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麟
患者,女,33岁,农民.以畏寒、发热、咽痛及全身酸痛1月余而就诊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入院前曾在当地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疗效不佳.
作者:张耀娟;张耀兰;章子豪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之势,且预后差、死亡率高,引起广泛关注.我们于1998年7月发现1例表现为白塞氏病的AIDS,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利民;毛玲群;王赓歌;蔡修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且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很多地区常有狂犬病散发和流行,我国狂犬病的主要宿主是犬,在人狂犬病的所有病例中,99%以上是由犬传播病毒引起的.
作者:徐葛林;吴杰;吴泰才;薛红刚;郑新雄;刘锦彦;郭宁贞;朱家鸿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本研究观察了维生素E对家兔体内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肝脏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结果显示:维生素E对成虫无杀伤作用,而可抑制虫卵肉芽肿反应,虫卵肉芽肿直径较对照组小25.88%.说明:维生素E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家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维生素E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廖力;张愉快;刘彦;王可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诱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O157∶H7)L型观察其特性及意义.方法羧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纸片法诱导.比较L型,与原菌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L型小鼠灌胃,取肝、结肠、直肠组织分离培养,以观察体内L型存留情况.结果经L型鉴定,如电镜超薄切片等证实细胞壁缺损.L型生化反应比原菌大为减弱、O157凝集为阴性,对抗生素敏感性除卡那霉素(P<0.01)外,其余同原菌无显著性差别(P>0.05).小鼠体内肠道可存留L型,其可回复为细菌型.结论两种抗生素均可诱导O157∶H7形成L型.给实验室诊断带来极大困难.提示L型有可能造成该菌感染传播及暴发流行的危险.
作者:邓维秀;王襄;徐桂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在鄱阳湖重疫区,成年妇女每年血吸虫再感染率高达15%以上,严重损害她们的健康.本文旨在查清成年妇女血吸虫再感染的原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应用健康教育预防该组人群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及其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胡广汉;张晶;林丹丹;许雪萍;姜唯声;黄晓华;刘建平;涂长军;张矩;张绍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将已孵化的猪囊尾蚴培养于含阿苯哒唑100μg/ml的培养液中,于72h对其超微结构、氨基酸和生物元素种类及含量分别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在体外条件下,该药使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甚至致正常结构消失,使虫体组织中的多种氨基酸和某些种生物元素的含量发生变化.
作者:邵萍;陈佩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无创性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方法采用一对半引物进行半巢式DHFR-PCR检测实验大鼠无创性标本支气管液、血清及活检标本肺及肝脏组织中的卡氏肺孢子虫DNA.结果从59只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中采集到的上述4种标本,卡氏肺孢子虫DNA的半巢式DHFR-PCR检出率分别为72.7%(32/44),37.3%(22/59),94.9%(56/59)和36.4%(8/22),而DHFR-PCR的检出率则仅为25%,13.6%,71.2%和9.1%.12只轻度感染的PCP大鼠的无创性标本中卡氏肺孢子虫DNA的检出率由0%提高至41.7%.正常鼠标本及各种病原体对照的半巢式DHFR-PCR均为阴性.结论用半巢式DHFR-PCR无创性地诊断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具有敏感、特异、省时、省力等优点;本文在血和肝脏中检出卡氏肺孢子虫DNA,提示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中存在虫血症和肺外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作者:郭增柱;张怿;姜洪杰;安亦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体外扩增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SjFABPc)抗原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中,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核酸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与合成;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RNA,RT-PCR扩增目的基因;分子克隆常规操作将扩增产物亚克隆至中间载体pUC18中,然后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结果 RT-PCR特异性扩增出SjFABPc编码区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440bp;经酶切、PCR鉴定表明所构建的质粒pUC-SjFABPc和pCD-SjFABPc中含有所扩增的基因序列.结论 RT-PCR扩增的SjFABPc抗原编码区基因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合;成功地构建了含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SjFABPc.从而,为进一步对其进行DNA免疫系列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新港;余新炳;李焱;刘彦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云南自1956年证实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以来,先后查明滇南、滇西南和滇西大部份县市均有广泛的自然疫源地存在.