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朱建琼;雷满根;李润深;彭志强;王红;陈清;郑少敏;叶临湘

关键词:麻疹病毒, 核糖核酸, 基因型
摘要:目的了解东莞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流行株的基因型.方法2000年4~7月间东莞市发生有55例患者的麻疹流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直接检测麻疹病人急性期唾液中的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的N基因和M基因,对任意选取的5份RT-PCR阳性标本和疫苗株沪-191的N基因扩增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系统树分析.结果用RT-PCR方法直接检测的阳性率为87.3%;用血清抗-MV-IgM ELISA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9%,抗-MV-IgM阴性的病人唾液中有68.8%的标本MV-RNA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流行株的基因型与世界麻疹病毒流行株不同,差异为1.4%~11.7%,可归属于H基因型.结论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核酸序列完全相同,为H基因型,说明本次流行的麻疹病毒具有同源性,来源于同一传染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艾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

    在人类医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关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很早就开始了研究。早在19世纪中期,,当人类对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还没有认识的时候,巴斯德就发现,产妇发生产褥热与医生不洗手和接生器械在使用前未加热煮沸有关。

    作者:吴尊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推广使用避孕套可接受性研究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已婚艾滋病病毒(human immtm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家庭推广使用避孕套可接受性及其效果.方法对某地90个HIV感染的家庭采用入户方式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和使用避孕套技巧培训,并免费发放避孕套.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采取匿名方式进行两次断面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性生活中避孕套使用率的变化.结果90个家庭参加试点项目,84个家庭完成了后的评价调查,随访率93.3%.研究对象在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知识方面都有显著提高(P<0.001).每次性生活都使用避孕套率由干预前的2.6%上升到干预后的71.4%(P<0.001).控制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干预活动是促进感染者家庭使用避孕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及其配偶中开展推广使用避孕套是可以接受的,应当尽早通知已发现的HIV感染者家庭并开展避孕套推广工作,减少夫妻间传播.

    作者:杨放;吴尊友;徐臣;张云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宁夏地区O157:H7大肠杆菌分布调查

    为了解O157:H7大肠杆菌在宁夏自治区人群发病情况和动物带菌状况,我们于1998~2000年在银川市、石嘴山市、银南地区、固原地区开展了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情况检测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家齐;侯在文;闫立群;董赛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诊断评价

    目的评价临床诊断方法对基础训练期间新兵应力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以同位素骨扫描为金标准,对288例可疑应力性骨折患者临床诊断方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按病例计算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7.5%、61.7%、91.7%、92.9%、82.9%、2.55、0.04和0.59.两名医师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1.7%,kappa值0.64;当以受伤部位数计算时,上述真实性指标分别为97.2%、84.1%、89.7%、82.0%、97.6%、6.12、0.03和0.81,两名医师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4.4%,kappa值0.88.结论临床诊断方法用于诊断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良好的符合率.

    作者:黄久仪;李良寿;孙长生;李远贵;王波;张世忠;李富军;王安辉;邓敬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东莞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流行株的基因型.方法2000年4~7月间东莞市发生有55例患者的麻疹流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直接检测麻疹病人急性期唾液中的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的N基因和M基因,对任意选取的5份RT-PCR阳性标本和疫苗株沪-191的N基因扩增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系统树分析.结果用RT-PCR方法直接检测的阳性率为87.3%;用血清抗-MV-IgM ELISA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9%,抗-MV-IgM阴性的病人唾液中有68.8%的标本MV-RNA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流行株的基因型与世界麻疹病毒流行株不同,差异为1.4%~11.7%,可归属于H基因型.结论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核酸序列完全相同,为H基因型,说明本次流行的麻疹病毒具有同源性,来源于同一传染源.

    作者:朱建琼;雷满根;李润深;彭志强;王红;陈清;郑少敏;叶临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自然免疫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6的抗原性不同,RV分为A~G组.A组RV是全球各地儿童胃肠炎的主要病原,几乎所有5岁以下的儿童都感染过RV,每年有100万左右的儿童(大部分是幼儿)死于RV感染[1],主要是由腹泻引起的脱水所致.

