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斌
对地龙古今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工艺及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地龙炮制工艺的合理性.
作者:王碧琼;陆维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和2005年版<药品标准操作规范>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确定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细菌内毒素限值,用2个厂家鲎试剂对3个批次的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结果 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的浓度稀释到0.05mg?mL-1时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是可行的.
作者:翁一玲;李鸣;陈松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效果,为患者选择佳的医疗护理模式.方法 将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传统临床的护理方法,CNP组应用专家组制定的CNP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CNP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方法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利用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鉴别头孢菌素类粉针剂的方法.方法 收集8种常见头孢菌素类粉针,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和判别分析.结果 采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后所建立的模型可有效的对8种头孢类粉针进行识别.结论 NIRS可以实现头孢菌素类粉针剂的无损快速判别,为头孢类粉针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参考方法.
作者:王海敏;尹玲;梁晓燕;李振山;耿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验证多元维生素片中叶酸含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1].方法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柱,两相流动相按梯度洗脱,流动相A为0.05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流动相B为0.05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乙腈=50∶50(V/V).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84nm.结果 峰面积与含量有良好的线性(r=0.99999);准确度好,回收率高(=95.0%,RSD=2.05%);精密度高(=1.55).结论 本方法稳定,简便易行,快速准确,线性范围测试,准确度(回收率)测试,专一性测试和精密度测试的结果符合验证方案.
作者:孙(龙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米非司酮片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XDB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75∶25∶0.0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06nm.结果 米非司酮在1.0979~43.916μg?mL-1(r=0.9999)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回收率为100.03%,RSD为0.2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米非司酮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罗亚虹;陈莹;唐娟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探讨加强病区药品管理的作用.方法对我院病区药柜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改进措施.结果与结论 病区中药柜药品管理是药品管理的后一个安全问题,对病区中药柜药品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保障用药安全及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随着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启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即将颁布与实施,如何做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检查督促,规范与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的病历书写与管理,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李军;王长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克咳片中吗啡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以乙腈-0.02mol?L-1磷酸氢二钾溶液-0.02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20∶4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 吗啡在0.0203μg~2.0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为1.90%.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高,适于克咳片中吗啡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有龙;曹玲;董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毛蕊花糖苷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制备新生大鼠颅骨ROB细胞,MTT法测定ROB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法测定ROB细胞内ALP活性,以细胞的增殖率和ALP活性作为考察指标,观察不同浓度的毛蕊花糖苷对ROB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1×10-7~1×10-9mol?L-1的毛蕊花糖苷对ROB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终浓度为1×10-7mol?L-1的毛蕊花糖苷在作用72h后能显著提高ROB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毛蕊花糖苷能显著的促进RO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陈微娜;李飞;朱盼盼;张春凤;杨中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细菌性阴道病(BV)属于阴道分泌物紊乱综合征,是由较高浓度的特征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替代了正常的乳杆菌引起的.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高,可引起早产和足月前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目前国际上对于筛查和治疗妊娠期BV仍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对BV的阴道内环境菌群及微生态平衡与失衡、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以对BV有更深的认识,减少BV诱发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不孕不育或流产、早产或出生低体重儿、产后感染等妇产科疾病,保障妇女身体健康以及优生优育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汤飒爽;刘睿;陈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黄连凝胶剂中小檗碱的经皮渗透性.方法把小鼠离体皮肤夹在Franz扩散池供给室和接收池间做经皮渗透试验.结果 小檗碱从凝胶中扩散出,并穿过皮肤渗透到接收池中,渗透动力学符合Higuchi函数方程,渗透速率J为58.98(μg?cm-2?h-1).结论 黄连凝胶剂中的小檗碱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将黄连提取液制成凝胶剂皮肤给药,可用于治疗湿疹、湿疮、皮炎等疾病,故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作者:林文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本文简要阐述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特点,初步探讨了在推行新版GMP过程中,针对企业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作者:苏忠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神农颈痛灵软膏的乳化工艺.方法 选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L9(34)法,分别对乳化时间、乳化温度、乳化方式三个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采用油相、水相分开乳化的方法,在80℃温度下乳化5min为佳条件.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倪立坚;严锦贤;王典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只有合理用药,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并加强监管才能发挥其大作用.
作者:姚田华;毛志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建立了HPLC-FLD法测定人体血浆中多潘立酮的浓度.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受试片及参比片后,Cmax分别为(24.60±11.60)和(26.82±10.94)ng?mL-1,tmax分别为(0.7±0.4)和(0.7±0.5)h,AUC0~∞分别为(107.2±49.09)和(106.52±44.67)ng/(h?mL).受试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0±32.4)%,两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华之非;金祥飞;沈卫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对医院2009~2010年上报的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8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60岁者发生ADR比例高(占36.05%);涉及药物品种12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占40.70%).
作者:许慧清;吕新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运用六西格玛的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五步方法,来探讨改进我院药库药品供应管理的流程.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后,能有效地降低药品供应的缺陷率(由6.58%降到0.58%),Z值从改进前的3.1提高到4.1,药库的工作质量满意度提高.六西格玛法是衡量流程改进的方法学,也能提高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哲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提交上报的ADR报告表.采用Excel软件,依照ADR报告表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顾会芬;应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观察黄癸素联合5-氟尿嘧啶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黄癸素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c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和联合指数(CI值)判断药物协同作用效果;应用westem印迹法分析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二药单用比较,黄癸素联用5氟尿嘧啶对Acc-3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显著,IC50显著降低,二药联用对癌细胞株的CI值均小于1,表现为较显著的协同效果.同时可观察到细胞核P53表达显著下降,该结果可能与二药在作用机制方面的协同有关.
作者:王希;林菁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