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性肾损伤合并休克9例报道

甘秀国;安瑞华;王涌泉;单丽芬

关键词:肾损伤, 休克
摘要:我院自1996-01~2004-10诊治闭合性肾损伤合并休克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9例,均闭合性损伤.男6例,女3例,年龄18~42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3例,车祸伤3例,跌落伤2例,剧烈运动伤1例.临床表现为有明显的外伤史,肉眼血尿,腰腹部胀痛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本组有合并伤者6例,其中四肢骨折2例,四肢骨折+骨盆骨折1例,四肢骨折+肋骨骨折1例,肝破裂1例,脑出血1例,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l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28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红花注射液组(SalⅠ组),分别在缺血前,缺血30min,再灌注30、60、120min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8浓度,实验结束取脑组织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後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I/R组不同时点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SalⅠ组(P<0.05,P<0.01),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SalⅠ组不同时点血清IL-8浓度显著低于I/R组(P<0.05,P<0.01),其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SalⅠ能有效降低IL-8的水平,这可能是它减轻CIRI的又一重要机制.

    作者:陈志强;王万铁;叶秀云;王淑君;熊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闭合性肾损伤合并休克9例报道

    我院自1996-01~2004-10诊治闭合性肾损伤合并休克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9例,均闭合性损伤.男6例,女3例,年龄18~42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3例,车祸伤3例,跌落伤2例,剧烈运动伤1例.临床表现为有明显的外伤史,肉眼血尿,腰腹部胀痛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本组有合并伤者6例,其中四肢骨折2例,四肢骨折+骨盆骨折1例,四肢骨折+肋骨骨折1例,肝破裂1例,脑出血1例,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甘秀国;安瑞华;王涌泉;单丽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升压素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时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的疗效.方法52例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4例,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治疗组)28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0.8%、67.9%,存活率分别为8.3%、42.9%.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比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作者:籍文强;李庆威;姜向明;周庆明;苑振云;杨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体会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起病突然,进展迅速,治疗棘手,死亡率高,属危重病医学中的难题[1].本文对我院术中及麻醉后ICU所遇12例DIC诊治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王漠;丁勇;张爱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术后溶栓抢救心脏猝死成功1例

    1病例简介病人,男,40岁,平素从事重体力劳动.来诊前30 min突觉剑突下疼痛,伴出汗,休息后不能缓解,遂由同伴用三轮车送诊.来诊途中出现呼吸停止,面色青紫.经查心率为0,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双瞳孔左:右约5:5(mm),光反射无.立即予心脏胸外按压送入抢救室.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容量控制模式,潮气量10 mL/kg),持续心脏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多巴胺液持续静点(20μg·kg-1·min-1),首次肾上腺素5 mg,阿托品2 mg静脉推注,5%碳酸氢钠60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并反复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总剂量达到20mg,持续心外按压40min后,ECG示波由直线转为室颤,立即予直流电除颤(300J),后病人反复出现室颤,反复予以电除颤,并予可达龙150 mg静脉推注,并静脉点滴维持(1 mg/min).

    作者:李桂伟;郭梦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探讨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对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病人,术前0.5 h及术中高流量吸氧,胸穿测压,将胸腔积气一次性抽尽,再测压,后注入纯氧.若疗效不佳于第5天重复手术,第7天仍无效则改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2例则采用单纯胸穿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①治疗组在肺压缩面积30%~50%和>80%的病人肺复张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51%~80%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②治疗组随访29例,2例复发,对照组25例有4例复发.③治疗组仅1例出现复张后肺水肿,而对照组合并胸腔积液6例,发热5例.结论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与单纯胸穿抽气和胸腔闭式引流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减少合并症,尤其是交通性气胸效果更佳.

    作者:李树华;史继学;牛立健;孔繁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服环丙沙星片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26岁,因发热、咳嗽来院治疗.查体:T 37.5℃,P88次/min,R20次/min,BP 120/82 mmHg,精神状态良好.血常规WBC11.2×109/L,N 0.78,L0.22.胸片示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作者:何伟珍;张琼;王洁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围生期Evans综合征并溶血危象1例

    1病例简介病人女,30岁,剖宫产术(娩出一足月健康男婴)后3 d因发热(37.5℃~38℃)伴乏力、心悸和面色苍白2 d入院.无大出血史.入院时产科检查伤口对合好,子宫和双侧附件无异常,恶露少,无异味.T 38℃,HR 112次/min,R24次/min,BP 130/70 mmHg.重度贫血貌,皮肤苍白,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脾脏肋下4 cm,质中、无压痛,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WBC 4.5×109/L,RBC 1.48×1012/L,Hb44g/L,PLT 73×109/L,RC 4.5%.尿二胆阳性.血间接胆红素53μmol/L,肝酶、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腹部超声示脾大.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追问病史,病人既往体健,妊娠间期无异常,因胎儿头盆不称而行剖宫产术.

    作者:寿松涛;柴艳芬;崔书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脑挫伤脑血流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本研究检测颅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法国GK公司生产的四通道八分度经颅多普勒(TCD),于伤后2、8、12、24、72h连续检测其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血管在不同时间的血流峰值(PACA、PMCA)、平均值(VmMCA、VmA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伤后4 h内脑血流加速,表现为脑血管痉挛;8~24h血流速度持续升高;伤后72 h脑血流速度较伤后24h减慢;伤后对侧脑血流速度变化与伤侧相同,但变化相对较小;伤后PI逐渐升高,12、24、72 h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伤后72h内脑挫伤区供血血管血流量明显下降,伤后24 h下降显著.

