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匹维溴铵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耐受性的影响

吴以龙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 匹维溴铵, 耐受性
摘要:目的 观察口服匹维溴铵对结肠镜诊疗患者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将20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3例,观察组肠镜检查前口服匹维溴铵;对照组检查前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有91.3%的患者可以顺利进行结肠镜检查,91.3%的患者结肠镜在15 min内到达回盲部;对照组60.2%的患者可以顺利进行检查,76.7%的患者结肠镜在15 min内到达回盲部.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应用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可以提高受检者的耐受性.
福建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隐睾的术前超声诊断价值(附79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小儿隐睾的术前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对住院的79例隐睾患儿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9例隐睾患儿超声检查共检出腹股沟区隐睾62例(78.5%),腹腔内隐睾9例(11.4%),阴囊根部隐睾4例(5.0%),未探及睾丸4例(5.0%,后经手术证实,其中1例未找到睾丸,3例为腹腔型隐睾).结论 隐睾患儿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可以避免盲目探查,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阴道彩超联合高危因素评估子宫内膜癌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 探讨阴道彩超联合高危因素评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6月经术后病理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将术前经阴道彩超确诊为子宫内膜癌41例和漏诊者9例,分为A组(确诊组)和B组(漏诊组),选择同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为C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在病理检查之前的高危因素及阴道彩超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都是不规则阴道出血,其初潮年龄及孕产次无差异.A组较B组和C组,年龄相对较大,病程较长,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腔内肿物大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较C组,体重、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较高,月经周期较短,行经时间较长,肿物的频谱参数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较小.结论 结合高危因素,可以提高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率.

    作者:林巧燕;王俐萍;周小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细胞间粘附分子-1(CD54)表达、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31例ACI患者(ACI组)及2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血常规,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I组CD54、白细胞计数均升高(P值均<0.01).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粒细胞比率正相关(r分别为0.450、0.375,P<0.01),与淋巴细胞比率负相关(r=-0.379,P<0.01).结论 AC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54表达上调、白细胞计数升高共同参与ACI发生、发展病理过程,可作为ACI临床治疗中观察疗效的指标.

    作者:周礼圆;蓝娇;李燕华;庞刚;李吕力;林慧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近年我院治疗的81例甲状腺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距首次手术不超过3年.结果 首次行甲状腺部分切除者14例,再手术发现残叶癌6例,占42.9%;首次行一侧腺叶38例,再手术对侧癌10例,占26.3%;首次行一侧腺叶加对侧次全切除16例,再手术对侧残叶癌3例,占18.8%;首次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13例,无甲状腺内复发.合计双侧癌占20% (16/81).首次未行淋巴结清除29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52例,淋巴结阳性率达59.6% (31/52);行侧颈淋巴结清除20例,淋巴结阳性率70% (14/20).二次手术行中央区和/或侧颈淋巴结清除,淋巴结阳性率均大于90%.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双侧癌发生率高,首次甲状腺手术范围越大,残留腺体有癌变比例越小.甲状腺癌手术需废弃腺叶部分(次全)切除,建议以全甲状腺切除为主,单侧腺叶切除仅针对部分低复发风险的微小癌.首次手术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侧颈转移癌常见,侧颈淋巴结清除是减少复发的必要手段.

