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成;蔡一华;王一泓;许珂;余文炳
建立一种新的检测嗜肺军团菌mip基因的引物双标记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PCR-ELISA)法,应用于豚鼠军团菌感染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其方法是将一对嗜肺军团菌引物分别标记有生物素和异硫氰酸荧光素,经PCR扩增后,将标记有生物素的PCR扩增产物加入链酶亲和素包被的微孔板中,洗去未结合物后直接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荧光素抗体,待与荧光素结合后,再加入底物产生显色反应,ELISA仪测得A值.
作者:朱利平;石尧忠;陈一平;李忠明;钟平;邬祥惠;翁心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上海市宝山区细菌性痢疾(菌痢)监测点吴淞中心医院肠道门诊8年间志贺氏菌群、型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监测点1990~1997年腹泻病例初诊数48 887例,菌培养4 169例,阳性率17.85%,阳性菌株占腹泻病例数的1.52%,与上海市1991~1993年监测阳性菌株占1.44%,较为一致.
作者:蒋惠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直接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定点监测资料对全省疫情进行定性预测的意义,寻找敏感且易获得的预测指标.方法 兼顾不同地理状况,选点开展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对江苏省1986年以来12年的有关监测资料与人间疫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春季室内褐家鼠(Rn)密度,混合鼠种及Rn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秋季野外混合鼠种及黑线姬鼠(Aa)密度、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显著性相关;全年平均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显著性相关;人群隐性感染率与人间疫情无明显相关关系.其中,春季室内混合鼠种及褐家鼠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7、0.8295 (P<0.001);秋季野外混合鼠种、黑线姬鼠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9、0.7258 (P<0.01),与次年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8、0.7113 (P<0.01);全年平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间相关系数为0.9207 (P<0.001).结论 带毒鼠指数为定性预测出血热疫情的首选指标;在布夹数均衡性较好条件下,鼠密度可作为预测的辅助指标.
作者:祖荣强;吴扬生;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加快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在湖南省桑植县和永顺县、江西省崇义县和上犹县开展了消除麻风运动(LEC).主要方法为依靠当地政府支持,召开各乡镇领导、各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工作会议,举办培训班,进行工作动员和布置.
作者:沈建平;李文忠;严良斌;余美文;何新国;潘良德;魏中和;戴潜雄;谢根清;张仁群;邱英群;陈庆珑;刘圣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A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因果推论A117 何为因果推论?其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因果推论是指研究者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某因素与某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正确判断的论证过程.其基本步骤包括:
作者:赵仲堂;叶顺章;曾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98年6月2~10日和11月2~11日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展开传染病漏报调查.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法>及<广东省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法>,对1998年1~10月全区13家医疗单位(其中区级4家,镇级1家,职工医院1家)的传染病报告及管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门诊就诊情况、门诊日志、入院登记及检验室检验结果.
作者:马智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关于院内感染性肺炎(NP)是否存在胃→咽→下呼吸道的逆行感染途径尚缺乏基因组DNA水平上的确凿证据.1998年6月至1999年3月选择三所教学医院脑外科、神经内科行气管切开或插管的患者,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NP,年龄≤15岁,确诊为肺部感染时间≤48小时者除外.发生NP的归为病例组,未发生NP的归为对照组.
作者:代芊;邓宏;黄汉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可以预言,未来10年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将十分严峻.其一,我国将面临新生传染病的挑战,其中以HIV/AIDS的威胁大.大的危险在于,很多人至今只知道中国是世界上HIV/AIDS发生率低的国家之一,而不晓得中国该率的增长率也是世界上高的国家之一,更未意识到我国传染病流行病学工作者所熟悉的生物医学防治模式恰恰穷于应付当前HIV/AIDS的流行.
作者:曾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93年8月上旬福建省某村发生6例疑似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肌痛、腹泻、呕吐和肢端麻痹.患者年龄4个月至11岁,其中4岁以下5例.首发病例以发热、肌痛为主诉,1993年4月25日出现肢体麻痹,先后到各家医院就诊.
