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呼吸困难患者测定B型尿钠肽的诊断价值

齐心

关键词:呼吸困难, B型尿钠肽(脑钠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 评价BNP水平对急诊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呼吸困难患者共85例,比较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将肺源性组分为四个亚组:肺部炎症(A)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B)组、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右心衰(C)组、肺动脉栓塞(D)组,比较各组的BNP水平.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较肺源性组明显升高(P<0.001),而LVEF明显低于后者(P<0.001).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LVEF与BNP呈高度负相关(r=-0.663,P<0.001).右心功能受累的C、D组BNP值分别都比右心功能未受累的A、B组高(P<0.05).结论 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测定BNP可判别心源性和肺源性病因.在肺源性疾病中,BNP对是否合并右心功能受累有鉴别诊断意义.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呼吸衰竭相关的临床因素,寻找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方法 重度AOPP患者34例,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呼吸衰竭组(A组,n=16)和非呼吸衰竭组(B组,n=18),观察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次数、原因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脏器损伤个数、血糖及血浆胆碱酯酶的变化、胃管洗胃情况及住院期间阿托品应用总量的差异.结果 AOPP致呼吸衰竭的原因依次为肺水肿、呼吸中枢衰竭、中间综合征及解毒剂过量;A组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及住院期间阿托品总量明显高于B组;A组入院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B组;A组留置胃管间断洗胃的比例明显少于B组;相关分析显示,血糖与呼吸衰竭无相关性,而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阿托品总量与呼吸衰竭呈正相关,胆碱酯酶水平与呼吸衰竭呈负相关.结论 胆碱酯酶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可反映AOPP的中毒程度,可用于AOPP患者呼吸衰竭的预测;洗胃机洗胃后再给予留置胃管洗胃是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正确应用阿托品是防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艳辉;宋德彪;胡家昌;李俊峰;吴丽红;王欢;孙宏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电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应用长程晚电位及长程QT间期变异技术分别从心室除极、复极的角度探讨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对心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的心绞痛频繁发作的冠心病患者47例,佩戴数字化Holter记录仪,选取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缓解6 h后的长程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指标,每一指标选取临近时间段的三个数值,取其均数用做统计数据.结果 在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恢复后,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均显示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与心电稳定性指标显著相关,短暂心肌缺血时心室除极、复极指标也有显著变化,其敏感性高于普通心电图,可以成为评价无创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有益补充.

    作者:李晶洁;郭晖;郭晓宁;于艳伟;曲秀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ICU内腹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腹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膀胱测压法选择105例腹腔内高压(IAH)住院患者.记录每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人体质量指数、入住ICU至发生IAH时间、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腹部手术史和并发症的情况.同时记录每天所测得的腹内压平均值、Glasgow评分、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及24 h尿量.取住院期间腹内压高值及当天所测各项指标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腹内压升高与患者的人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腹部手术史和存在并发症相关,并且随着腹内压的哪升高,对神经、呼吸、心血管、肾脏系统的影响越严重(P<0.05).结论 应对ICU内高危人群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以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寅;王勇强;曹书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细胞比容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预测价值及治疗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3-10~2006-09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P)住院患者210例,回顾分析了入院时(0 d)及入院后1、3、7及14 d HCT值,采用入院时男性HCT>43.0%、女性HCT>39.6%作为SAP的判断指标.结果 SAP组入院时HCT值高于非SAP组,其平均值分别为43.88%和39.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Q.05).入院时HCT值判断SA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65.09%、30.59%、88.00%.HCT值在入院时及入院后1 d明显增高,随着治疗逐渐降低,到14 d略增高趋于稳定.结论 简便易得的HCT值可作为SAP的早期识别指标,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动态监测HCT值有助于判断病情、调整治疗.

    作者:史立军;李双星;王秀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5-HT1A受体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5-HT1A受体mRNA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以探讨5-HT1A受体在丘脑束旁核痛觉整合和调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即非冠状动脉扎闭(C组)组,扎闭冠状动脉(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CAO)1 h组(CAO 1 h组),扎闭冠状动脉3 h组(CAO 3 h组)和扎闭冠状动脉6 h组(CAO 6 h组).对照组仅在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予结扎;CAO各组则扎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在预定的时点处死动物,取含有大鼠丘脑束旁核的脑片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检测采用IDA-2000数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AO后1、3、6 h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5-HT1A受体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CAO后6 h表达强(P<0.05).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可诱发大鼠丘脑束旁核5-HT1A受体mRNA表达增强,5-HT1A受体参与急性心肌缺血伤害性刺激在丘脑束旁核的调制.

