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玲
鼻窦炎伴鼻息肉指的是上颌窦、额窦等黏膜发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1].针对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治疗,传统常规性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清除病灶组织,且有很高的并发症,复发率也较高.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的鼻内窥镜手术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被逐渐推广使用.鼻内窥镜手术与传统的常规治疗技术相比,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并且复发率比较低,并发症比较少,因此,可以临床应用于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2].我院选取近10年收治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6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松兴;翁祖勋;陈文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TNB)对肺部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 在MSCT引导下选取佳穿刺点和路线,TNB取得病灶组织条标本.结果 31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取得病理诊断30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TNB过程中只要充分发挥MSCT机器优势,可避免TNB并发症的发生,提高MSCT引导下TNB的准确性和成功率,通过活检取得病理学资料,对肺部病变的鉴别及后续治疗具有极大的价值.
作者:唐劲松;赵家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予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以HAMD-17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第2周末始HAMD-17总分、2组间有效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其安全性较好.结论 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梓顺;苏旻;朱晶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为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寻找术中定位标志,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方法 以尸体为标本,对胃周围的血管神经进行详细解剖,寻找腹腔镜下恒定出现的结构作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中定位标志.结果 中结肠动、静脉主干走行平面和方向比较固定,是横结肠系膜后叶中的突出标志;胰腺和左肾后方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无血管平面,胰周间隙多且与腹膜内其他间隙互相连通;胃左动脉位于胃胰襞里,恒定而显著,沿胃左动脉向根部逆行解剖,可显露腹腔干、肝总动脉和脾动脉近端.结论 胰腺、中结肠动静脉、胃左动脉位置恒定,在腔镜下易于识别,可作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定位标志.
作者:林贤平;林加福;陈玲珑;董芳;陈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93例HBV感染并经活检证实肝硬化的患者进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年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指标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PA)、肺动脉收缩压值(PASP)值进行比较,以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HBV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2年,其中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 19例,POPH组与非POPH组治疗前后,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rPA、PASP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PH合并难治性腹水及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组主肺动脉内径、升主动脉内径、rPA、PASP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未明显减少难治性腹水的发病率.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难治性腹水并发症患者治疗前后POPH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与POPH的发生发展无显著相关性;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难治性腹水并发症患者治疗前后POPH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难治性腹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作者:林太杰;高海兵;张平;陈玮;林明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青年人胃癌的临床诊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0年间收治的155例青年人胃癌,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病例查阅;并对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共155例,占同期住院胃癌患者的3.05%,其中男∶女=1.00∶1.24.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59.3%)为首发症状为常见.临床分期晚,Ⅲ+ Ⅳ期患者共112例,占78.87%.肿瘤好发于胃窦,共78例,占54.9%.病理类型以分化差的印戒细胞癌为主,占46.5%.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76例患者进行了生存随访,5年生存率为15.6%.结论 青年人胃癌并非罕见,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提高对青年人胃癌诊治水平对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桂枫;崔同建;刘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氯雷他定片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口服氯雷他定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并维持治疗3个月.抽取两组患儿静脉血,检测血清IL-6、IL-12、IgE和IgA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儿的紫癜消失、伴随症状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随访及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紫癜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紫癜消失时间、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关节症状消失时间、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14天和治疗后3个月IL-6、IgE、IgA水平均下降,IL-12水平上升(P<0.05).联合组患儿紫癜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 雷他定片联合玉屏风颗粒能更有效地改善过敏性紫癜中的免疫失调状态,抑制过敏反应,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
作者:刘开森;杨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迷迭香酸(RA)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中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输尿管制作UUO模型,以RA为干预因素,应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ELISA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UUO组、UUO+ RA组肾组织TGF-β1、CT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SOR)组(均P<0.05);与UUO组比较,UUO+ RA组TGF-β1、CT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迷迭香酸具有一定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车丽双;黄荣桂;郑兴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对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 433例中老年人(>50岁)为研究对象,通过B超筛查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记录相关病史,测定身高、体质量、臀围、腰围、血压,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并餐后2h血糖水平,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γ-GT预测NAFLD的临界值.结果 1)NAFLD组BMI、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ALT、AST、γ-GT、UA、FPG、P2hBG、TG、TC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P<0.05),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γ-GT、TG、ALT、HDL-C的升高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3) ROC分析发现,γ-GT的曲线下面积小于BMI,而大于TG、ALT、SBP、FBG、HDL-C的曲线下面积(P<0.05);γ-GT预测NAFLD的佳临界值为20.5 U/L,此时灵敏度0.768,特异度0.599,Youden指数大(0.422).结论 γ-GT在正常水平轻度升高对中老年NAFLD诊断有一定预测意义.
