麻疹战略目标,提出几点建议:(1)提高疫情报告及时率。(2)消除免疫空白点,加强计划外儿童和流动儿童管理,提高初免覆盖率、及时率、成功率,作好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接种。(3)开展麻疹监测,将此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系统中,对麻疹疑似病例应进行病例调查和血清学监测。

    作者:陈淑香;黄孔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军团菌巨噬细胞感染增强蛋白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军团病是近2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症状以肺炎为主。1976年7~8月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58届退伍军人年会上首次暴发流行,故此以军团病或退伍军人病命名。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生10多起小规模的暴发,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军团菌肺炎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军团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天然水和土壤中。目前研究表明,军团菌属的细菌包含40多个种,其中至少有6个种的细菌有2个以上的血清型,19个种可以引起人患军团病[1,2]。人因吸入含有军团菌的气溶胶而感染,军团菌能侵入肺泡巨噬细胞以及其他的吞噬细胞内,并在其中寄生而不被杀灭,继续存活、繁殖,从而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菌及毒素和被破坏的细胞本身的有害物质,造成组织破坏[3]。  80%~90%的军团病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嗜肺军团菌通过“缠绕吞噬”方式被吞噬,能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复合物的形成,并抑制吞噬细胞吞噬体酸化作用[4]。

    作者:邵祝军;万超群;徐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猪蛔虫对人群蛔虫感染和传播作用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在人蛔虫和猪蛔虫感染并存的农村社区内因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猪蛔虫对人群蛔虫感染传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两个基线情况基本相同的自然村,即江西省新建县樵舍乡蔓湖行政村的老支村和畔支村为实验现场。在对两村所有人群进行相同药物治疗处理的同时,对其中1个村的猪群也进行治疗,并以约2个月的间隔重复对猪治疗2次,但对另一村的猪群不作治疗处理。在随后1年内,约每2个月1次,用改良加藤法观察两村人群蛔虫感染的回升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后连续5次横断面调查表明,人群蛔虫流行率和感染度在两村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658,F<1.658,P>0.1)。结论 当地猪蛔虫的传播对人群蛔虫的传播无重要影响。

    作者:彭卫东;周宪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圳市婴幼儿腹泻中肠道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点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婴幼儿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的感染情况。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95份婴幼儿腹泻标本进行腺病毒DNA检测,并使用Rsa Ⅰ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以鉴别肠道腺病毒型别。 结果 婴幼儿腹泻标本腺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为13.33%(26/195)。肠道腺病毒40型的感染率为2.56%(5/195),肠道腺病毒41型的感染率为8.21%(16/195),其他型别腺病毒的感染率为2.56%(5/195), 发热是腺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结论 肠道腺病毒40型和41型是引起深圳市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其中又以肠道腺病毒41型感染为主。

    作者:何雅青;杨洪;黄福新;林奕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 方法 对河北省正定县4个村166名6~8岁事先经血清检测抗-HAV阴性的易感儿童,按村分成4组,分别给予0.5、1、2及2剂经60℃ 3 h灭活处理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为106.52TCID50)。并于接种后3、12、24、36及48个月采集观察对象血清,采用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血清抗-HAV。并对接种1剂、2剂活疫苗组免后4年部分血清检测中和抗体。 结果 免后3个月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同疫苗滴度呈剂量效应关系。免疫后各组抗体水平于免疫后3个月达高峰后逐年下降,12个月内下降较明显,12个月后下降缓慢。免疫后4年接种2剂活疫苗组抗体阳性率与GMT均高于接种0.5剂及1剂组。接种1、2剂活疫苗组部分经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抗-HAV阴性的血清检测中和抗体,其阳性率为60%及83%。 结论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同疫苗的滴度有关,滴度为106.83TCID50的减毒活疫苗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近期内不必予以加强免疫。