    作者:温建忠;郭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无复流现象预防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发因素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无复流现象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61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情况判别无复流现象高发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目前吸烟,术前PT、AFTT不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直径>4 mm、血管病变呈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狭窄、罪犯血管处有血栓征象患者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通过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可以发现预测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作者:卢竞前;李易;李建美;杨锋;洪云飞;张荣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实验室检查在肺栓塞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在肺栓塞和有相似临床表现的几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共入选390例肺栓塞及对照病例,其中肺栓塞组205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组85例,高血压心力衰竭组48例,Ⅰ型呼吸衰竭组52例.对390例病例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D-dimer、血凝分析、血常规、血生化、血沉、动脉血气分析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着D-dimer的升高,肺栓塞诊断的可能性有升高的趋势;怖栓塞组与高血压心力衰竭组实验室检查中大部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栓塞组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组PT、INR、FIB、WBC、AST、ALT、LDH、HDL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栓塞组与Ⅰ型呼吸衰竭组PT、FIB、PLT、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碳酸氢根(HCO3-)、剩余碱(BE)以肺栓塞组低,氧分压(PO2)肺栓塞组低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组和高血压心力衰竭组.结论 肺栓塞诊断的可能性随着D-dimer的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D-dimer<500 μg/L仅在低度肺栓塞可能性的病例中可以作为除外肺栓塞诊断的依据.一些实验室检查项目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但尚不足以作为诊断或鉴别诊断肺栓塞的依据.

    作者:张葵;张海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IL-6和IL-10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 探讨IL-6与IL-10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 将40例人住急诊ICU的SIRS患者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6和IL-10浓度,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结果 SIRS患者IL-6和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6浓度和APACHE Ⅱ评分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非MODS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者IL-6浓度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8813,P<0.01),IL-10浓度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27,P>0.05).结论 在SIRS患者中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对患者病情和预后有判断作用,早期检测IL-10浓度对患者的预后没有判断作用.

    作者:杨径;刘德红;孟新科;魏刚;郑晓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目的 研究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老年患者240例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190例再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常规测定各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发病后24 h内SIRS组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MODS组患者血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D-二聚体与预后呈负相关(r=-0.2879,P<0.01).结论 检测SIRS患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MODS并判断预后.

    作者:张芝晶;胡叶;李洪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颈椎外伤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片检查并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情况,临床上称之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这是不同于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诊断或手术治疗不当,常导致严重的继发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常因肺感染、心肺衰竭而死亡,其预后不良.近年来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对本病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还存在争议[2].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经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颈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

    作者:黄志;吴方强;李勇;康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诊呼吸困难患者测定B型尿钠肽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BNP水平对急诊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呼吸困难患者共85例,比较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将肺源性组分为四个亚组:肺部炎症(A)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B)组、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右心衰(C)组、肺动脉栓塞(D)组,比较各组的BNP水平.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较肺源性组明显升高(P<0.001),而LVEF明显低于后者(P<0.001).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LVEF与BNP呈高度负相关(r=-0.663,P<0.001).右心功能受累的C、D组BNP值分别都比右心功能未受累的A、B组高(P<0.05).结论 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测定BNP可判别心源性和肺源性病因.在肺源性疾病中,BNP对是否合并右心功能受累有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齐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DAR疗法对ANP大鼠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和胰腺组织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DAR疗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为40只SD大鼠,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制备ANP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AR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DAR组用地塞米松(0.2 mg/kg)、山莨菪碱(0.2 mg/kg)腹腔注射,用生大黄(200 mg/kg)灌胃;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和大黄,用法同DAR组.两组大鼠均于6 h后活杀,所有动物均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每组随机选择10只动物,抽门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结果 DAR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7),NF-κB表达强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45),但两组NF-κB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结论 DAR疗法可能通过降低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抑制NF-κB的表达强度来减轻ANP时的炎症反应,但又能避免过分抑制ANP时的炎症反应而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可能起到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降低ANP病死率的作用.这可能是DAR疗法治疗ANP的部分机制.

