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花注射液中糖类成分的分析测定研究

王馨伟;巴晓雨;张纲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 苯酚硫酸法, 总糖, 单糖, 寡糖
摘要:目的 测定红花注射液中的糖类成分含量.方法 用苯酚硫酸法对红花注射液中的总糖、单糖和寡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用PMP衍生化法对单糖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 红花注射液中的总糖含量约占总固体量的50%,其中单糖和寡糖在总糖中占比较高,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多糖在注射液中的含量较少.结论 苯酚硫酸法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重现性较好,可以用于红花注射液中糖类成分的检测分析.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齐拉西酮浓度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齐拉西酮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Agilent C18反相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50mmol·L-1醋酸铵(调pH 6.6)-乙腈-甲醇(20:10:70 V/V/V);流速:1.0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58nm;灵敏度为0.01AUFS.以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80:20 V/V)为提取剂.结果 齐拉西酮的高、中、低(320.0,40.0,10.0ng·mL-1)3种浓度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8.77%,97.89%,100.3%;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7.65%,73.68%,71.12%.日内、日间差RSD均低于15%(n=5);分析方法的检测下限为3.0ng·mL-1;线性范围为5.0~480.0ng·mL-1,线性方程为:Y=7.29X-1.21,r=0.9989(n=7).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齐拉西酮临床血药浓度监测(TDM)和药动学研究.

    作者:谢宁;林志霞;杨红梅;梁小丽;肖春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对CCI大鼠脊髓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右美托咪定50μg·kg-1(D1组)和右美托咪定100μg·kg-1(D2组),各组于手术后即刻至术后7天,每天腹腔注射1次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7d,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d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痛阈(PWPT)变化,于造模后7d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测各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结果 大鼠建模1天后,PWPT显示CCI大鼠的机械痛阈均出现明显下降,右美托咪定干预的D1组在7d对CCI大鼠的痛阈有所改善(P<0.05),D2组对大鼠的痛阈有明显改善,在3d及以后提高明显(P<0.01),同时,7d时模型组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D1组较模型组表达减弱(P<0.05),D2组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GFAP的表达有关.

    作者:林佳惠;吴伟芳;林剑鸣;简婧;简绫艺;高友欣;洪伟锋;翁欣;卓希羽;林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薄芝糖肽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 探讨薄芝糖肽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种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6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等收载的国内期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检索到有效病例93例,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41.5%)居多,其次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2%)、精神神经系统(11.0%)、心血管系统(7.3%)、消化系统损害(6.7%)、呼吸系统(4.3%)、其他(3.0%).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生产企业应及时对说明书进行更新更改;加强用药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者:李碧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及其生殖内分泌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胰岛素抵抗(IR)动物模型,探究其卵巢病理变化及生殖内分泌异常.方法 将120g左右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来曲唑组,来曲唑+高脂组,每组10只.来曲唑组每日常规饲料喂养并灌服来曲唑0.5%CMC-Na溶液1mg·kg-1,来曲唑+高脂组每日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灌服来曲唑0.5%CMC-Na溶液1mg·kg-1,空白对照组每日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动情周期、体重和卵巢组织学变化,测定糖耐量(OGTT)、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结果 来曲唑组和来曲唑+高脂组大鼠均失去规律动情周期,且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卵巢闭锁卵泡增多,闭锁卵泡直径增大,颗粒细胞层数明显减少,黄体数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来曲唑+高脂组大鼠体重增长幅度增加(P<0.01),FINS升高(P<0.01),HOMA-IR升高(P<0.05).血清性激素LH、T、LH/FSH升高,P、E2降低.结论 来曲唑配合高脂饮食可成功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作者:董靖靖;薛楚;黄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微针联合果酸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微针联合果酸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痤疮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果酸治疗,观察组采用微针联合果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潮红斑、皮肤刺痛和局部白霜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对照组发生潮红斑3例、皮肤刺痛2例、局部白霜1例,观察组发生潮红斑1例、皮肤刺痛1例、局部白霜0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P<0.05).结论 微针联合果酸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果酸治疗,且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延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观察药物配合牵引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在腰椎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药物与牵引配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实验研究样本选自我院收治的88例腰椎盘突出症患者,样本选取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抽签方法进行分组,其中予以传统牵引治疗的44例患者确定为对照组,而药物与牵引配合治疗的44例患者确定为实验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照和评价.结果 相比对照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同时镇痛缓解程度明显较优,两组以上比较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检验,均得出P<0.05的检验结果,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 在腰椎盘突出症治疗中予以药物与牵引配合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郑战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分析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用于产后痔疮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 研究讨论产后痔疮患者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护理效果及恢复情况.方法 参与本实验的产后痔疮患者共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4例.将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护理方法和马应龙痔疮膏护理分别应用于观察组和参照组患者.结果 相比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痔疮水肿评分指标更低、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P<0.05),数据差异显著.结论 产后痔疮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护理方法,效果更好,能够第一时间缓解患者病症情况,改善患者痔疮感染情况,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王艳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探析烯丙雌醇联合利托君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对习惯性流产妇女采用利托君与烯丙雌醇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诊治的240例烯丙雌醇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利托君与烯丙雌醇联合治疗的12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烯丙雌醇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治疗有效率、相关激素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观察组黄体酮(P)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4.34±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2.08±6.34),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对于均使用烯丙雌醇治疗的习惯性流产妇女来说,加用利托君联合治疗相较于常规添加药物硫酸镁对于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善较为显著,激素水平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更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方国平;方彩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择于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就医的脑血栓病患52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病情确诊,且签署手术同意书,然后随机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6例,所有病患均采取传统的溶栓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以上基础上配合辛伐他汀治疗,同时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计算整体治疗有效率.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效果对比方面,研究组26例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2.31%;而对照组26例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53.85%;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的溶栓治疗相比较,辛伐他汀治疗能够大大提升对脑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李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92例脑卒中患者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区别,为临床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SCr)、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时,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第14天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 治疗第14天测得的所有监测指标、NIHSS评分、CPI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肠内营养组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外营养途径营养效果较肠内营养确切,但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更低.

