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尖切除术联合倒充填术治疗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35例

江勇

关键词:根尖切除术, 根管充填, 根尖周炎, 倒充填术, 烤瓷牙
摘要:慢性根尖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若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并出现根尖瘘管,成为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烤瓷牙由于具有美观、坚固、耐用等优点,目前应用越来越普及,但随着烤瓷牙使用寿命的延长,其基牙常并发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对其治疗有着复杂性和特殊性.
福建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颈动脉超声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干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宫玉榕;张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ivin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携带livin基因短片段发卡RNA(livin shRNA)的慢病毒载体.方法 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干扰人livin基因的有效靶序列,设计、合成靶序列的寡聚脱氧核苷酸DNA序列(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 Ⅰ和Xho Ⅰ酶切后的携带U6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的pGCL-GFP载体连接产生短片段发卡RNA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结果 PCR鉴定与DNA测序证实合成的含livin shRNA慢病毒载体寡核苷酸链插入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人livin shRNA慢病毒载体.

    作者:李鸿茹;陈愉生;陈刚;林立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例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指通过胸腔外血管插管进行的长时间体外心肺支持.随着ECM0技术相关设备的改善及临床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该技术不仅用于胸外科的心肺支持,还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不同原因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治疗,成为一项跨学科的新技术.

    作者:柳芳登;陈巧玲;陈美榕;任真;林惠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丝裂霉素C对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 比较分析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联合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丝裂霉素C的术后复发率.方法 81例(97眼)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两组均随访1~2年,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应用丝裂霉素C均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复发率.

    作者:张志广;李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阴囊中线肉膜蒂组织覆盖在Snodgrass尿道下裂成型术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

    自1994年美国小儿泌尿外科医师Snodgrass提出尿道板切开卷管尿道成型的手术方式以来,该术式以其操作相对简便与良好的手术效果,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但术后尿瘘的发生率仍达5%~16%[1].2005~2008年,我科采用阴囊中线带血管蒂肉膜组织覆盖用Snodgrass方法卷管缝制的新尿道表面,治疗尿道下裂患儿,明显减少尿瘘的发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圣余;曾玉英;孙素贞;柯金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5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博茨瓦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收治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单侧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及术后综合救治的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0.5~1年,并参照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其中为Ⅴ级(恢复良好)25例,Ⅳ级(中残)9例,Ⅲ级(重残)9例,Ⅱ级(植物生存)2例,Ⅰ级(死亡)7例.结论 严格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操作方法,早期积极采取去除大骨瓣减轻颅内高压及术后采取综合的救治方法,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周希汉;高美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输液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外渗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甚至组织坏死,造成永久性损伤,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正确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急救中心输液室自2002年成立以来,担负着全院所有门诊、急诊病人的输液任务,包括肿瘤病人术后的化疗药物治疗,以下介绍笔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作者:戴娟;林燕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62例磨牙根管治疗后嵌体冠修复体会

    目的 观察磨牙经过根管治疗后应用嵌体冠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2~2006年经过我科完善根管治疗的磨牙,利用髓腔做成嵌体冠修复,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通过362例磨牙嵌体冠修复后2~5年的观察,有无出现食物嵌塞、龈缘炎、嵌体冠松动、脱落等情况.结论 磨牙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通过嵌体冠修复,较常规全冠修复有更强的固位力,可作为磨牙根管治疗后的主要修复类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晓明;潘崇钦;曾金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联合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联合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组(A组)、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组(B组)、对照组(C组).3组患者快速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以七氟醚、丙泊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毕予连接自控静脉镇痛泵镇痛.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剂量,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镇静评分,术后2、4、8、24、48 h的生命征和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患者术后2、4、8 h的VAS评分低于C组(P<O.05);A组患者术后24、48 h的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开胸手术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联合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镇痛时程长、疗效确切,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舒芬太尼.

    作者:王惠枢;赖峻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例重度酒精中毒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的护理干预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重度中毒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常表现为昏睡、昏迷,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或心跳骤停而导致死亡,其中呼吸中枢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昏迷患者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能有效刺激神经系统,促进患者早日清醒,恢复自知力,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蔡凤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人们运用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1].精神科临床护士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她们工作的特殊性,也因此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对精神科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正确应对压力.

    作者:吴秀光;刘友夺;邱兵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新生儿胃管插入长度对洗胃效果的比较观察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以出生3~4 d内的新生儿多见.婴儿出生时咽下羊水或产道血,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和黏膜分泌亢进引起的咽下综合征是常见的原因[1].洗胃可清除胃内容物,是防治新生儿羊水咽下综合征,促进新生儿消化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之一[2].

    作者:黄美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芬太尼与咪唑安定用于无痛纤维气管镜检查35例

    目的 探讨在纤维气管镜检查及治疗中应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 观察组35例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和芬太尼1~2 μg/kg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35例常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两组比较,观察术前、术后SpO2、BP、HR、呼吸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SpO2、BP、HR、呼吸波动小,且呛咳、体动、短暂呼吸抑制次数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纤维气管镜检查及治疗中应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无痛气管镜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辛锋;朱淑华;王雪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18例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9只眼)老年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因.结果 19只患眼中,眼底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18只眼,色素上皮紊乱14只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透见荧光点15只眼,扩散型荧光渗漏3只眼,色素上皮脱离荧光5只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19只眼黄斑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只眼伴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8只眼可见玻璃体后界膜.结论 老年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多数由于玻璃体急速后脱离而引起,也有可能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渗出型的早期表现,或由于视网膜外屏障损坏而引起.

    作者:陈文丹;刘安;郑永征;赵青华;林宝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5例老年眩晕的临床分析

    眩晕是患者感到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眩晕往往会加重,常反复发作,难以缓解.现将35例老年人眩晕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喻云强;夏向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科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 对20例(23侧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通过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引起溃疡的原发病变,根据患肢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种类和程度分别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小腿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术、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和溃疡周缘环行缝扎术.结果 术后23侧患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色素沉着、湿疹样病变均明显减轻,溃疡2~4周内愈合.随访时间3个月至1.5年,随访期内无皮肤溃疡和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 由于下肢静脉性溃疡大多是三个静脉系统功能不全单独或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应针对不同静脉系统的功能不全须采用不同的术式联合治疗.

    作者:王沆;林强;吴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七氟烷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手术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6月我院择期行斜疝或隐睾、鞘膜积液手术的2~5岁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观察组)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麻醉维持期间呼吸、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可缩短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罗年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Batter综合征1例报告

    Batter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件遗传病,又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组与内分泌和肾脏相关联的代谢性紊乱综合征.我院于2009年3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利平;王鸿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用于树突状细胞治疗的单个核细胞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现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强大、唯一能激活静息期T细胞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激活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及CD4+辅助T细胞的能力.研究表明,以DC为基础的免疫疗法在当今肿瘤治疗中是有价值也是有前途的方法之一[1].

    作者:曾嘉;郭永建;陈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重症肺炎护理对策

    肺炎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病死率较高,且治疗反应差,易出现呼吸衰竭,发展为重症肺炎[1].老年人由于身体老化、器官功能衰退,机体反应不敏感,因此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收治33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作者:周丽玉;冯林焰;林玉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