    作者:杨正安;刘敏龙;纪宗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霍姆注射液对兔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霍姆注射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H40)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HH40组和乳酸盐林格液(LRS)组.制作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 min后分别用上述两组液体进行复苏.在休克前,复苏前,复苏后10、30、60 min时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的数值,并在休克6 h后将动物处死,取右肺检测其干湿比(W/D),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的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血压的恢复HH40组明显优于LRS组,HH40组的W/D和MPO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其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较LRS组轻.结论 HH40注射液对肺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朱红军;于曙东;陆士奇;何靖康;杨美菊;肖接承;朱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脓毒症与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脓毒症是由于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和机体的炎症反应,机体内出现氧自由基增多、一氧化氮(NO)浓度升高、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和钙超载.这些因素都可使肝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引起肝细胞呼吸功能、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和解毒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肝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终导致肝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秋卉;王锦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性别因素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MODS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病、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比例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多发创伤、严重感染、脑血管病及大手术,女性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严重感染、产科合并症、脑血管病、流行性出血热及中毒.同期ICU住院患者中,男性MODS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MODS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年龄>55岁的男性、女性两组MODS患者病死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性别不同,MODS发生的原发病也不同.男性患者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但与年龄有关.

    作者:常文秀;曹书华;王勇强;高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学初探

    目的 了解急诊临床实践中临床决策方法的应用现状,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 由独立研究人员分析入选的1115份病例的诊断和处理过程,解析其临床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情况,比较低年制住院医师组(PG1)和高年制住院医师组(PG3+)临床决策方法应用的异同.结果 临床应用四种主要临床决策方法分别为模式识别法(47.0%)、假设-演绎法(26.5%)、事件驱动法(12.3%)、运用规则法(3.2%).PG1组和PG3+组临床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1,P<0.001).结论 模式识别法和假设-演绎法是目前常用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急诊高年制住院医师应用模式识别法更加普遍,而低年制住院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假设-演绎法.运用规则临床决策法在急诊中的应用明显不足.

    作者:徐腾达;王厚力;马遂;于学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肺脑复苏后继发尿崩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井下作业时被电击伤后即呼之不应,未给予任何抢救措施,约30 min后入院.既往体健.查体:全身发绀,双瞳散大,心跳、呼吸停止.

    作者:郑伟;何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开胸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对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防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00-01~2006-06 26例开胸术后ARDS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开胸术后ARDS绝大多数在术后72 h内发病(88.46%),所有患者均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行气管切开23例,并发肺部感染21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14例.经抢救痊愈18例,死亡8例(死亡率30.78%).死亡原因为MODS 6例,呼吸衰竭合并严重的混合性肺部感染2例.结论 开胸术后患者发生ARDS的原因复杂,加强对开胸术后ARDS的预防,采取准确措施早期积极治疗有望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何靖康;马海涛;倪斌;郑世营;陈浩;黄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罗格列酮对脂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OSI)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器官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②LPS刺激组;③罗格列酮(ROSI)预处理组;④2-氯-5-硝基苯胺(GW9662)预处理组.在每组操作结束后4 h取血用于主要器官生化指标的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心脏功能、胰腺功能.结果 主要器官的生化指标在LPS组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SI预处理则大大减轻了指标的升高,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W9662预处理则逆转了这种保护作用,器官功能指标低于LPS组,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预处理可减轻MODS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用于临床防治MOD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乔万海;王静;师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严重多发伤误漏诊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多发伤误漏诊的原因及临床后果,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对2002-12~2005-11我院收治的83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漏诊组(78例)和无漏诊组(753例)进行比较.入选病例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16分.结果 831例患者中有78例(9.38%)漏诊.与无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的创伤评分较高、住院时间较长(P<0.05).漏诊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较低,休克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P<0.05).在造成78例漏诊的原因中,53.8%(42/78)与医师评估有关,这是可以避免的因素;46.2%(36/78)与患者伤情有关.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应进行重复、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应有的辅助检查,保持高度警惕性,大多数漏诊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王伟雄;刘坚义;冯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