    作者:姚锡宇;边聪;刘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采取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 16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中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间隔缺损均获闭合,术后72 h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异常;8例患者封堵器在完全释放后10 min内脱落,紧急行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完全适用于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尤其对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疗效评定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鹏;孙勇;邱风;廖崇先;杨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液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针对常见的血液肿瘤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教育背景、经济收入、家庭亲戚关系、医保情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忧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1 372例患者中,有768例出现焦虑症状(55.9%),479例出现忧郁症状(34.9%).性别,男性的焦虑、忧郁症状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焦虑忧郁症状较慢性白血病患者多见;治疗效果,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治疗达完全缓解者,其焦虑忧郁的发生率较之未缓解者低;治疗方式的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射治疗,其焦虑忧郁症状远比单纯接受化疗者要高;以上四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易伴发焦虑忧郁症,其中病情重、疗效不佳以及同时接受放化疗者发生率特别高.血液科医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有同情心,尊重患者.恰当地运用沟通及交流技巧,通过多种方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刘德斌;张奕加;朱雄鹏;孙力;骆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老年患者57例围手术期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骨折的部位在粗隆水平以上至股骨颈基底的下部,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骨折发生前常合并有内科疾病,若骨折后采取保守治疗,会因长时间的卧床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状,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1].现将我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术的57例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艳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厦门市海沧区结直肠癌筛查肿瘤阳性者术后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厦门市海沧区结直肠癌筛查结果,评价肿瘤阳性者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方法,对该区4个行政村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肿瘤阳性者(筛查组)手术后定期随访至少2年,并与同期住院的新发结直肠癌病例(非筛查组)比较1年及2年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本次筛查检出结直肠癌14例,息肉201例;估算该地区结直肠癌粗发病率为51.4/10万.筛查组术后2年DFS优于非筛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 vs 57.1%,P<0.05);术后1年及2年OS、术后1年DSF亦优于非筛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vs 86.4%,92.6% vs 75.3%,92.6% vs 83.1%,P值均大于0.05).结论 结直肠癌筛查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及消除癌前病变,具有提高结直肠癌DSF、改善预后的优点.

    作者:颜松龄;庄建民;何洁;李小华;杨芳;黄连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两种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A、B组,A组采用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B组采用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比较两组的操作方便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比B组操作更简单,不良反应少.两组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变化不大,麻醉效果尚可.结论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单侧腹股沟疝手术中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简便易行,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作者:卢华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28层螺旋CT对肺动脉亚段及以下肺动脉栓塞29例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亚段及以下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128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重新利用后处理软件,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同时与原后处理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29例患者中,发现肺动脉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栓塞26例30支,偏心型6支,闭塞型18支,附壁环形型6支;3例仍未见明显栓塞.而原操作仅报告肺动脉栓塞19例20支,漏诊率较高.结论 128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亚段及其以下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细致的工作态度不可或缺.

    作者:阮彬林;张丽华;李梅芳;傅冰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厦门市海沧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开展人群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使大肠癌患者能够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降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 采用病史问卷调查、大便隐血试验(FOBT)进行初筛,对初筛出来的高危人群用电子结肠镜作进一步检查.结果 本次筛查出大肠癌14例(7.82%),腺瘤64例(35.75%),非腺瘤性息肉73例(40.78%).各年龄组大肠癌发病率及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开展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活动,对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华;何洁;邓爱清;庄建民;罗忠金;颜松龄;黄连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艾滋病患者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的影像特征比较

    目的 探讨HIV阳性患者合并肺结核影像特征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肺结核患者DR、CT资料及其中105例HIV阳性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HIV阳性组,肺结核类型依次为继发性43.8% (46/105)、血行播散型21.0% (22/105)、结核性胸膜炎20.0% (21/105)、原发性15.2% (16/105);HIV阴性组,肺结核类型依次为继发性46.9% (53/113)、原发性22.1% (25/113)、结核性胸膜炎18.6% (21/113)和血行播散型12.4% (14/113),两者结核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HIV阳性病例中,胸部X线改变以渗出为主61.9% (65/105),病变分布范围广泛且不典型51.4% (54/105).105例HIV阳性病例中,CD4+T淋巴细胞<200 cell/μL30例,200~499 cell/μL 38例,≥500 cell/μL 37例;在上述3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渗出病灶分别为100% (30/30)、71.1% (27/38)、21.6% (8/37),分布不典型分别为100% (30/30)、36.8% (14/38)、27.0% (10/37).结论 尽管HIV阳性合并肺结核病变以渗出和部位分布不典型为主,但缺乏特异性,与单纯性肺结核在分型及影像表现上重叠较多.

