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张敏;朱善宏

关键词:病毒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 感染后, 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艾滋病, 免疫学研究, 慢性进行性, 流行性感冒, 戊型肝炎, 体内, 人类健康, 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 传染病学, 持续感染, 胃肠炎, 病毒学, 清除, 困扰
摘要:在病毒性疾病中,有些为自限性感染,即感染后病程较短,随体内病毒被迅速清除而痊愈[1].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等.有些则为慢性感染,感染后病程长,病毒能在体内较长期存在,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1].各类传染病中,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大的莫过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一直是困扰传染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4例弓形虫病的临床及实验诊断

    刚地弓形虫可引起人畜的弓形虫病.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动物及人体感染普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群感染很普遍,其感染率为25%~50%,我国人群感染率为5%~20%,但真正发病者不多.至1991年病例报告仅51例[1].1996年以来我们发现并诊治了4例弓形虫病,在国内,尤其在浙江省内尚不多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春兰;毛文祥;谢鑫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目的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以制备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利用 PCR 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 cDNA 基因,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 PEGX2-T,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获得目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可诱导表达约 44kD 的融合蛋白,该重组抗原能被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生和;段凯;赖建平;王大坤;郑宏;石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幼鸽暴发新城疫及其对人感染报告

    1997年11月,河南省荥阳市某鸽场饲养的10~15龄的肉鸽相继发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实验,证实为鸽新城疫.同时此期间发生了1例鸽新城疫对人的感染,一并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颖;王亚宾;张红英;王自振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γ射线对沙门氏菌属的辐照效应及保藏冻猪肉研究

    把辐照技术应用于食品的无害化处理和延长保藏时间,是我国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项重要决策.60年代以来,国内多部门、多学科密切合作,在食品辐照工艺、卫生安全性、卫生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培仁;王中州;张丁;张建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核酸组分衍化分析法的建立

    吖啶橙(AO)染色可以作为肺炎衣原体(Cpn)包涵体的染色方法.它是一种快速检查 Cpn 感染的较好方法,有可能替代荧光单抗染色的功能,克服单抗染色时细胞结构显示不清的缺点,具有简捷、价廉和既能反映衣原体包涵体的形态和成份,又能反映包涵体不同时期 RNA 和 DNA 含量变化的独特优点.

    作者:余竹元;项俊庆;王卫群;李子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虫病东方体CMY株sta56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恙虫病东方体 CMY 株与其它株的关系.方法测定 CMY 株 sta56 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其它株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在测定的 324bp序列中,GC 含量为43.5%;与Karp、Gilliam、Kato、kuroki、Kawasaki 及Shimokoshi 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0%、87.3%、87.0%、87.3%、86.1% 及 73.8%.结论 CMY 株与已报道的恙虫病东方体菌株不同,与 Karp 株有很高的同源性.

    作者:陈添胜;谭丽霞;罗会明;许曼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螨体内HFRSV基因检测及定位的初步研究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盾纤恙螨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RT-PCR和Nested RT-PCR从恙螨体内检测到HFRSr-RNA;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HFRSU-RNA.以上结果为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对 HFRS 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张云;朱进;唐家琪;吴光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二次感染的小鼠实验研究

    为阐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能否产生抗体依赖感染增强现象(ADE),我们作了小鼠实验研究.先给18只乳鼠颅内注射1LD50陈株病毒,使其发生不显性感染,20d后,其中17只小鼠血清中出现HFRS特异性IFA抗体.将此17只小鼠分为二组,第一组在腹腔注射2%甲基纤维素后再向腹腔注射1LD50陈株病毒;第二组(对照)仅向腹腔注射地鼠肾细胞(BHK-21)培养上清液.结果第一组于第2次攻毒后2~10d先后发病死亡,死前血清特异性IF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较基础值增长7倍多(11.48±2.82 Vs 93.35±2.00,P<0.01),血尿素氮(BUN)亦明显增高(6.22±1.09mmol/L Vs 11.66±3.77 mmol/L,P<0.01), 血清中查出特异性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查到特异性抗原,肾皮质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部分肾小管内有管型发现,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小鼠二次感染后可发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现象,而其肾脏病变除病毒之直接作用外,尚可能有免疫反应尤其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作者:章莉莉;倪大石;孙志坚;黄湘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钩端螺旋体不同菌群引发临床胃肠型差异研究

    以往对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型与感染钩体血清群(菌群)关系分析中发现:不论强毒或弱毒菌群均可引发黄疸出血、肺出血等重症型病例,但是强毒菌群引发重症型患者的比例显然高于弱毒菌群[1].现进一步对几个主要流行菌群与临床胃肠型及流感伤寒型的感染发病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临床型出现频率的差异,在感染菌群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特作如下报道.