    作者:吴盛辉;汪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1 996~1 999年昆明市常住人口性病艾滋病行为危险因素动态监测

    目的了解性病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信息.方法 1996~1999年对昆明市城市常住人口每两个月进行1次随机抽样调查,每次调查200人,进行连续的性病艾滋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结果从1996~1999年人群的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分别从49.2%上升到62.8%(X2=96.5,P<0.01)和从16.6%上升到35.2%(x2=146.5,P<0.01).避孕套功用知晓率、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改变不明显.人群危险行为比例处于低水平,15~39岁人群中存在无保护的危险性行为(0.8%~2.5%)和吸毒行为(0.3%~2.4%).结论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15~39岁的人群中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险因素,是今后干预的重点人群.

    作者:马景孚;陈利;舒刚明;王荣华;沈岚;何丽明;陈金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云南省鼠疫菌质粒特征及地理分布

    目的探讨云南省鼠疫菌质粒分子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按Kado和Liu法提取云南省44个县市及中缅边境一带共1 020株鼠疫菌的质粒,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云南省鼠疫菌具有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3.93、6.05、22.97、35.65、45.35、64.82、74.59、111.36和129.55×106的9种质粒,其中3.93、35.65和111.36×106的3种质粒为云南省鼠疫菌特有.按质粒组成可分为10种不同类型的质粒谱,其中Ⅰ~Ⅴ种类型较为常见,且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集中现象.结论根据鼠疫菌质粒特征,可将云南省自1982年以来发生鼠疫流行的地区划分为多片相对独立的疫源地.认为80年代重新开始的家鼠鼠疫流行,可能来源于多片潜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复燃.

    作者:董兴齐;叶枫;彭何碧;李俊勇;高子厚;尹家祥;张洪英;吴明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革螨、恙螨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革螨、恙螨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virus,HFRSV)传播中的媒介作用.方法采集自然界鼠窝革螨及饲养繁殖的子代革螨和鼠体恙螨幼虫以及从小黑板采集游离恙螨幼虫及饲养孵化的若虫,进行螨细胞培养分别观察螨细胞传播HFRSV的作用.结果发现螨细胞培养第15 d和第20 d可从螨细胞内检测到HFRSV,其中HFRSV检出数和荧光强度在革螨子4代、子3代和恙螨若虫均多于和强于子1代、子2代及恙螨幼虫.结论革螨、恙螨对HFRSV的传播有一定的媒介作用,在维持HFRSV的自然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云;朱进;邓小昭;吴光华;张家驹;周燕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上海市娱乐场所服务小姐的性行为和吸毒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娱乐场所服务小姐的类型及她们中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情况.方法选择1个区,绘制娱乐场所标点图,对招收的小姐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她们的人口学、性行为、吸毒、自我防护、避孕套使用、性病史和既往求医史资料.结果在38个场所共访问服务小姐63名,包括发廊38名、酒吧桑拿13名、K房舞厅10名、街头2名.平均年龄25岁(17~45岁),73%为外地人.37人承认有多种性服务对象,有经期卖淫、群交现象.5人吸毒,其中3人静脉注射吸毒且与他人共用注射器.10人知道其他小姐吸毒.16人使用过避孕套,4人是为了防病,仅2人能坚持每次使用,但与男友或固定性伴却不用.22人承认得过至少一种性病.26人有病考虑求医,其中,38%到公立医院门诊,27%自己买药吃,35%到私人医生处就诊.结论上海市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存在着经性和经共用注射器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必须尽快实施针对这一人群控制性病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尤其要考虑在娱乐场所推广100%的使用避孕套项目.

