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正
目的检测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分析福建恙虫病可能流行的趋势.方法从福建山区及沿海地区捕鼠采集恙螨幼虫,通过分类鉴定,以每只鼠体的寄生螨作为一个被检单位,用套式 PCR 扩增恙虫病东方体Sta 58kDa基因的88bp片段,以确定恙螨幼虫是否携带本病原,继而估计该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结果从105份被检单位的恙螨幼虫检出7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标本,主要宿主为黄毛鼠,主要媒介为纤恙螨属的地里纤及小板纤恙螨,与有关资料比较,证实本省恙虫病的宿主和媒介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福建沿海地区恙螨的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率高于山区,疫源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作者:严延生;郑健;陈亮;廖灏溶;于恩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犬和多种野生动物是本病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我国政府对狂犬病的防制一直很重视,在各个时期就制订出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并多次召开全国性的行政会议、学术会议并派员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这对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作者:朱维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探讨恙虫病与肝损害的临床关系,作者从1984年6月以来,对本院所收治的恙虫病病例中有肝损害的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将有肝损害的37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传生;向吉夫;黄爱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盾纤恙螨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RT-PCR和Nested RT-PCR从恙螨体内检测到HFRSr-RNA;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HFRSU-RNA.以上结果为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对 HFRS 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张云;朱进;唐家琪;吴光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病死率百分之百.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狂犬病防制工作,我省对狂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宿主状况及疫苗免疫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199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静;张清媛;胡小奎;田秉铨;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稳定L型,经多种方式感染雌性昆明种小鼠,发现雌鼠妊娠率、每胎分娩的子鼠数及子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对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等组织作免疫组化及金葡菌L型地高辛核酸探针原位杂交,结果发现金葡菌L型感染雌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中金葡菌L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60.5%、93.3%及60%:金葡萄L型DNA探针原位杂交后在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绒毛及子鼠肺组织中均发现有金葡菌D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8%、33.3%、16.6%,均高于对照组.提示L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方式导致2代动物先天性感染,这可能是引起妊娠异常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夏佩莹;刘勇;汪万英;姚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伤寒沙门氏菌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方法根据已知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基因序列,设计 PCR 引物,扩增并克隆了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结构基因.双酶切造成部分序列缺失,亚克隆于自杀质粒后,通过电穿孔转化,同源重组替换野生型肠毒素基因.结果 PCR 及序列分析证实,缺失突变株的肠毒素基因缺失403个碱基.经血清学鉴定,该突变株保持母系菌株的 Vi 抗原表型. 结论该突变株的构建为研究肠毒素基因在至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铁民;江崎孝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断方法诸多,各有优劣之处.或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或操作繁琐,或早期检出率不高.因此,寻找简单、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方法,提供现场和基层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对人工感染钩体病猪和自然病猪进行了检测,IHA具有早期、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的优点,报告如下:
作者:唐翠英;韦庆昌;黎德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及早明确病原菌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疾病治愈率、预防菌群失调、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2月间2 792份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临床特点作一分析.
作者:吴良霞;戴明红;李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沙眼衣原体可以引起多个部位的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间接血凝法检测孕妇血清中的沙眼衣原体抗体能否反应孕妇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情况,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孕妇和新生儿健康的危害都比较严重,了解孕妇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可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全意;张桂宁;郝风荣;潘玉珍;刘海英;戴旻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农民,37岁,以寒战高热伴剧烈前额头痛15d,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体温39.5℃,烦躁,醉汉外观,全身皮肤潮红,左前臂及腋窝皮肤处有3个焦痂,左腋窝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15mm,质软、触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作者:胡宝生;肖朝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7年11月,河南省荥阳市某鸽场饲养的10~15龄的肉鸽相继发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实验,证实为鸽新城疫.同时此期间发生了1例鸽新城疫对人的感染,一并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颖;王亚宾;张红英;王自振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在我国及我区不少见.而采用阿奇霉素、干扰素联合治疗弓形虫病报告不多.近年来,国内沙红报告1例,国外陆续用于临床.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将91例弓形虫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阿奇霉素、干扰素或螺旋霉素、SMZCO联合治疗,结果显示阿奇霉素组优于螺旋霉素组,χ2=17.25,P<0.005.
