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春;杨斌;马永忠;冯礼明;韩彩轩;赵明;陈燕秋
目的及时了解改灶降氟措施落实后的防治效果,为制定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结果氟中毒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大部份地区仍未达到非病区标准.结论改变病区居民饮食结构,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降氟灶使用率等综合治理方法是防治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阳;李明健;熊培生;黄文耀;龚新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碘盐监测是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新的<全国碘盐监测方案>的可操作性,为完善新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001年4月我们受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委托,在我区对新方案进行了试点,现将试点运行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尤文宁;梁毅琴;高建炜;毛川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宝鸡市共有12个县(区).克山病发病分布于陇县、千阳县、凤翔县、岐山县、麟游县、凤县6个病区县.在50~60年代,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克山病暴发的病史.至1990年,这6个病区县30年间克山病急发病例425例,累计死亡348例,以千阳县、凤县发病较重,占总发病例数的73%,其次为凤翔县、麟游县等.1984-2001年以来,6病区县的3个5年段克山病在千阳县、凤县、陇县出现散在小区域流行,以自然慢型克山病的急发为主,尤以陇县为重要.
作者:刘琴;庞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01年7月攀枝花市地方病防治所报告,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官房村高汝龙一家4口中的3人为疑似克山病,经由克山病老专家程云鸟狱主任医师组成的克山病调查组调查确证,3例疑似克山病人中2人诊断为潜在型克山病,1人排除了克山病.
作者:蔡卫;程云(狱鸟);邓斌;周定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镓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经氯化镓治疗12周后,用单光子法测量骨密度;放免法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测定骨病理形态学指标.结果氯化镓治疗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小梁间距低于骨质疏松对照组,而骨密度和骨小梁宽度高于骨质疏松对照组.结论镓对去卵巢所致大鼠的骨质疏松有效.
作者:王治伦;邸明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氟中毒对脑组织的损伤,探讨氟中毒人群血清中脑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与脑髓鞘损伤的关系.方法用MBP-ELISA法分析血清中MBP含量,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血清氟含量.观察对象为3组,氟骨症患者组、病区健康人组、非病区健康人组.结果氟骨症患者组和病区健康人组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非病区健康人组(P<0.01),氟骨症患者组与病区健康人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氟骨症患者组血清氟含量显著高于病区健康人组和非病区健康人组(P<0.001),病区健康人组显著高于非病区健康人组(P<0.001).结论氟可造成氟病区人群大脑髓鞘脱失,使血清MBP含量升高.这种变化可能早于骨相损害,并且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很严重.
作者:程晓天;高建国;王三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舟山市册子岛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发病情况及致病因素.方法于1999年6月按线索采用入户回顾性调查,设病例组和对照组.结果核实甲亢病例20例,患病率0.49%,尿碘中位数125.5~130.0 μg/L,碘盐合格率平均85%,水质检测锌、铁超标,对照组动物蛋白食用率明显高于病例组(P<0.01),加服碘盐后甲亢发病占总数的50%.结论碘致性甲亢应予重视.动物蛋白有预防甲亢发病作用.
作者:蒋元法;张均和;俞彩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季节对碘营养状况正常的新生儿脐带血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影响,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TSH正常值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北省碘营养状况良好的3个市区,历时1年采集新生儿脐带血649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SH值.结果新生儿TSH中位数3.446 mU/L,97%分位值为11.964 mU/L,>5 mU/L的比例为25.4%,且春、夏、秋、冬4个季节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碘营养状况良好的环境下,新生儿出生季节是影响脐带血TSH值高低的因素之一.
作者:郑朝晖;龚新国;陈连璋;陆剑波;阎文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01年6月位于滇、黔、桂交界的云南省罗平县鲁布格乡多依、木纳两个布依族村相继发现大量自然死鼠,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鼠间鼠疫,随后进行灭蚤-灭鼠-灭蚤等控制措施,仅用20多天将其消灭于萌芽中,而未波及人间.
