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颖;王亚宾;张红英;王自振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在我国及我区不少见.而采用阿奇霉素、干扰素联合治疗弓形虫病报告不多.近年来,国内沙红报告1例,国外陆续用于临床.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将91例弓形虫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阿奇霉素、干扰素或螺旋霉素、SMZCO联合治疗,结果显示阿奇霉素组优于螺旋霉素组,χ2=17.25,P<0.005.
作者:何爱珍;姚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探讨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增殖方法,以得到较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采用了以Vero-E6细胞增殖恙虫病立克次,并且对Vero-E6感染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地使恙虫病立克次体在Vero-E6细胞中得到大量增殖.结论改进后的Vero-E6细胞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该方法既经济又适用.
作者:张志强;胡玲美;杨青;刘昕昕;魏安明;鲁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辖枝江等13个县(市)区,面积20000 km2.著名的长江三峡工程在境内兴建.
作者:潘会明;陈连璋;谢冬生;向选森;王承全;李新发;杨绍金;谢泽铸;秦长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病死率百分之百.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狂犬病防制工作,我省对狂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宿主状况及疫苗免疫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199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静;张清媛;胡小奎;田秉铨;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钩体L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患者血、CSF 进行 MAT;对患者血、CSF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SDS-PAGE、DIBA 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AT 阳性率为19.17%(60/313);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41/345);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86/345).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A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作者:宋秀宇;唐素兰;林特夫;黄谷良;汤郡;娄峥;马登宏;张郁文;屈洪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恙虫病东方体 CMY 株与其它株的关系.方法测定 CMY 株 sta56 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其它株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在测定的 324bp序列中,GC 含量为43.5%;与Karp、Gilliam、Kato、kuroki、Kawasaki 及Shimokoshi 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0%、87.3%、87.0%、87.3%、86.1% 及 73.8%.结论 CMY 株与已报道的恙虫病东方体菌株不同,与 Karp 株有很高的同源性.
作者:陈添胜;谭丽霞;罗会明;许曼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作者:彭丽萍;陈博文;徐建超;刘中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犬和多种野生动物是本病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我国政府对狂犬病的防制一直很重视,在各个时期就制订出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并多次召开全国性的行政会议、学术会议并派员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这对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作者:朱维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在病毒性疾病中,有些为自限性感染,即感染后病程较短,随体内病毒被迅速清除而痊愈[1].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等.有些则为慢性感染,感染后病程长,病毒能在体内较长期存在,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1].各类传染病中,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大的莫过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一直是困扰传染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作者:张敏;朱善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本文报道1例临床狂犬病病例,男性22岁,发病3天出现三恐症状,继而四肢撑于床上,口中流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追述病史,8岁时曾被犬咬伤左臂,留有疤痕,当时未作处理,以后未密切接触过犬或与犬类有关的食品和物品.为确诊长潜伏期的狂犬病,采取一系列实验研究,采集死者脑海马回,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作酶联免疫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仅几小时即检测到病毒抗原,达到快速诊断.为确证检测结果,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获得病毒株,并进一步鉴定.从而为长达14年潜伏期的狂犬病病例找到了病原,对防病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依据.
作者:沈蕊华;丁晓光;张金芳;刘敏勇;伍稚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农民,37岁,以寒战高热伴剧烈前额头痛15d,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体温39.5℃,烦躁,醉汉外观,全身皮肤潮红,左前臂及腋窝皮肤处有3个焦痂,左腋窝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15mm,质软、触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作者:胡宝生;肖朝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疫活性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进行定位.结果斯氏按蚊雌、雄蚊蚊中肠抗原及中华按蚊雌蚊中肠抗原与斯氏按蚊雌蚊中肠抗血清作用,分别显示9、9和6条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壁外侧出现较强的亮绿色荧光,肠壁细胞核仅出现样弱的亮绿色荧光.结论上述三种抗原间既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蛋白带,也有各自特异的蛋白带,79、76、60、46kDa的蛋白带为斯氏按蚊雌蚊中肠特异性免疫活性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主要分布在中肠肠壁外侧,仅有少量分布在肠壁细胞核.
作者:魏秋芬;高兴政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引起,又称肝吸虫病,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检获虫卵,但因虫卵小或感染度轻、排卵少而易于漏诊,免疫诊断可弥补不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果,其在临床辅助诊断和疫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将近年来有关本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静;章子豪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调查93例胸部肿瘤患者,弓形虫总感染率34.4%,其中以肺癌患者感染率高,达38.46%(20/52);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年龄组感染率显著低于高龄组感染率(P<0.05);职业分布以干部(53.06%)、工人(36.73%),显著高于农民(10.20%)(P<0.01));肿瘤病人养猫户弓形虫感染率(45.78%)高于未养猫户(26.31%)(P<0.01);说明养猫是肿瘤病人感染弓形虫的机会条件.本文建议对早期肿瘤病人弓形虫感染者应进行抗弓形虫特异治疗,手术时应避开虫血症期,防止术中播散和交叉感染.
作者:沈振华;梁全发;胡学宁;王乐;柳(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间隔1周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1周,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感染后5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62.25%和65.0%.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86.60%和90.0%.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作者:申丽洁;朱声华;罗仲金;雷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吖啶橙(AO)染色可以作为肺炎衣原体(Cpn)包涵体的染色方法.它是一种快速检查 Cpn 感染的较好方法,有可能替代荧光单抗染色的功能,克服单抗染色时细胞结构显示不清的缺点,具有简捷、价廉和既能反映衣原体包涵体的形态和成份,又能反映包涵体不同时期 RNA 和 DNA 含量变化的独特优点.
作者:余竹元;项俊庆;王卫群;李子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以制备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利用 PCR 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 cDNA 基因,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 PEGX2-T,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获得目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可诱导表达约 44kD 的融合蛋白,该重组抗原能被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生和;段凯;赖建平;王大坤;郑宏;石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沙眼衣原体可以引起多个部位的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间接血凝法检测孕妇血清中的沙眼衣原体抗体能否反应孕妇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情况,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孕妇和新生儿健康的危害都比较严重,了解孕妇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可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全意;张桂宁;郝风荣;潘玉珍;刘海英;戴旻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伤寒沙门氏菌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方法根据已知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基因序列,设计 PCR 引物,扩增并克隆了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结构基因.双酶切造成部分序列缺失,亚克隆于自杀质粒后,通过电穿孔转化,同源重组替换野生型肠毒素基因.结果 PCR 及序列分析证实,缺失突变株的肠毒素基因缺失403个碱基.经血清学鉴定,该突变株保持母系菌株的 Vi 抗原表型. 结论该突变株的构建为研究肠毒素基因在至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铁民;江崎孝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 (HCMV)经小鼠胎盘垂直传播致胎鼠大脑皮质感染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在8~12周龄BALB/c雌雄小鼠腹腔内接种HCMV后,交配,待孕鼠妊娠第7天及临产时处死动物;无菌将雌胎鼠双侧大脑皮质取出,应用常规组织切片 HE 染色、脑压印片地高辛标记 HCMV 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及病毒分离的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雌、胎鼠脑微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神经细胞已变性坏死.在胎鼠脑组织切片上,还可见到软化灶及受染神经细胞核内 HCMV 特征性嗜碱性包涵体.原位杂交显示,病毒核酸存在于待产胎鼠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及胞浆内.在胎鼠脑组织悬液中分离出该病毒.结论 HCMV 能通过BALB/c小鼠胎盘致发育中子鼠大脑皮质感染,发生侵袭性脑膜脑炎性病理改变.
作者:王明丽;吴建军;陈科;唐久来;李京培;史百芬;胡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