作者:李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90例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性肺炎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400mg q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400 mg qd)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0 d,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肺炎症状缓解、血白细胞总数下降及胸片炎症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肺炎疗效显著.
作者:暨永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此病在牧区较为常见,多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布病在福建历史上虽有几次报道,但是均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尚未见到来自医院临床医生的报道[1-2].我院收治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后经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经利福平和多西环素治疗康复出院.
作者:马卫闽;夏桂枝;刘海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哈乐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托特罗定0.2 mg,2次/d;哈乐0.2 mg,1次/d.对照组仅给予托特罗定0.2 mg,2次/d.3个月为1个疗程.2~4周随访1次.根据排尿次数及临床相关症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和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P<0.05).结论 对临床单用托特罗定治疗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欠佳的患者,可加用哈乐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郭太林;张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但化疗常伴骨髓抑制和感染等并发症.感染部位涉及呼吸道、口腔、肠道、肛周等,其中肛周组织感染的发生率可达10%[1].如感染未积极治疗,极易扩散进而引发败血症,加重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我科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患者30例采用赛霉安散加珍珠粉治疗并积极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建立抗凝药管理小组对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60名首次使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华法林用药宣教,观察组进入抗凝药管理小组,建档进行综合管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出院后延续性健康教育,包括建立华法林患者俱乐部、讲座、短信发送相关知识等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干预时间3个月.采用,中文修订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自制知识问卷比较华法林相关知识得分情况;电话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检测执行率.结果 观察组在服药依从性、华法林相关知识平均得分、INR值检测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建立抗凝药管理小组,能有效提高房颤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华法林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高INR检测执行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郑毅鸿;陈隽;杨献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我院60项品管圈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运用自制QCC品管圈审核评分表,对2012-2013年我院60项品管圈活动进行评分,并对各活动项目作出评价.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活动主题切实可行、计划拟定恰当,护理人员运用品管手法的能力提高,要因分析、数据收集与统计图表、改善对策与实施、标准化、资料整理及活动实施等项目得分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和护理管理制度执行力,是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护理质量管理的提升.
作者:陈凤翔;胡小连;林洁;林丹;林赛花;胡元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致残率高的疾病,痊愈率低,大多患者在经过急性期积极的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后走向疾病慢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的治疗着眼于认知功能的恢复,治疗依从性,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从而尽量的减少复发的几率.有统计显示,约有77%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有社会功能的缺陷,并且与病程,住院时间呈正相关,与工娱治疗,心理治疗呈负相关[1].
作者:陈华云;郑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应用对产妇分娩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来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174例健康孕产妇为观察对象,孕产妇被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分娩期间均采用传统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观察并比较两组分娩产妇的产程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自然分娩比例、产生并发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 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宫颈水肿消失时间及VAS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比例和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妇分娩过程中活跃期宫口开大时给予山莨菪碱可有效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且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黄慧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11例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情况.结果 11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操作顺利,未出现并发症,引流通畅,达到充分引流目的,9例治愈.结论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中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天宝;谢金标;王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医院感染的控制不仅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更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问题.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力度的加强,医院感染已呈现新的变化,及时准确了解医院感染状况是医院的重要工作.现患率调查作为综合监测的有效手段,能够反映医院某一时期医院感染现状,从而了解感染发生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临床证据.本文通过对2014年8月11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瞿美金;蚁少华;陈碧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肺切除范围包括2例右肺上叶、5例右中叶、1 2例右下叶、9例右中叶及右下叶、3例左上叶、15例左下叶、10例左下叶及左上叶舌段、1例右中叶及左上叶舌段.除2例中转开胸外,其余55例均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6.4±53.7) min;出血量50~1 500 mL,平均(231.4±85.9) mL;术后带胸管引流时间2~11 d,平均3d;术后住院时间4~19d,平均(8±2)d;术后30天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4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3例(61.1%),症状明显减轻16例(29.6%),症状无明显变化5例(9.3%).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有手术指证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立人;陈树兴;许德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