    作者:项弘平;刘学东;李天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目的 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进性鉴别诊断,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的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唇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四肢肢端硬肿/恢复期脱皮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不完全川崎病低于典型川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全身炎性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仅有血小板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心电图检查两者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应该在观察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CAL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林惠泉;蔡海明;蓝雅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0例复杂性巨大血管瘤的治疗

    目的 探讨复杂性巨大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复杂性巨大血管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行手术治疗,5例加用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5例加用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曲安奈德治疗,4例加用激素静脉或者口服治疗.结果 全组均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复杂性巨大血管瘤的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治疗,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手术治疗,再结合其他非手术疗法.

    作者:庄曦;邱宏;陈锦云;康映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rhGM-CSF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形成的作用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形成的作用.方法 42只雄性SD清洁级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稳定2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背部造成4个直径3 cm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给予rhGM-CSF凝胶、SD-Ag冷霜、空白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用药),每日换药1次,实验组大鼠根据伤后1、3、7、10、14、21 d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非烫伤糖尿病大鼠.测量和计算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Ⅷ因子,评价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rhGM-CSF凝胶组(A组)与SD-Ag冷霜组、空白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相比,烫伤后第10、14、21 d,创面愈合率显著提高(P<0.05);烫伤后第3、7、10、14、21 d,创面组织FGF-2含量显著增加(P<0.05);烫伤后第10、14、21 d,创面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大(P<0.05).SD-Ag冷霜组、空白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GM-CSF凝胶能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FGF-2含量,增加创面微血管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林建昌;李陟;王顺宾;陈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介入手术60例患者血压的监护

    介入手术作为一种有创的诊疗手段,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的并发症,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血压急骤降低或升高,血压连续监测,低于90/60 mmHg(1 mm Hg=0.133 kPa)时,属于急症,需要及时抢救,故围术期血压的监测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董南行;黄永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肺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使用传统开胸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原发腺癌肺转移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手术切除的肺转移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采用二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的无病期(DFI)、存活时间和无复发存活期(RFS).结果 42例原发腺癌肺转移患者中,21例采用VATS切除肺部转移肿瘤,另21例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原发肿瘤主要包括27例结肠癌(64.3%)和11例乳腺癌(26.2%).3例VATS (14.3%)及3例开胸手术患者(14.3%)有原发肿瘤的局部复发.VATS患者平均术后随访时间13.3个月[四分位数间距(IQR) 4.5~32.8个月],开胸手术患者36.9个月(IQR 19.3~48.6个月).VATS患者平均DFI-1为22.3个月(IQR 13.5~40.6个月),开胸手术患者35.6个月(IQR 26.7~61.3个月).6例VATS患者出现胸部肿瘤复发(平均DFI-2 9.2个月),7例开胸手术患者出现胸部复发,1例VATS患者出现第3次肺部复发(DFI-3 18.7个月),开胸手术患者也有1例出现第3次胸部复发(DFI-321.8个月).复发的比值比为12.5%.VATS患者5年RFS为53%,开胸手术患者为57%.结论 VATS是替代传统开胸手术切除肺部转移肿瘤的一种很好的疗法.在治疗原发腺癌肺转移的患者中,VATS不会增加术后胸部复发的风险,且与传统方法相比RFS相近.

    作者:阮伟忠;柳硕岩;张德荣;赵国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10天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Hp根除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10天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结果 序贯疗法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均高于标准三联疗法组(P<0.05).结论 10天序贯疗法可提高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对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陈晖;陈建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生儿UVC与PICC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联合使用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患儿166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95例,PICC组71例,观察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静脉穿刺的费用,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UVC和PICC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PICC组明显缩短,静脉穿刺的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置管相关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科将UVC和PICC联合应用能迅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在不增加置管相关感染的情况下,还能使患儿较快地恢复至出生体重,减少住院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朱慧;杨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36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提高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2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含9例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33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68 min术后均恢复良好;均获<得6个月~9年不等时间随访,与术前比较见排尿功能明显好转,术后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疗效确切、可靠.应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及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魏其琛;程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