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厚朴制剂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

李燕敏;高旭年;张桂荣

关键词:厚朴酚, 和厚朴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建立一种采用HPLC法测定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本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含有厚朴制剂的定量方法,可用于有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所测样品中的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分别为0.60%和0.21%.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采用结扎家兔左椎动脉及可逆性夹闭双颈总动脉造成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针刺对其血液流变性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有效改善造模后血液流变学异常,电镜下脑组织结构损伤亦减轻,经立体学定量分析,线粒体体密度及毛细血管基膜厚度针刺组与造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赵军;程为平;张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行气化积法治疗泌尿系结石13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屡用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法治疗泌尿系结石,但疗效仍感不尽其善,后改变思维,以行气化积为主佐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并配合西医疗法治疗13例,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娄红梅;徐涛;王恩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仙骨宁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用仙骨宁冲剂治疗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0例,并与30例尼尔雌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仙骨宁冲剂能够降低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尿钙(Ca++)、尿羟脯氨酸(HOP);能调节雌二醇(E2)的水平;防止骨的丢失,增加骨质含量;与尼尔雌醇组比较效果略优或接近,但无尼尔雌醇的副作用.

    作者:张广美;关世英;王文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妇炎康宝中的黄芩甙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妇炎康宝中黄苓甙的含量.方法:ODS-C18柱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76nm.结果:黄苓甙的含量为0.110~0.126 RSD=2.01%.结论:用HpLC法测妇炎康宝中黄芩甙的含量准确、有效、可靠.

    作者:孙秀芝;杜荣辉;肖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黄芩对兔放射损伤所致组织形态学变化的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索中药黄芩对放射损伤所致组织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照前30min左右给健康家兔腹腔注射2g/kg黄芩水提取液,于受照射后6个月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兔眼晶状体及胃粘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黄芩组兔眼晶状体及胃粘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明显轻于受照射组.结论:中药黄芩可减轻放射损伤所致组织形态学变化.

    作者:孙晓冬;王玉梅;姚靖;王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商陆合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

    近年来用自拟商陆合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并对其进行系统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45岁;病程2个月~2年;均具有典型的皮肤出血点及瘀斑、鼻衄及牙龈出血;化验室检查:血小板3~7万/L之间,出血时间延长.

    作者:李翠萍;曹继晶;徐丽;张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梗塞中医治疗思路之我见

    我们近年来治疗脑梗塞百余例,针对其发病以阴虚阳亢为本,风痰瘀血为标的病变机理,提出脑梗塞中医辨证治疗思路.我们认为脑梗塞发病初期,即先兆期,标象明显,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腑气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脑络失养,此时应着重治标,活血熄风,祛痰通络,通腑降浊为首要之务.脑梗塞急性期,多为痰热腑实,腑气不通,或肝肾阴虚,风阳痹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病久则气阴两虚,顽痰瘀血痹阻络道,缠绵难愈.各期各型临床不可拘泥,应辨证论治,重用活血化瘀药,但一般来说,病程越长,药量越重.新发疾病,则适当减量,且在症状好转后一定补足气阴,使邪去而不伤正,瘀血去而新血生.另外,据津血同源,痰血相兼之理,根据辨证可津血痰瘀并治,如此定能收到满意效果,分述如下.

    作者:郝金凤;吕讳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栀红散治疗外伤性肿胀32例临床体会

    在1994年至1999年间,我们用自拟栀红散治疗外伤性肿胀3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均有外伤史,病程短1天,长2周,局部均有肿胀,皮色红赤或青紫,触痛阳性;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8~54岁,平均31岁;软组织挫伤24例,轻度骨折8例,足踝部扭伤18例,上肢外伤6例,膝关节挫伤4例,腕部挫伤4例.

    作者:杨学瑞;王英莲;陈丽娟;范东明;徐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川芎对药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头痛的成因复杂.六淫外袭,七情所伤,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皆可致病.但概括起来不过外感、内伤二类.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外感六淫,上犯巅顶,或寒遏络脉,或热拢清空,或湿蔽清阳,均可致病.

    作者:于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得生片稳定性研究

    以总黄酮含量为测定指标,采用变温加速实验的方法,考察脑得生片的稳定性,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推算其室温下有效期为8.37年.

    作者:李晓毛;薛俊玲;李燕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腿痛132例辨证治疗

    笔者在1995~1998年间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腰腿痛132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32例中,男75例,女57例;年龄大62岁,小20岁;病程长3年7个月,短2个月;气滞血瘀型21例,慢性劳损型55例,气虚肾亏型37例,风寒湿痹型19例.

    作者:徐爱民;张文彬;孙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古四方治疗慢性病体会

    由于古今疾病差异及认识疾病的不同,临床上如何灵活运用前人创制的古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近年来运用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几种慢性疾病的体会,以就正于同道.

    作者:吴弥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三法应用举例

    1清瘟解毒法本法所治病人,常见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见发热头痛,胸闷乏力,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脉数,治疗以五味消毒饮加减.病例:张某某,男,38岁,1996年4月18日人院.人院前1周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后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舌红苔黄、脉数.心电:ST-T改变,心肌酶:GOT升高.此属外感温热之邪,治宜清瘟解毒.方药:金银花30g,连翘、黄连、公英、板兰根各20g,野菊花、地丁各15g,甘草5g,每日1剂,连服3周,同时给以西药抗感染、营养心肌治疗,3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杨文娟;李文杰;杨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能否应用鲎试验法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通过抑制增强实验确定双黄连注射液对鲎试验凝集反应干扰情况,并按中国药典2000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干扰评价实验.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对鲎试剂的凝集反应有干扰,但经过1:8稀释后,能够消除这种干扰.结论:可以应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取代家兔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热原检查.

    作者:封玉东;封丽;王大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胶原素对老龄小鼠骨强度和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胶原素有增强老龄小鼠骨强度的作用.方法:用骨强度测定法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及钙含量测定法来比较胶原素与钙制剂对骨的作用.结果:口服胶原素组老龄小鼠骨的断裂强度高于对照组(P<0.01);钙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胶原素有增强老龄小鼠骨强度和钙、羟脯氮酸含量的作用.

    作者:刘中申;修海霞;李阁;刘林君;徐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理虚元鉴》中医心理学思想略析

    《理虚元鉴》为明末医家绮石先生所著,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注重形神关系,尤其重视情志--即心理因素在虚劳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就《理虚元鉴》在病因、治疗、防护三方面所体现的心理学思想略析如下.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炮制前后白芍中芍药甙含量变化研究

    白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的常用中药,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现代药理学实验证明白芍中所含的芍药甙具有解热、解痉、抗惊厥、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本文采用薄层扫描法对炮制前后白芍中芍药甙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报道如下.

    作者:侯江雁;葛正华;曹喜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乌头汤加减治疗脊柱过敏症的临床体会

    脊柱过敏症又称棘间韧带劳损,是指以脊柱定点疼痛为主症且不伴有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临床中经常可见.病人常因疼痛明显但又难以查出确切病变或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倍感痛苦.本文从中医学角度试对该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加以探讨,并报告以乌头汤加减治疗92例临床体会.

    作者:王永智;张悦;王永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益气化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病人的增多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而明显增加.目前,对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期DN,从而防止慢性肾衰竭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益气化瘀胶囊治疗早期DN,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贝及霜治疗黄褐斑30例

    黄褐斑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采用多年研制贝及霜,治疗黄褐斑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皆为女性;年龄17~45岁;病程6个月~5年,均有面部皮肤黄褐色斑点及斑块,大小不等,舌质红,苔腻,脉弦.

    作者:王显超;金福厚;支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