    作者:赵鹏飞;于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引起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很多,尤其是某些耐药菌更易导致严重的肺内感染.我们对医院内获得性老年肺内感染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加以分析,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喜斌;刘伟;周景杰;孟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山西省襄垣县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对山西省襄垣县1 997名35~45岁已婚妇女自己采集的阴道细胞和医生采集的宫颈细胞,检测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用卡帕(kappa)系数衡量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结果该人群的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20.8%.HPV DNA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x2=444.04,P=0.000).两年龄组(35~39岁和40~45岁)妇女的宫颈HPV DNA检出率几乎一样(20.9%:20.6%,/=0.03,P=0.8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及癌症(≥CINⅡ)和低度病变(CINI)的发生高度相关(OR=254.2和OR=26.4),归因危险百分比(ARP)分别为98.1%和83.6%.自我取样HPV检测的灵敏度低于医生取样HPV检测(84%:98%,X2=5.92,P=0.015),特异度差异无显著性(86%:85%,x2=0.00,P=0.997),但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较好(kappa=0.74).结论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官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自我取样HPV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作者:赵方辉;戎寿德;乔友林;李楠;吴令英;张洵;LorinczA;Belinson J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核病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情况分析

    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升趋势.曾有资料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结核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探讨广州地区结核病与HIV双重感染情况,对1998年8月至2000年8月入院确诊为结核病,年龄15~65岁的2 640例患者进行了HIV抗体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竺澎波;杨立明;刘燕文;张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一起腮腺炎爆发调查

    2000年5月15日至6月15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什库力乡什库力小学发生一起腮腺炎爆发,我们及时奔赴现场,对全乡0~15岁的儿童及围绕什库力小学的12村和14村的所有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依据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确定诊断,对病人采取隔离治疗等有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戚峰海;热古丽·加帕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沧州市1999~2000年大中专入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为了解我市大中专学校入学新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我们于1999~2000年对本市6所大中专入学新生进行了HBV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秋霞;周文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与研究方法展望

    病因问题是一切医疗实践活动(诊断、治疗及预防)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它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流行病学从群体的角度出发对病因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在新的层次上进行了阐释¨.然而,发展总是与问题并存.当前,流行病学在研究饮食、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与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时很少能够得到确定性的结果,例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与乳腺癌、电磁场与脑瘤等的病因学研究中往往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Taubes[2]认为这种现象表明流行病学在病因推断问题上面临其自身的极限.虽然流行病学界对此极限是否存在的认识并不一致,但是问题的提出显然有助于促进现有病因理论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作者:陶秋山;李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城市居民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现况调查分析

    为了对一般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宣传,以加强一般人群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我们于1999年9~10月对全省城市居民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现况调查分析.

    作者:陈薇;杨放;汪丽萍;张铁娟;关海军;李大伦;缪时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预防伤害减少伤亡降低损失

    在短短的10年中,我国伤害研究、预防与控制工作进展很快,成效显著。从现在到2005年,我国的伤害预防、控制和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王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同伴教育对静脉注射毒品者高危险行为的影响

    目的通过同伴教育减少静脉注射毒品者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方法在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中开展为期两年的减少伤害同伴教育活动,在干预前后进行两次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干预后开展焦点问题小组讨论和个案随访,比较干预前后高危险行为变化,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基线和干预后分别随机抽取306人和418人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共用注射器由68.3%下降到62.0%(2=2.61,P<0.01),从来不清洗注射器从3.3%上升到15.8%(x2=19.41,P<0.01),将用过的注射器丢弃到垃圾桶内的比例从58.4%上升到81.8%(X2=40.23,P<0.01).对34名戒毒人员进行跟踪随访,67.6%不再共用注射器,无人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结论在戒毒所内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减少静脉注射毒品者危险行为的效果是有限的.为遏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快速传播,需要尝试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李建华;罗健;杨芳;朱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疫苗的研制进展

    细菌性腹泻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统计,全球年腹泻病人达30亿左右,我国年发病约8亿多人次,死亡率达0.02‰,其中常见的是由肠毒索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引起的腹泻[1].由于是经口传播,所以常因食品或水源污染导致爆发性流行,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战争时期更不易避免和控制,同时由于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有耐药性细菌的大量增长,所以研制有效的疫苗加强免疫预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ETEC疫苗[2-7].

    作者:应天翼;韩照中;苏国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