作者:何爱珍;姚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用重组质粒 pcDNA3-P30 免疫 BALB/c小鼠,观察其 DNA 免疫所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和保护性作用.方法大量制备质粒 DNA,肌肉注射免疫小鼠.ELISA 测定 IgG 抗体滴度;免疫鼠血液组织 P30 基因 PCR 扩增;弓形虫攻击感染.结果用ELIAS 法检测的抗体 IgG 滴度1∶2560,免疫后3周及6个月从免疫鼠血液组织中检测到 P30 基因;攻击感染实验组的存活时间较对照时间延长(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30 免 BALB/c 小鼠可诱导一定的体液免疫应答,对抗攻击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作者:周永安;陈观今;郭虹;郑焕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钩体L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患者血、CSF 进行 MAT;对患者血、CSF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SDS-PAGE、DIBA 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AT 阳性率为19.17%(60/313);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41/345);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86/345).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A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作者:宋秀宇;唐素兰;林特夫;黄谷良;汤郡;娄峥;马登宏;张郁文;屈洪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阐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能否产生抗体依赖感染增强现象(ADE),我们作了小鼠实验研究.先给18只乳鼠颅内注射1LD50陈株病毒,使其发生不显性感染,20d后,其中17只小鼠血清中出现HFRS特异性IFA抗体.将此17只小鼠分为二组,第一组在腹腔注射2%甲基纤维素后再向腹腔注射1LD50陈株病毒;第二组(对照)仅向腹腔注射地鼠肾细胞(BHK-21)培养上清液.结果第一组于第2次攻毒后2~10d先后发病死亡,死前血清特异性IF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较基础值增长7倍多(11.48±2.82 Vs 93.35±2.00,P<0.01),血尿素氮(BUN)亦明显增高(6.22±1.09mmol/L Vs 11.66±3.77 mmol/L,P<0.01), 血清中查出特异性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查到特异性抗原,肾皮质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部分肾小管内有管型发现,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小鼠二次感染后可发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现象,而其肾脏病变除病毒之直接作用外,尚可能有免疫反应尤其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作者:章莉莉;倪大石;孙志坚;黄湘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5年,从海南省立才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株病毒,编号为HYM1.经理化、生物学性状及血清学鉴定表明HYM1与MAY病毒抗原性相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海南省部分地区人血清标本共426份,进行了抗体检测.其中当地人血清标本226份,阳性17份,阳性率为7.08%.驻海南省部队人血清标本200份,阳性1份,阳性率为0.5%.
作者:徐春华;蒋廉华;田小东;林立辉;陈唯军;赵春生;陈焕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猪囊尾蚴病(简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共患互染的寄生虫病.本病不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屠宰后其胴体、内脏无利用价值,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有钩绦虫病,严重危害健康.近年来,国外应用吡喹酮治疗牛囊尾蚴病及国内有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尾蚴病的报道,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沈维力;张洪伟;成栓之;陈学;潘亚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基因组 DNA提取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Wizard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和磷酸钠盐溶液,分离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通过DNA含量测定和PCR鉴定,比较它们的提取效果.结果前两种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效果相仿,纯度较高;第三种方法为简便,所得的DNA含量明显高于前两种方法,但其纯度较低,蛋白质含量高.结论 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3种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更有实用价值.
作者:江钢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环状病毒(Orbivirus)是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一类虫媒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蠓、蜱、蚊、白蛉等)传播给脊椎动物(包括人),并在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这两种宿主体内繁殖,引起人、野生动物、家畜等相关疾病.
作者:陈娟;黄祥瑞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