    作者:汪萱怡;赵守军;徐志一;马景臣;张英林;张玉伟;韩常全;邢占春;陈吉朝;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目的 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 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高,女性是山东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 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作者: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马林茂;富振英;陈君石;刘尊永;白锦;金书香;李彦琴;秦汝莉;陈泓;向红丁;冯晋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峡库区移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移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通过移民流行病学病例对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三峡库区1 600名移民与1 600名非移民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 移民区Hp感染率(67.50%)明显高于非移民区Hp感染率(53.19%)(χ2=13.40,P<0.01)。婴儿期Hp 感染率较高,儿童期开始下降,随年龄增加,又开始上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62, P<0.05)。移民区与非移民区的Hp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文化程度越低,Hp感染率越高(P<0.01)。一期水位淹没区移民Hp感染率明显高于二期与三期水位淹没区移民Hp感染率(P<0.01)。结论 三峡库区移民区移民Hp感染率高于非移民区居民Hp感染率,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可能起着重要影响,库区儿童Hp感染率较高,对于库区移民儿童Hp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通过移民搬迁与移民政策的实施, 改善经济水平与文化教育程度,能否降低移民Hp感染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刚;李庆平;王淑英;刘先玲;黄玮;王获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疫不同敏感动物中和抗体比较

    中和抗体是反映疫苗效果的有效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选择合适的敏感动物作为实验动物成为疫苗免疫效果检定方法中很重要的内容。目前各个国家用于出血热试验选用动物比较混乱,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统一规定,即没有建立动物模型[1]。研究出血热早是韩国,目前采用豚鼠作为检测中和抗体的实验动物[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所)暂规定用白色家兔作为实验动物。本实验的目的是在现有实验动物中筛选出一个对出血热敏感,个体差异小,能产生高滴度抗体的标准动物,为以后建立出血热动物模型作些先期工作。  一、材料与方法  1.疫苗:选用3批合格疫苗(批号94-6-3、94-5-1、94-7-3)。  2.动物:金黄地鼠60只,5~6周龄;小白鼠60只,15~20 g;白色家兔12只,2~3 kg;豚鼠12只,250 g。实验动物均由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作者:王棋;回良杰;王晓宏;韩亮;黄永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field survey)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特点。自从140多年前,约翰*斯诺(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开创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来,就确认现场调查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研究方法。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蒋豫图教授曾有一句名言:“不去现场工作,就不是真正的流行病学工作”。为什么流行病学一定需要现场调查?这是因为流行病以疾病的群体现象及其决定因素为对象,而疾病的群体现象存在于现场的人群中,所以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深入现场对人群进行调查,才能识辨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舍此别无其他捷径。尽管当今生物医学科学很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学水平,电脑技术应用亦很普遍,但是这些都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现场工作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应急性问题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另一种是预先有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前者工作特点[1]是:⑴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⑵必须立即对该问题作出反应;⑶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⑷由于必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

    作者:吴系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北京市1988~1999年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进一步了解近十几年来该病在北京市的流行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并为以后制订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1988~1999年北京市斑疹伤寒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1988~1999年斑疹伤寒发病资料来自北京市卫生防疫站资料室、档案室及疫情统计室。  2.斑疹伤寒诊断标准:突然持续性高热,伴随头痛或皮疹,外斐试验(WF)抗体滴度≥1∶160为现患病人。  3.资料分析:个案调查按北京市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并对发病资料按人、时、地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有关数据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作者:黎新宇;彭晓;贺雄;唐耀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广东省新会市1991~1999年健康青少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分析

    为了解新会市健康青少年中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情况,我们于1991年7月至1999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本市10 29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逐年抽样检测HBsAg,并进行动态变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新会市城区、近郊区、山区等12所中学,以15~20岁健康青少年列为调查对象,从1991年7月开始进行逐年定点定时抽样检测HBsAg,到1999年7月共调查10 290名。  2.研究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均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以试剂统一、方法统一及标准统一为原则,并每年由少数人严格按说明书完成全部工作。  3.统计分析:变化趋势分析以赵泽贞[1]推荐的方法为准。应用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新会市人口分性别和年龄构成率(新会市计划生育局提供)进行阳性率标化。