    作者:冯婧;姜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活动期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n=24)与兰索拉唑组(n=26),比较两组的症状积分、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溃疡愈合率和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兰索拉唑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 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均安全、有效,但后者Hp根除率更高.

    作者:闫同庆;陈国庆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压、心率等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屈健;叶水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欣母沛和米索前列醇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

    目的 通过观察剖宫产产妇应用欣母沛治疗和应用米索前列醇片治疗的不同临床表现,对比两者对于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从而为产后出血的预防用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产妇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产妇应用欣母沛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米索前列醇片进行治疗,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术中、术后2h、24h的出血情况、产前、产后24h血红蛋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产妇术中、术后2h、24h出血量,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产前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产后血红蛋白均有显著下降,产前产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上,欣母沛的效果优于米索前列醇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卢吕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采开放式、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90例Ⅲ~Ⅳ度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各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保肝处理,定期评价肝功能.结果 入组病例中A组完成30例、B组完成30例、C组完成29例.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后肝功好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57,P<0.0001).三种药物保肝效果比较:A组与C组等效,优于B组.三种药物副反应轻微可耐受.结论 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相比,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均能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且两者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作用相当.

    作者:罗冬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疗效及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卵巢癌中应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4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0例患者按照传统方法应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为对照组;另外的20例患者应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5.00%相比于对照组的70.00%,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率为25.00%和85.00%相比于观察组的10.00%和95.00%,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更低,生存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与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疗效相差不大,但是前者的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少,生存率更高,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应用.

    作者:王认格;王占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高敏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高敏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一氧化氮(NO)等指标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清学相关指标,同时患者NIHSS和ADL评分也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柏平;朱国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复方巴戟天健骨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复方巴戟天健骨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三七、枸杞子2味药材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淫羊藿苷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柱(250mm×4.60mm,5μm,大连依利特);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 三七、枸杞子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淫羊藿苷在0.05~6.25μg(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0%,RSD为1.08%(n=5).结论 所建立的质量标准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巴戟天健骨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倪立坚;李颖;王和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我院103例中成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中成药注射液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所上报数据,对我院2010年至2016年收集并上报的103例中成药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64岁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年龄段;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引起ADR的药物首位为祛瘀剂;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中成药注射液常见的新的ADR为皮肤过敏反应;所有ADR中联用6~10种药物的例数多.结论 联合用药可中成药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临床需减少非必需的联合用药.

    作者:陈家鑫;陈子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某综合医院近几年舒血宁不同输液中稳定性及其安全性使用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输液配伍对舒血宁注射剂稳定性影响及与不良事件的关系,促进舒血宁临床安全性应用.方法 实验室检测舒血宁注射剂不同输液稳定性情况,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近7年期间舒血宁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与不同输液配伍的相关性.结果 与5%GS相比超说明书配伍组pH值及微粒变化有差异,舒血宁所致不良事件19例中,存在超说明书配伍使用12例(63.16%).与按5%GS相比,超说明书配伍用药时不良事件发生时间较迟,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的比例较大.结论 输液配伍选用对舒血宁注射剂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且会影响舒血宁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

    作者:王建;黄瑾;袁芳;李璐奕;金辉;夏小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多索茶碱以及氨茶碱的治疗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中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包含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氨茶碱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索茶碱作为治疗药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疗程(7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的病症均有所好转,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21(84.00%),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6(64.00%);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24.00%),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多索茶碱作为治疗药物,对于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得到治疗效果,并且这类药物起效较快,能够保证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症状,降低患者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治疗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佩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