作者:郭齐华;陈陆明;周勇;杨秀惠;蔡志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958~1997年全自治区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467 489例,死亡1 689例,平均报告发病率338.02/10万,死亡率1.22/10万.发病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的有28年,居第2位的有12年,是宁夏主要传染病之一.
作者:王秀珍;阎利群;任金枝;侯在文;黎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感染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51株做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分析.利用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西丁、氨曲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优立新、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羧苄西林VITEK-AMS鉴定所有菌株鉴定标准化百分率均在95%以上.
作者:苏东;张学英;秦志刚;邓诗琳;张艳红;李国萍;刘金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山西地区原发性肝癌(PHC)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选择以山西省肿瘤医院为主的省级4所医院PHC患者98例,检测抗-HCV、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 IgM等指标,均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 PHC组抗-HCV阳性率8.16%,HBV感染率68.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P<0.05).两者的病因分值(ARP)分别为94%和91%.经1∶2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抗-HCV、HBsAg和抗-HBc均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55.06、10.18和9.85.叉生分析结果表明,抗-HCV和HBsAg双阳性的OR值为61.37,较两指标单一阳性的OR值明显为高,亦高于两者单独阳性的OR值之和.结论 HCV和HBV感染均是PHC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HCV感染在致肝癌作用中,是当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HBV仍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对肝癌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金桃;赵宏光;赵淑芳;李佩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根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抗原检测、分型和流行病学目前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研制了HFRSV的核衣壳基因工程抗原,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分型方法.
作者:唐家琪;操敏;王长军;雷万里;魏春宝;叶春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为提高甲型肝炎疫苗接种的经济效益和为制订甲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平衡点分析和抗体水平平衡点分析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结果 发现调查地嘉兴市在甲型肝炎发病率为41.15/10万的情况下,甲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比为2.53,成本效益平衡点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应为16.26/10万,对甲型肝炎抗体阳性率50%以上的人群接种时,抗体筛选后再接种能节省费用.结论 开展甲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人群接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5~29岁的人群为接种的首选对象,对25岁以上人群接种前先进行抗体筛选能节省成本.
作者:陈恩富;姚军;杨介者;王振海;朱顺元;吴祖云;孟庆跃;袁长海;刘兴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云南省泸水县称杆杆乡于1995年1月10日至2月26日爆发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区位于滇西北,流行范围约50平方公里.疫区内共38个山区自然村,总人口4 027人.
作者:李福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利用半抗原地高辛配基(digixigenin)制备非同位素标记探针技术,分别标记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探针(DIG-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PCR产物C区探针[DIG-HBV(C/preC)],经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DNA及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与PCR平行检测122份血清标本.
作者:孙峥嵘;郑志红;刘桂荣;胥婧;鲁润铭;刘兵;王桂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有部分病人外周血中可检测出干扰素抗体,其抗体的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目前尚无一致看法.国产重组干扰素临床虽已广泛应用,但对其抗体和是否影响疗效,均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报道.采用多中心合作,按研究设计的标准和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供血员各100名作为研究对象.
作者:倪进发;李家斌;余鑫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感染性腹泻发病因素较复杂,是夏季的常见病.1997年7月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其发病的多种危险因素.
作者:李明珠;孙家明;袁国平;黄铮;叶元庆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探讨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传播模式.研究对象为性滥、性病患者及其性伴26对,对照者及其性伴88对和围产期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360对.
作者:汪宁;贺晓新;范宝剑;鲁荣绥;任慕兰;赵季文;徐萃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地处大巴山区的达川地区计划免疫冷链接种前后麻疹发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实施冷链接种后,提高了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调查接种率保持在 85.1%~98.4%之间,健康儿童麻疹免疫阳性率达94.28%,有效地降低了麻疹发病率,平均发病率为8.83/10万,较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87.36%.
作者:贾伯成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