    作者:黄小兵;冯丽春;李树;张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体温正常的22~58岁的教师,随机抽取124名,按0、1、6个月程序,每剂5 μg/0.5 ml接种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结果 免疫后3、7、12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5.0%、83.3%、67.2%(P<0.01)。抗-HBs平均滴度分别为12.63 mIU/ml、402.04 mIU/ml、70.28 mIU/ml(P<0.01);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7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又急剧下降。免疫后3、7、12个月时,女性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但仅抗-HBs滴度在免疫后3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于35岁组的抗体阳转率高于35岁以上组,但仅在免疫后12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该两个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差异无显著性;免疫3 d后局部和全身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其抗-HBs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时景璞;王昕;张群弟;李征远;王桂花;杨志齐;孙宏章;郭乃全;郑力国;徐占民;梁争论;吴晓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遂宁地区1990~1999年住院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为探讨糖尿病防治对策,了解山区农村糖尿病发病情况,我们对遂宁市人民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就其发病情况、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了回顾调查,现报道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1990~1999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患病情况:遂宁市医院1990~1999年共收治住院病人155 391例,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85年)标准确诊糖尿病病人3 789例,总发病率为2.44%,其中1990~1995年发病率分别为1.25%~2.80%,1996~1999年分别为3.08%~3.73%。3 789例中男1 966例,女1 823例。年龄<40岁825例,40~50岁1 125例,50岁以上1 839例。职业情况:1990~1995年糖尿病患者中农民292例占7.70%,工人405例占10.68%,干部(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1 044例占27.55%;1996~1999年糖尿病患者中农民428例占11.30%,工人470例占12.40%,干部1 150例占30.35%。

    作者:张燕玲;曾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福建省宁化县斑点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斑点热(spotted fever,SF)是由一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森林中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的存在已被我们以往工作所证实[1,2]。为进一步查明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人群及宿主动物、媒介蜱类中感染情况及疫源地类型,1993年至今我们采用现场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  (1)血清样本:人血清由笔者于1993年和1997年采自宁化林区长期居住或林区作业人群静脉血共952份; 动物血清从林区捕捉的鼠类,猎人捕获的野兔、 野猪、麂、狐狸及屠宰场的狗、牛,抽取其心脏血液313份,上述血液无菌分离血清,冷冻待检。  (2)蜱类:分别从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牛等动物体表或野外林间灌木草丛,捕获各种蜱类,送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鉴定分类。

    作者:陈振光;钟建平;彭一平;陈敏;张健之;毕德增;贺金荣;张泮河;潘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目的 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80 000人份,观察48 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 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 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程均福;秦进才;谢广中;张锦麟;张流波;丁建平;严有望;张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圳市1998~1999年流行性感冒病毒监测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及时准确地监测流感病毒变异株,探索变异规律,将1998~1999年深圳市流感病毒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每周分别从深圳市两家定点监测医院采集发热38℃以上的类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按常规处理后,置-70℃冰箱保存待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采用鸡胚双腔法和MDCK传代细胞两个接种途径。凝集血球用1%人O型红细胞悬液。病毒鉴定用常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抗体测定用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测定抗原为:A/京防/262/95(H1N1)、A/沪防/1/98(H3N2)、B/京防/184/93。  2.结果:  (1)流感病毒分离概况:1998年检测标本2 300份,分离流感病毒40株,分离率为1.74%;1999年检测标本1 187份,分离流感病毒70株,分离率为5.90%。1998年与1999年分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01)。

