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勇;卢君强;刘岩松;王义兴;周俊领;叶庆明
1病例简介例1男性,54岁,因感冒9 d,双下肢无力3 d,于2002-10-15入我科.次日,相继出现左、右上肢无力,活动困难;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行走.既往健康,入院时体检,体温:37.5℃,脉搏: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84mmHg;营养及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脑神经正常,脑膜刺激征(-),双上肢肌力三级,双下肢肌力二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无感觉障碍.
作者:刘昌义;宋本华;王中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简介病人,男,40岁,摔倒后腰腹部垫于钢模板上致右腰、右下腹部持续性钝痛8 h入院,局部皮肤无破损、出血.伴恶心,无呕吐.门诊初查肝、胆、双肾及腹腔B超示:双肾多囊肾,余未见异常.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异常.入院查体:P68次/min,R 16次/min,BP 110/65 mmHg,全腹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右肋腰点压痛,沿输尿管走行压痛,腰4、5棘突右侧旁开4.0 cm处压痛.血常规:BBC5.05×1012/L,HBG 148g/L,PLT 149×109/L,WBC 16.6×109/L,N 87%,L 10%.尿常规未见异常.入院第3天诉右侧腰腹部胀痛难忍,尤以呼吸时明显,伴恶心,无心慌、胸闷等不适.
作者:闫军;唐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小鼠严重闭合性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与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BIM-Ⅲ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 min、2 h、8h、24 h、48h、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放免法检测皮质醇含量,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GR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致伤后外周血中TNF-α、IL-1β、皮质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均具有两个峰值特征;GR在致伤2 h后开始出现蛋白水平表达降低,72 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严重颅脑外伤后外周组织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与TNF-α、IL-1β关系密切.
作者:屈强;史忠;粟永萍;杨天德;陆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3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入院时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中毒两组,在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其中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毒相同时间两个中毒组间的比较,中毒组内第1天和第7天比较.结果中毒第1天,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项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和P<0.01).中毒第7天,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中毒组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中、重度中毒组恢复缓慢,6项中仍有3项显著增高(P<0.05);两个中毒组间比较,中、重度中毒组仍有5项高于轻度中毒组,3项差异显著(P<0.05).结论AOP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毒程度有关,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对判定中毒程度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在脓毒症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有42例患者入选,根据患者一次入院的疾病转归分为死亡组11例,存活组30例.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PCT浓度,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评价PCT、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评价价值.结果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是0.638.结论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CT与APACHEⅡ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PGT与APACHEⅡ评分有助于早期诊断脓毒症并对预后进行评价.
作者:薛莉花;刘丽;刘慧恒;马莉;杨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解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0 d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D-二聚体(D-diner),同时观察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与健康组比较,TXB2、Fbg和D-dimer显著增高(P<0.01),6-keto-PGF1α和AT-Ⅲ:A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TXB2、Fbg和D-dimer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和AT-Ⅲ:A显著升高(P<0.01),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TXB2、6-keto-PGF1α、Fbg、D-dimer和AT-Ⅲ:A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有效.
作者:李留;任成山;侯云生;王泽惠;王永进;杨光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26岁,因发热、咳嗽来院治疗.查体:T 37.5℃,P88次/min,R20次/min,BP 120/82 mmHg,精神状态良好.血常规WBC11.2×109/L,N 0.78,L0.22.胸片示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作者:何伟珍;张琼;王洁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PLV)不同氟碳(perfluorocarbon,PFC)供给途径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三组:①PFC滴入组;②PFC灌入组;③对照组.分别在ALE前,ALI及ALI后1、2、3、4 h 7个时段观察HR、MAP、PET 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气变化.结果肺灌洗后三组动物PaO2显著降低、AaDO2显著升高,两组PLV灌注PFC后PaO2升高、肺泡动脉氧压差(AaDO2)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PFC滴入组2 h后各时段与PFC灌入组相应时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在相同剂量不同的PFC供给途径时部分液体通气,滴入组血气改善的效果明显好于灌入组,但对血液动力学均无显著影响.
作者:彭雪梅;孙婵;王华东;王仲红;颜亮;李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46例AMI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有无分成不良心脏事件组(10例)和无不良心脏事件组(3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BNP(BNP1)、2周后BNP(BNP2)、2周BNP变化值(△BNP=BNP1-BNP2)、2周BNP变化幅度[△BNP%=(BNP1-BNP2)/BNP1]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LVEF、BNP1、BNP2、△BNP%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1是3个月不良心脏事件的的独立保护因素(OR=1.76,95%CI=1.22~1.96,P=0.00),而△BNP%是3个月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95%CI=0.12~0.42,P=0,00).结论入院时BNP和2周BNP变化幅度可预测AMI近期预后.
