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琳;杨翠琳;郑祥云;巫建群
目的考察红花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前后24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5种输液加药前及加药后0、2、4、6、24h的微粒数.结果与输液自身空白参照,加药后输液微粒数变化不大.结论红花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及英国药典的规定.
作者:张峻;刘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霉素注射液和滴眼液的含量.方法采用ODS柱,0.002mol*L-1醋酸盐缓冲液-甲醇(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氯霉素的溶度在29.33~293.3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7.67231X+20.48081,r=0.99998.氯霉素注射液和滴眼液重现性良好(n=6),RSD分别为0.1%和0.1%.氯霉素注射液和滴眼液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RSD=0.8%,n=9)和100.5%(RSD=0.5%,n=9).本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陈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南瓜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其化学成分主要含有脂肪酸,植物甾醇,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药理研究表明有驱除寄生虫,降低LDL胆固醇,抗炎,缓解高血压,减少膀胱和尿道张力等作用,毒性很小.临床报道用于治疗绦虫病,血吸虫病,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改善膀胱剌激征,防止尿道结石形成等.
作者:吴国欣;李永星;陈密玉;洪雁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通过用正交设计安排实验,对金星消毒液在部分中药材灭菌上的应用作了尝试,结果证明用浓度1:160金星消毒液浸泡中药材1min可以达到较好灭菌效果.
作者:陈金荣;刘晓玲;吴美霞;刘专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泼尼松乳膏中的泼尼松含量.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238nm波长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方法在4mg*L-1~18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4,平均回收率为98.64%,RSD=0.783%(n=5).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快速,能用于控制本产品的质量.
作者:林朝仙;王日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提示含有化学药品成份的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其合理性.
作者:王锦芳;陈国庆;张阳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酮康唑乳膏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Nova-pak C18柱;流动相为0.02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甲醇(30:70,含0.2%三乙胺,稀磷酸调节pH至6.9±0.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25nm.结果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酮康唑与有关杂质能有效地分离.酮康唑进样量在1.6~6.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6%.结论本法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林绍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有糖型养胃颗粒改制成无糖型养胃颗粒后,对改制后的制剂在高温干热、恒温恒湿、留样考察3个方面进行了质量稳定性考察.方法用HPLC法测定养胃颗粒的芍药甙含量,按<2002年版中国药典>对其他各项考察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该产品的含量、吸湿性,软化,粒度,溶化性,pH值和卫生学在考察期内基本无变化.结论实验证明无糖型养胃颗粒在一年半内质量稳定.
作者:何小闵;杨思沅;贾水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的研究进展.方法介绍胸腺肽的组成、临床应用及其在化学-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状况.结果胸腺肽参与免疫监视过程,在化学-免疫联合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结论胸腺肽可作为免疫治疗药物,参与肿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黄斌琼;吴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疾病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 90例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A、B、C三种方案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A、B、C、三种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值分别是3.68、1.98、1.76,C方案的费用低,以它为参照,A、B方案与之对比,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的成本分别是19.49、3.62.结论 B方案是3组方案中佳治疗方案.
作者:周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洛索洛芬钠为苯丙酸类非甾体消炎药,由日本三共株式会社合成、开发并于1986年获准上市,它具有优良的镇痛消炎作用,特点为镇痛作用强,消炎、解热作用和其它同类药相似,对慢性炎症活性较弱.本品为前体药物,体内吸收后转变成活性代谢物,故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小.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基层医院药师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和职能,提高和扩展自身专业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是基层医院药师面临的较迫切的问题.本文就基层医院药师工作现状及努力方向等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参考.
作者:修连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考察分析培氟沙星与维生素C配伍后不稳定的原因.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配制药液,并观察其变化.另分别单独配制培氟沙星和维生素C药液,用0.1mol*L-1氢氧化钠调节pH并观察药液变化.同时取维生素C药液进行Cl-鉴别试验.结果培氟沙星与维生素C药液配伍后产生明显沉淀.培氟沙星在pH4.1~9.5范围,维生素C在pH4.0~8.0范围内两药液皆未出现沉淀.Cl-鉴别试验证明,维生素C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Cl-.结论培氟沙星在5%葡萄糖中是稳定的.但培氟沙星不能与含有Cl-的溶液混合,以免产生沉淀(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过程,致使残留定量的Cl-,故不宜与培氟沙星配伍.
作者:陈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几种成方制剂中黄连;黄柏成份的效果.方法采用硅胶G为吸附剂,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结果黄连对照药材显3个亮黄色的荧光斑点,黄柏对照药材显两个亮黄色的特征荧光斑点.结论本方法可以用于鉴别制剂中黄连成份.
作者:黄有霖;潘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因中草药制剂工艺存在种种问题,而膜分离技术则以其高效、节能、绿色等优点在中草药制剂尤其在中草药注射剂、口服液中应用越来越多.其代替传统的制剂工艺实有可能.本文亦针对其在中草药制剂中的应用作了一番探讨,以期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此技术.
作者:林欧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修订WS3-261(Z-042)-99(Z)[1]中丁香药材丁香酚含量标准.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有关测定丁香药材中丁香酚含量的方法进行.结果提高了制剂中丁香酚含量标准(≥12.5%).结论可作为我们企业的内控标准.
作者:陈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简要阐述了药物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应用.
作者:刘建琴;王长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合成四苯甲氧基酞菁锌酞菁锌配合物.方法模板反应法合成.产物采用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结果合成了分子碎片3-苯甲氧基邻苯二甲腈和四苯甲氧基酞菁锌配合物.结论四苯甲氧基酞菁配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光动力治疗光敏剂.
作者:彭亦如;黄风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对酸枣仁和滇枣仁区别比较,防止伪充、误用.方法采用性状、理化区别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酸枣仁与滇枣仁在性状、理化特性均有明显区别.结论方法简便易行,保证用药准确.
作者:刘志芳;林翠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豚鼠对1%注射用司帕沙星有无过敏性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豚鼠首次腹腔注射1%司帕沙星后14d和21d静脉注射加倍量司帕沙星进行攻击,并加以评分.结果注射用司帕沙星豚鼠过敏试验呈阴性.结论注射用司帕沙星有无过敏性反应.
作者:吴国土;吴正财;林秀珍;黄自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