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97~1998年2792份儿科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吴良霞;戴明红;李杰

关键词:儿科常见病, 标本, 细菌培养, 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性疾病, 药敏结果, 临床特点, 菌群失调, 治愈率, 病原菌, 并发症, 预防
摘要: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及早明确病原菌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疾病治愈率、预防菌群失调、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2月间2 792份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临床特点作一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恙螨体内HFRSV基因检测及定位的初步研究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盾纤恙螨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RT-PCR和Nested RT-PCR从恙螨体内检测到HFRSr-RNA;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HFRSU-RNA.以上结果为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对 HFRS 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张云;朱进;唐家琪;吴光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肺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处理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我国北方尤以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而肺包虫的发病率反次于肝包虫病居.第二位.我院自1982~1998年共救治肺包虫病46例,本文就其单发、多发性肺虫病合并其它部位包虫及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手术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国斌;郝永存;余生林;王永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和HRP-II基因片段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目的在 HeLa 细胞中表达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蛋白 EBA-175 和富组氨酸蛋白 HRP-II,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学特性.方法将 EBA-175和 HRP-II 部分基因串接插入 PCDNA3 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表达质粒 PCDNA3/EBA175-HRPII.采用磷酸钙-DNA 共沉淀法将重组质粒转染 HeLa 细胞进行体外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 SDS-PAGE、Dot-ELISA 和 Western-blot 鉴定.结果表达产物占表达蛋白总量的16.4%,相对分子量与预设计的 48kDa 基本相符.表达产物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及构建的重组质粒免疫鼠血清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结论表达载体 PCDNA3 在 HeLa 细胞内可表达出具有一定免疫学活性的恶性疟原虫重组抗原蛋白.

    作者:陈海峰;王又红;余新炳;吕芳丽;陈观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应用套式PCR检测6种血清型钩端螺旋体

    目的用套式 PCR 快速检测水沟和丛林等地的钩端螺旋体.方法选 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 中的一段保守序列 IS1533,设计两对引物,用套式 PCR 检测六种不同血清型的钩体.结果 6株致病株均出现单一246bp 的特异性扩增产物,而腐生株、空白对照无任何 DNA 扩增条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能检测500fg 模板的扩增产物.结论套式 PCR 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检测自然疫源中钩体的有效方法.

    作者:万成松;张文炳;曹虹;赵卫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弓形虫P30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及保护性研究

    目的用重组质粒 pcDNA3-P30 免疫 BALB/c小鼠,观察其 DNA 免疫所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和保护性作用.方法大量制备质粒 DNA,肌肉注射免疫小鼠.ELISA 测定 IgG 抗体滴度;免疫鼠血液组织 P30 基因 PCR 扩增;弓形虫攻击感染.结果用ELIAS 法检测的抗体 IgG 滴度1∶2560,免疫后3周及6个月从免疫鼠血液组织中检测到 P30 基因;攻击感染实验组的存活时间较对照时间延长(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30 免 BALB/c 小鼠可诱导一定的体液免疫应答,对抗攻击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作者:周永安;陈观今;郭虹;郑焕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作者:彭丽萍;陈博文;徐建超;刘中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1985年,全世界估计有2800万病人,解放以来经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证明该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左胜利;桂爱芳;杨连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福建近年恙螨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研究

    目的检测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分析福建恙虫病可能流行的趋势.方法从福建山区及沿海地区捕鼠采集恙螨幼虫,通过分类鉴定,以每只鼠体的寄生螨作为一个被检单位,用套式 PCR 扩增恙虫病东方体Sta 58kDa基因的88bp片段,以确定恙螨幼虫是否携带本病原,继而估计该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结果从105份被检单位的恙螨幼虫检出7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标本,主要宿主为黄毛鼠,主要媒介为纤恙螨属的地里纤及小板纤恙螨,与有关资料比较,证实本省恙虫病的宿主和媒介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福建沿海地区恙螨的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率高于山区,疫源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作者:严延生;郑健;陈亮;廖灏溶;于恩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用Vero-E6细胞大量增殖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增殖方法,以得到较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采用了以Vero-E6细胞增殖恙虫病立克次,并且对Vero-E6感染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地使恙虫病立克次体在Vero-E6细胞中得到大量增殖.结论改进后的Vero-E6细胞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该方法既经济又适用.

    作者:张志强;胡玲美;杨青;刘昕昕;魏安明;鲁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二次感染的小鼠实验研究

    为阐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能否产生抗体依赖感染增强现象(ADE),我们作了小鼠实验研究.先给18只乳鼠颅内注射1LD50陈株病毒,使其发生不显性感染,20d后,其中17只小鼠血清中出现HFRS特异性IFA抗体.将此17只小鼠分为二组,第一组在腹腔注射2%甲基纤维素后再向腹腔注射1LD50陈株病毒;第二组(对照)仅向腹腔注射地鼠肾细胞(BHK-21)培养上清液.结果第一组于第2次攻毒后2~10d先后发病死亡,死前血清特异性IF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较基础值增长7倍多(11.48±2.82 Vs 93.35±2.00,P<0.01),血尿素氮(BUN)亦明显增高(6.22±1.09mmol/L Vs 11.66±3.77 mmol/L,P<0.01), 血清中查出特异性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查到特异性抗原,肾皮质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部分肾小管内有管型发现,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小鼠二次感染后可发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现象,而其肾脏病变除病毒之直接作用外,尚可能有免疫反应尤其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作者:章莉莉;倪大石;孙志坚;黄湘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在病毒性疾病中,有些为自限性感染,即感染后病程较短,随体内病毒被迅速清除而痊愈[1].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等.有些则为慢性感染,感染后病程长,病毒能在体内较长期存在,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1].各类传染病中,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大的莫过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一直是困扰传染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作者:张敏;朱善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对74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L 型培养,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AT的阳性率分别为:47.3%、18.9%、70.3%.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作者:江振友;林晨;蒋惠荷;罗伟中;李英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极重型全身性弓形虫病1例