    作者:刘建军;程小雯;何建凡;杨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分析

    2000年6~12月,按《国际临床试验规范》(GCP)方法对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公司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0年6~8月来就医的被动物致伤者100例,按GCP入选排除标准确定观察对象,同时签定观察对象知情同意书和双方协议书。每组5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不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2.使用疫苗: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实验组)为进口VERO细胞精制纯化疫苗,由法国万安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是一种经活化、提纯并真空冻干的狂犬病疫苗,稀释液0.5 ml,批号:P1241-1;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对照组)系辽宁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地鼠肾细胞培养),每支1 ml,批号:20000306-6。于上臂三角肌肌注。  3.免疫程序:为0、3、7、14、28 d 5针接种。  4.安全性观察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常规接种5针疫苗,并按“双盲法”分别登记和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局部和全身副反应)。  5.评价标准:  (1)安全性观察指标:第0~45 d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发生的百分率,副反应类型及其程度。  (2)观察参数:本实验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说明生物制品安全性的参数(1989年9月WHO ART),严密观察与记录。  二、结果  1.一般情况:观察对象共100例,男性48例(占48.0%),女性52例(占52.0%);年龄 小的5岁,大的78岁,11~50岁之间的共70例(占70.0%)。伤口Ⅱ度以下,即:轻度 抓伤或无出血的皮肤擦伤。致伤动物:被犬、猫、鼠、猴致伤分别为51、44、4、1例。致伤 部位: 上肢68例(占68.0%),下肢32例(占32.0%)。地区分布:老城区74例(占74.0%) ,新城区18例(占18.0%),郊区8例(占8.0%)。  2.安全性(局部和全身毒副反应)观察:①局部反应:实验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针次无局部反应。D3~D14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9针次,出现率为3.6% 。其中局部轻度疼痛者8针次(占3.2%),轻度肿胀者1针次(0.4%)。24 h之内症状消 失者6针次,48 h内消失者3针次。对照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D28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64针次,出现率为25.6%,其中局部疼痛者44针次,占17.6%(轻度40针次,中度3针次,重度1针次)。轻度搔痒者2针次,轻度硬结者2针次,轻度青紫者1针 次,肿胀者11针次(轻度8针次,中度3针次)。出现红斑者4针次(轻度3针次,中度1针次)。 以上局部症状在24 h内消失者30针次,48 h内消失者18针次,72 h内消失者9针次,96 h内 消失者7针次。②全身反应:实验组:50例中共有4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 生率为8.0%,分别为轻度乏力2例、头痛和恶心各1例。症状于24 h内消失者1例,48 h 内消失者3例。对照组:50例中有17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生率34.0% ,其中乏力者10例(轻度6例、中度4例),轻度发热者2例、头昏2例、畏寒1例、胸闷1例、皮 肤过敏1例。上述症状24 h内消失者7例,48 h内消失者4例,72 h内消失者1例。  三、讨论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因此,在暴露前、后如何正确、及时地选择安全、有效、稳定、高纯度、中和抗体产生快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狂犬病疫苗,是广大防疫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大量临床试验显示,根据WHO推荐的方法,使用维尔博狂犬病疫苗以后,几乎100%的病人在免疫后第14 d或28 d获得阳转(用免疫荧光法和小 鼠综合试验法),抗体滴度很高 ,这一点在临床试验中已得到证实。本次实验组选用的狂犬病疫苗为WHO推荐的、能够控制 和重复进行工业大生产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该疫苗是经VERO传代细胞培养,具有良好的 耐受性、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国产精制狂犬病疫苗是经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其抗体滴 度比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高3~5倍,这标志着我国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防疫部门使用的浓缩狂犬病疫苗效果来看,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免疫 原性及安全性观察均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之前列[1,2]。本实验 观察中,两组在接种疫苗后局部及全身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局部反应:χ2= 48.52,P<0.01;全身反应:χ2=8.40,P<0.05。 实 验组毒副反应(局部及全身)不仅例数少、程度轻、而且症状消失快。由此可见,实验组安全 性观察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陈小霜;杜琳;肖斌权;黄桂花;段馥琴;闻书英;刘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