    作者:杨文映;李翠芝;陈明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Hantavirus)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在临床上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76-118株以来[1],各国学者相继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特别是1993年美国西部暴发流行致死性极高(50%)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2],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作者:姚智慧;董关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1例长潜伏期狂犬病病例的实验检测研究

    本文报道1例临床狂犬病病例,男性22岁,发病3天出现三恐症状,继而四肢撑于床上,口中流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追述病史,8岁时曾被犬咬伤左臂,留有疤痕,当时未作处理,以后未密切接触过犬或与犬类有关的食品和物品.为确诊长潜伏期的狂犬病,采取一系列实验研究,采集死者脑海马回,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作酶联免疫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仅几小时即检测到病毒抗原,达到快速诊断.为确证检测结果,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获得病毒株,并进一步鉴定.从而为长达14年潜伏期的狂犬病病例找到了病原,对防病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依据.

    作者:沈蕊华;丁晓光;张金芳;刘敏勇;伍稚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O157的致病性:1例大肠杆菌O157∶NM和副溶血性弧菌的重叠感染

    目的探讨从杭州一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NM的致病性.方法对一重叠感染大肠杆菌O157∶NM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急性腹泻患者,调查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分析、血清学鉴定、毒力试验等,并采集发病后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试管定量凝集试验,检测其特异性抗菌抗体.结果菌株26-1为大肠杆菌O157∶NM,Vero毒素阴性,未携60MDa质粒,EHEC溶血素基因阴性:菌株26-2为副溶血性弧菌,为强毒株.患者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未见凝集阳性反应.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考虑诊断该病例为急性副溶血性弧菌肠炎.结论我国人群和家畜肠道中可能存在一类致病性不明或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O157菌株;EHEC的鉴定应重视毒力因子的检测,同时亦不能忽视患者是否有其它肠道病原体的重叠感染.

    作者:潘劲草;孟冬梅;黄诚孝;斯国静;邓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以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治疗感染囊尾蚴猪的试验

    猪囊尾蚴病(简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共患互染的寄生虫病.本病不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屠宰后其胴体、内脏无利用价值,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有钩绦虫病,严重危害健康.近年来,国外应用吡喹酮治疗牛囊尾蚴病及国内有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尾蚴病的报道,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沈维力;张洪伟;成栓之;陈学;潘亚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虫病多焦痂病例并球后视神经损害1例

    患者女性,农民,37岁,以寒战高热伴剧烈前额头痛15d,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体温39.5℃,烦躁,醉汉外观,全身皮肤潮红,左前臂及腋窝皮肤处有3个焦痂,左腋窝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15mm,质软、触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作者:胡宝生;肖朝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为探讨恙虫病与肝损害的临床关系,作者从1984年6月以来,对本院所收治的恙虫病病例中有肝损害的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将有肝损害的37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传生;向吉夫;黄爱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胸部肿瘤与弓形虫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93例胸部肿瘤患者,弓形虫总感染率34.4%,其中以肺癌患者感染率高,达38.46%(20/52);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年龄组感染率显著低于高龄组感染率(P<0.05);职业分布以干部(53.06%)、工人(36.73%),显著高于农民(10.20%)(P<0.01));肿瘤病人养猫户弓形虫感染率(45.78%)高于未养猫户(26.31%)(P<0.01);说明养猫是肿瘤病人感染弓形虫的机会条件.本文建议对早期肿瘤病人弓形虫感染者应进行抗弓形虫特异治疗,手术时应避开虫血症期,防止术中播散和交叉感染.

    作者:沈振华;梁全发;胡学宁;王乐;柳(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福建近年恙螨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研究

    目的检测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分析福建恙虫病可能流行的趋势.方法从福建山区及沿海地区捕鼠采集恙螨幼虫,通过分类鉴定,以每只鼠体的寄生螨作为一个被检单位,用套式 PCR 扩增恙虫病东方体Sta 58kDa基因的88bp片段,以确定恙螨幼虫是否携带本病原,继而估计该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结果从105份被检单位的恙螨幼虫检出7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标本,主要宿主为黄毛鼠,主要媒介为纤恙螨属的地里纤及小板纤恙螨,与有关资料比较,证实本省恙虫病的宿主和媒介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福建沿海地区恙螨的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率高于山区,疫源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作者:严延生;郑健;陈亮;廖灏溶;于恩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肺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处理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我国北方尤以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而肺包虫的发病率反次于肝包虫病居.第二位.我院自1982~1998年共救治肺包虫病46例,本文就其单发、多发性肺虫病合并其它部位包虫及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手术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国斌;郝永存;余生林;王永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因子与分子检测

    1982年,在美国Michigan和Oregon的一起出血性肠炎暴发中首次分离出E.coli O157:H7,回顾性检测自1973年以来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收集的3000多份大肠杆菌,仅分离1份过去存在的O157:H7,显然E.coli O157:H7是一种新的致病菌[1].

    作者:刘光明;苏水宽;揭斐;郭美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江苏省1997年狂犬病监测结果分析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病死率百分之百.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狂犬病防制工作,我省对狂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宿主状况及疫苗免疫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199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静;张清媛;胡小奎;田秉铨;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