大理市自1995年起有病例报告,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其流行型别与国际标准型别的关系,我们对当地1995~1997年间的121份疑似恙虫病病人血清进行分型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冯锡光;袁庆虹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所致弓形虫病多见于胎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弓形虫感染是导致先天性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还由于不少艾滋病患者和肿瘤病人死于弓形虫性脑炎,更由于弓形虫可侵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所致病症涉及临床各科.本文简要介绍弓形虫基因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刘翠梅;欧阳颗;张铮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原虫病.我国孕妇弓形虫感染率为4.3%~26.1%[1],孕妇感染弓形虫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新生儿异常,尤以中、晚期感染者发生宫内感染高[2].因此,孕期中及早诊断弓形虫感染,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防止宫内感染,控制畸形胎儿出生的实现产前优生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弓形虫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征性,病原弓形虫不易查见,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1998年6月采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及IgM抗体和PCR测定弓形虫DNA(TOX-DNA)联检法,对贵阳地区孕妇及新生儿弓形虫感染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者:张华;张志萍;刘香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比较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方法应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弓形虫RH株、BH株、PP株基因组DNA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结果单一及复合引物均能扩增产生多态性的DNA指纹图谱.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的带型和强度均有不同.根据Nei's相似系数对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遗传相似性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的引物扩增,虫株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似性.结论表明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经RAPD反应产生的多态性能够应用于弓形虫种、株的鉴定和分类.
作者:史俊岩;王海鹏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刘光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疟疾(malaria)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近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每年有3~5亿人受疟疾感染,发病1.2亿,死亡达270万(90%的死亡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区5岁以下的儿童中);在我国,估计每年仍有25~30万的疟疾病人,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1,2].本文就我国疟疾的流行现状、特点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徐伟文;李明;俞守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蚊虫分布广、密度高,孳生和叮咬活动季节长,是我国虫媒病毒自然繁衍的主要地区之一.我们对该省内广州市、佛山市、沙湾镇、坪石镇这4个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地区进行了11种虫媒病毒的人群血清抗体检测,以对当地人群血清虫媒病毒抗体分布情况有所了解,为预防虫媒病毒感染流行尤其是登革热流行提供参考.
作者:彭翼飞;陈唯军;陈翠华;方美玉;马玉海;林立辉;田小东;蒋廉华;刘建伟;徐春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钩体L型脊髓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对15例钩体L型脊髓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急性及亚急性或慢性脊髓损害各7、8例,双下肢瘫7例,四肢瘫8例.均有明显的传导束型或节段型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血培养钩体L型阳性8例,原型钩体6例,尿培养:钩体L型5例;CSF培养钩体L型5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例.结论钩体L型脊髓炎的发生可能为钩体L型直接损伤脊髓或供血血管,钩体L型致间质炎症病理损伤所致.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坏钩体DNA结构,可减少钩体病后发病.
作者:马登宏;马骥;汤郡;吴国林;张郁文;刘晓林;唐素兰;宋秀宇;林特夫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本病亦称羊口疮,为副痘病毒属的口疮病毒[1]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临床上以口唇等处皮肤、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2].近年来我市东郊坝桥镇洪庆乡及兰田县部分山区乡镇发生该病流行,疫情呈扩散趋势,羊群感染率达60%~100%.在畜间流行期,人间不断有感染发生,现将观察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郭万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re-encysted larva antigens,PELA)的组分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对比分析PELA和成囊幼虫抗原(ELA)的组分和它们对人及大鼠旋毛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PELA有3条抗原带(分子量分别为:15、17和129kD)与ELA明显不同;对于感染旋毛虫的大鼠,PELA的首次血清阳性反应出现在感染后第10天,而ELA则在感染后第14天,大鼠抗PELA血清抗体出现较早(P<0.01);对22份旋毛虫病人血清,PELA的阳性率为100%,ELA为72.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1例鞭虫病人外,其它寄生虫病人及健康人血清,两种抗原均呈阴性反应,两种抗原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LA比ELA对早期旋毛虫病的诊断著有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荣光;尹清源;王中全;曲传智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