    作者:许洪升;周岱;曹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人无创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20万U/d)对危重病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期无创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探讨乌司他丁在危重病人SIRS期的作用.方法应用动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将62例ICU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31例,对照组31例,连续观察两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MABP)和无创血流动力学值CI(心脏指数)的变化.结果乌司他丁组的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AB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明显改善危重病人SIRS期无创血流动力学值(CI),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能较早发现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在危重病人SIRS期应用乌司他丁能明显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

    作者:杨佳勇;卢君强;刘岩松;王义兴;周俊领;叶庆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 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 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作者:吴耀建;曾岚;王文锋;赵国平;杨建涛;邱明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触发性受体-1(TREM-1)和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发热或低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各种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常见的并发症[1~2].目前,对脓毒症的治疗仍未达到满意水平.SIRS、脓毒症及其引起的脓毒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危重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全世界众多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对SIRS及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且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其中各种病因诱发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并形成瀑布效应,使炎症反应扩大甚至失去控制,终导致以细胞自身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理论颇有吸引力,也得到多个实验的支持.内毒素(LPS)、外毒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在机体的脓毒性反应中均可起触发剂作用,可刺激各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HMG-1等)的合成与释放[3].

    作者:刘政军;葛茂星;付晋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缺血预适应远程保护作用在缺血脊髓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双后肢缺血预适应(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先用止血带结扎兔双后肢根部5 min,松开5 min,重复三次,15 min后再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脊髓组织中IL-8的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IPC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结论双后肢IPC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远程保护作用.

    作者:徐浩;管华清;张亚峰;杨惠林;杨淮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东菱克栓酶在心脏骤停兔心肺复苏时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东菱克栓酶能否提高心脏骤停(CA)兔复苏成功率.方法将30只兔随机分成2组,即溶栓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室颤10 min后行心肺复苏(CPR),溶栓组在开始CPR时静脉注射东菱克栓酶0.3 BU/kg.结果溶栓组复苏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24h后仍有3只兔子成活,对照组24h后所有兔子均死亡.结论东菱克栓酶能提高兔心肺复苏成功率.

    作者:康舟军;余猛进;梅冰;曹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例低钾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1病例简介例1男性,54岁,因感冒9 d,双下肢无力3 d,于2002-10-15入我科.次日,相继出现左、右上肢无力,活动困难;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行走.既往健康,入院时体检,体温:37.5℃,脉搏: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84mmHg;营养及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脑神经正常,脑膜刺激征(-),双上肢肌力三级,双下肢肌力二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无感觉障碍.

    作者:刘昌义;宋本华;王中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盐酸乌拉地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乌拉地尔在急性肺损伤(ALI)的应用,观察其改善ALI的氧交换及氧供的作用.方法随机将42例ALI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予P-CMV/PSIMV+PEEP及常规治疗,另一组加用盐酸乌拉地尔3~5μg·min-1·kg-1持续静脉点滴,分别在0、6、12、24h监测血压、血气及呼吸功能.结果ALI病人在应用乌拉地尔后体循环血压相对无显著改变;心率早期有轻度升高,但无显著意义,1 d后却有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在短期内改善并不明显,在应用1 d后则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肺的顺应性、呼吸道阻力也在短期内改善并不明显,在应用1 d后则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乌拉地尔能明显改善ALI的氧交换及氧供,改善肺的基本病变.

    作者:邓义军;黄子通;蒋龙元;何志捷;王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种低张胶体液对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实验犬的救治作用

    目的观察两种低张胶体液对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效果.方法建立腹腔海水浸泡伤动物模型.42只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5%葡萄糖治疗组(B组)、O.45%氯化钠治疗组(C组)、0.9%氯化钠治疗组(D组)、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救治组(E组)及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救治组(F组),观察每一组腹腔海水浸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尿量、血浆渗透压及脑肺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两种低张胶体液均可显著改善MAP及CO,增加尿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预防脑肺水肿发生.伤后24h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改善MAP及CO作用优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P<0.05).结论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后早期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有类似救治效果,伤后24h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优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

    作者:吴印爱;王志伟;刘献棠;蒋邦好;胡世雄;黄建强;喻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于LPS注射后1、2、4、6 h取血,运用ELIS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NF-κB活性、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并观测平均动脉压(MAP)、肺脏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LPS注射后,血清TNF-α浓度明显升高,2 h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6浓度于LPS注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MAP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各时间点增多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病理结果显示,肺泡出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NF-κB可通过上调NTF-α及IL-6的表达,在内毒素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光田;王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急诊科作为医疗特殊抢救之地,病人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危急,抢救机率大,护理操作频繁,工作预见性难;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容易有过激行为;护士人员缺乏,护患比例不合理;时间仓促,来不及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等问题,所以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时有护患纠纷发生和出现护理缺陷.若处理不慎,轻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更有甚者造成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急诊工作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急诊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02-08~2004-09我院急诊科应用了风险管理,提高我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雪红;程丽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浆E-选择素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在疾病不同程度分组中的差别及与感染存在的相关性.方法符合SIBS诊断标准的病人60例,入院后做可疑感染分泌物、排泄物等细菌培养,同时肘静脉穿刺取血进行可溶性E-选择素定量测定和APACHE-Ⅱ评分.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轻度SIRS组、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并设对照组.结果轻度SIRS组、重度SIRS组、休克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与轻度SIR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无明显差异(P>0.05).APACHE-Ⅱ评分在三组的组间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可作为判断SIRS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指标,也可作为区分脓毒症和非脓毒症SIRS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颖;陈雯;许国根;吴锦鸿;陈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