    患儿男,15月龄.因发热3d,伴左侧肢体反复抽搐2d入院.体查:体温39℃,神志清醒,精神萎靡.腹软,肝脾均在肋下2cm,无明显触痛.颈软,左上、下肢轻度瘫痪.头颅CT显示右顶部小片状低密度影.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培养阴性.血培养阴性.天冬氨酸转氨酶57IU.

    作者:齐静姣;张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的研究

    目的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疫活性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进行定位.结果斯氏按蚊雌、雄蚊蚊中肠抗原及中华按蚊雌蚊中肠抗原与斯氏按蚊雌蚊中肠抗血清作用,分别显示9、9和6条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壁外侧出现较强的亮绿色荧光,肠壁细胞核仅出现样弱的亮绿色荧光.结论上述三种抗原间既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蛋白带,也有各自特异的蛋白带,79、76、60、46kDa的蛋白带为斯氏按蚊雌蚊中肠特异性免疫活性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主要分布在中肠肠壁外侧,仅有少量分布在肠壁细胞核.

    作者:魏秋芬;高兴政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例长潜伏期狂犬病病例的实验检测研究

    本文报道1例临床狂犬病病例,男性22岁,发病3天出现三恐症状,继而四肢撑于床上,口中流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追述病史,8岁时曾被犬咬伤左臂,留有疤痕,当时未作处理,以后未密切接触过犬或与犬类有关的食品和物品.为确诊长潜伏期的狂犬病,采取一系列实验研究,采集死者脑海马回,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作酶联免疫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仅几小时即检测到病毒抗原,达到快速诊断.为确证检测结果,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获得病毒株,并进一步鉴定.从而为长达14年潜伏期的狂犬病病例找到了病原,对防病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依据.

    作者:沈蕊华;丁晓光;张金芳;刘敏勇;伍稚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目的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以制备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利用 PCR 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 cDNA 基因,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 PEGX2-T,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获得目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可诱导表达约 44kD 的融合蛋白,该重组抗原能被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生和;段凯;赖建平;王大坤;郑宏;石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感染对小鼠垂直传播及DNA原位杂交的研究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稳定L型,经多种方式感染雌性昆明种小鼠,发现雌鼠妊娠率、每胎分娩的子鼠数及子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对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等组织作免疫组化及金葡菌L型地高辛核酸探针原位杂交,结果发现金葡菌L型感染雌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中金葡菌L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60.5%、93.3%及60%:金葡萄L型DNA探针原位杂交后在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绒毛及子鼠肺组织中均发现有金葡菌D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8%、33.3%、16.6%,均高于对照组.提示L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方式导致2代动物先天性感染,这可能是引起妊娠异常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夏佩莹;刘勇;汪万英;姚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间隔1周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1周,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感染后5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62.25%和65.0%.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86.60%和90.0%.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作者:申丽洁;朱声华;罗仲金;雷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为探讨恙虫病与肝损害的临床关系,作者从1984年6月以来,对本院所收治的恙虫病病例中有肝损害的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将有肝损害的37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传生;向吉夫;黄爱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赖型钩体重组质粒及表达保护性抗原,p68的研究

    目的寻找钩体病基因工程疫苗保护性抗原候选.方法 (1)鸟枪法构建赖型钩体017株基因库;(2)α互补、DNA 原位杂交筛选重组质粒;(3)Southern 杂交行 DNA 同源性分析;(4)双脱氧链中止测重组 DNA 序列及与外膜蛋白基因(omp)匹配;(5)IPTG 诱导重组子表达;(6)免疫印迹、MAT、EIA、MTT检测表达蛋白抗原特性及IL-2、IL-6活性;(7)纯化表达蛋白p68进行豚鼠主动免疫/攻击实验,观免疫保护性.结果 (1)重组质粒 pDJH2(亚克隆pDJt)插入片段1.9kb,与各致病钩体不同片段 DNA 高度同源;(2)序列测定插入片段实际1811bp,推测有2个读框(ORF),各有启动子、终止密码.查 Gen Bank/EMBL 无类似序列;(3)表达蛋白分子量68kD(p68);(4)p68是胸腺依赖性(TD)抗原,有良好抗原特性,抗血清效价1:524288,(EIA)具很强的动物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1)p68编码基因是致病钩体保护性抗原基因;(2)p68是致病钩体外膜保护性抗原,可作钩体基因疫苗候选.

    作者:江南;戴保民;李胜富;方之茂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