作者:孙祎;陈玉国;徐峰;吕瑞娟;李瑞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2003-10~2004-04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3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从手术中至手术后2 d的心电图变化.其中心脏停跳组159例,心脏不停跳组199例.结果两组间比较,心脏停跳组房早、室早、交界性早搏、传导阻滞发生率及术后酸中毒、低心排综合征、高血钾发生率均高于心脏不停跳组.结论心脏不停跳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心脏停跳下施行手术,且手术中易于观察心电图改变,能够及时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便于及时处理.
作者:王咏;肖颖彬;陈林;钟前进;王学锋;王慧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尿酸血症常合并有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议.而血尿酸与脑梗死的关系,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不多,也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王薇;李海燕;张佳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简介病人女,30岁,剖宫产术(娩出一足月健康男婴)后3 d因发热(37.5℃~38℃)伴乏力、心悸和面色苍白2 d入院.无大出血史.入院时产科检查伤口对合好,子宫和双侧附件无异常,恶露少,无异味.T 38℃,HR 112次/min,R24次/min,BP 130/70 mmHg.重度贫血貌,皮肤苍白,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脾脏肋下4 cm,质中、无压痛,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WBC 4.5×109/L,RBC 1.48×1012/L,Hb44g/L,PLT 73×109/L,RC 4.5%.尿二胆阳性.血间接胆红素53μmol/L,肝酶、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腹部超声示脾大.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追问病史,病人既往体健,妊娠间期无异常,因胎儿头盆不称而行剖宫产术.
作者:寿松涛;柴艳芬;崔书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的疗效.方法52例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4例,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治疗组)28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0.8%、67.9%,存活率分别为8.3%、42.9%.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比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作者:籍文强;李庆威;姜向明;周庆明;苑振云;杨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两种低张胶体液对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效果.方法建立腹腔海水浸泡伤动物模型.42只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5%葡萄糖治疗组(B组)、O.45%氯化钠治疗组(C组)、0.9%氯化钠治疗组(D组)、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救治组(E组)及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救治组(F组),观察每一组腹腔海水浸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尿量、血浆渗透压及脑肺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两种低张胶体液均可显著改善MAP及CO,增加尿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预防脑肺水肿发生.伤后24h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改善MAP及CO作用优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P<0.05).结论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后早期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有类似救治效果,伤后24h低张胶体(右旋糖酐70)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优于低张胶体(右旋糖酐40).
作者:吴印爱;王志伟;刘献棠;蒋邦好;胡世雄;黄建强;喻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间质部妊娠是输卵管妊娠中少见的一种类型,占输卵管妊娠发生率的1.0%~2.0%.因其破裂时间晚,早期与宫内妊娠难以鉴别,且妊囊着床部位为子宫卵巢血管的汇集区,血流丰富,一旦发生破裂,短时间可发生致命的腹腔大出血,死亡率可达2.5%[1].现对自2000年以来本院收治的30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进行分析,将诊治中的体会和经验教训总结如下,以期探讨间质部妊娠早期诊断和急诊手术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春凤;田晓宁;何秀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SIRS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急诊创伤中心2000-01~2003-12间所收治的915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入院SIRS和ISS评分,分SIRS组与非SIRS组(SIRS分值为0,1)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年龄和ISS评分变量调整后通过Logistic和线形回归模型评价SIRS评分与多发伤患者死亡率、入ICU率、住院时间长短等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IRS组患者与非SIRS组相比死亡率明显增加,SIRS分值是多发伤患者入ICU的独立预示因素.白细胞增多(>12×109/L)能提示住院时间长短,体温(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能预示死亡率高低.结论入院SIRS评分操作简单,有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作者:孙志扬;唐伦先;冯刚;刘中民;刘建军;陈国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于LPS注射后1、2、4、6 h取血,运用ELIS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NF-κB活性、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并观测平均动脉压(MAP)、肺脏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LPS注射后,血清TNF-α浓度明显升高,2 h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6浓度于LPS注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MAP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各时间点增多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病理结果显示,肺泡出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NF-κB可通过上调NTF-α及IL-6的表达,在内毒素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光田;王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多发性创伤骨折的一种早期急性危重并发症,其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非胸部创伤的呼吸功能紊乱和非脑创伤的神经症状.FES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我科1995年至今共收治各类骨折1 247例,其中多发骨折143例,发生FES5例.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岩;闵红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1995-12~2002-12在156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13例(0.83%),死亡2例(15.38%).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波;王志农;徐志云;张广福;梁家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器官功能不全评分(IRODS)在评估ICU病人病情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新构建的IRODS回顾性地对ICU病人病情进行量化评分,考察IRODS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的差异以及IRODS与ICU病死率的关系,比较该评分与APACHEⅡ的评估效能.结果入院初始和24h的IRODS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IRODS增加,ICU病死率增加;入院初始及24h IRODS的接受者操纵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分别是0.930和0.934,APACHEⅡ的AUROCC是0.956,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入院初期,IRODS可用于评估危重病人的病情和预后,与APACHEⅡ有相近的评估效能,但更为简便.
作者:姜胜;黄子通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