作者:张云生;李继华;杨静淑;何丽芳;舒自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尿碘是反映人群或个体碘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采集随意一次尿样来监测某一社区人群的尿碘水平,这对结果的解释是否会有性质不同的影响,我们在国外学者所观察到的尿碘浓度昼夜节律[1]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实用价值的白天时段对其节律变化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钟;茅亚达;季平;王国清;钱德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Na2SeO3)对人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健康人红细胞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硒保护组等,观察Na2SeO3对氧化剂(碘乙酸、邻苯三酚)所致人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硒保护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明显低于损伤组;硒保护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的酶活力明显高于损伤组;硒保护组通透亚硝酸钠(NaNO2)的能力显著提高,钾离子渗漏量显著降低.结论 200 μg/L的亚硒酸钠对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于泓;周宏博;杨歌德;周葆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碘摄入量人群甲状腺肿(甲肿)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方法对盘山县、彰武县和黄骅市的缺碘、碘充足和高碘3个农村地区3 386名14岁居民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TAA)和尿碘测定.结果缺碘、碘充足、高碘地区尿碘中位数(MUI)分别为103、374和615 μg/L;弥漫型甲肿患病率分别为19.5%、13.6%和5.1%;结节型甲肿患病率分别为3.7%、3.5%和2.5%.甲状腺单发结节检出率分别为8.8%、8.3%和4.1%;多发结节检出率分别为3.8%、1.9%和6.7%.非毒性甲肿患者血清TSH水平盘山和彰武明显低于同地区无甲肿者(P<0.01);TAA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P<0.05),以黄骅为显著.结论在MUI为100~600 μg/L的碘摄入量范围内,随碘摄入量增加弥漫性甲肿患病率逐渐降低,结节性甲肿患病率无明显变化.缺碘地区甲状腺单发结节高发,高碘地区多发结节高发.缺碘和碘充足地区甲肿有自主性功能,高碘地区甲肿无自主功能.非毒性甲状腺肿、特别是高碘甲状腺肿存在自身免疫异常.
作者:胡凤楠;滕晓春;滕卫平;关海霞;杨帆;高天舒;王微波;史晓光;佟雅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解龙岩市碘缺乏病防治现状,评价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年后的干预措施及防治效果,巩固碘缺乏病成果,我们于2001年对龙岩市各县(市、区)碘缺乏病病情进行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蓝永贵;蓝天水;陈建安;陈惠琴;张志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的临床特征、多系统损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整群抽样与典型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结合临床检查、生化分析和毒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砷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摄入富含砷食物和蔬菜以及吸入砷污染的空气;患者砷负荷、氧化损伤指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砷中毒患者除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特征(皮肤角化过度、色素异常)外,肝脏、肾脏、神经系统、肺脏、心脏和球结膜微循环等损害亦很明显;多项特殊检查显示了砷的非临床早期损害.结论生活区煤砷含量高及敞灶燃煤致食物和空气砷污染是贵州省地砷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多系统损害为特点,肝硬化和皮肤癌是其主要死因;实验室特殊检查明确显示了病区非患者及中毒患者的临床前期损害,如肝、肾功能损害、氨基酸代谢异常、氧化损伤等;多指标、多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对于砷中毒的监测、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作者:黄晓欣;张爱华;杨大平;洪峰;张碧霞;罗鹏;董学新;郭渝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就近年来有关氟中毒对红细胞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唾液酸(SA)含量、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形态影响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氟中毒引起贫血的机理和生产实践中防治氟中毒提供参考.
作者:李术;徐世文;康世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汉阴县是碘缺乏病的重病区.建国以来,进行了大力防治,全县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患病率分别由1978年的31.01%,2.31%下降至2001年的3.32%,0.42%,现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为了建立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有效工作机制,我们对全县1996-2001年的碘缺乏病病情和人群碘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在全民食用碘盐前后的变化及其在碘缺乏病防治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g,并对尿碘与Tg及其他甲状腺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全民碘盐1年后,Tg水平显著下降,尿碘显著升高,甲状腺肿大率下降.尿碘与Tg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01),与sTSH、FT4相比较,Tg与尿碘的相关性好.结论 Tg在有效补碘前后变化显著,是IDD防治监测的一个敏感指标,且比sTSH更灵敏.
作者:潘天荣;汪延华;储小宏;贾敬华;刘树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西和县是甘肃省克山病历史重病区之一,克山病首发病例可追溯至1953年1月,1964-1965年全县发病人数达1 315人,为全省发病人数的22%,1976年1次小的流行过后,病情逐年下降,在保持20余年的稳定势态后,于2001年9~11月突然新发亚急型克山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京;颜宗瑞;王登科;郭建隆;张永瑞;高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死亡情况.方法选择砷中毒病区患者集中、病例典型、调查资料完善、具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为调查点,根据1992年以来对该调查点所调查的病例名单逐一核对,对死亡病例用统一表格调查登记.结果 1992年以来,调查点共死亡砷中毒患者140例,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在41~62岁之间,平均为55岁.死因经初步调查为16种,中毒死亡时间平均为17.4年.结论燃煤型砷中毒对人体各系统均有较明显的损害.死亡原因以消化、皮肤、呼吸系统病变为主,心、脑血管系统次之,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病变引起死亡较少.
作者:周运书;杜晖;程明亮;刘杰;张信江;许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法莫替丁分散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分散片与普通片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设计,10名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法莫替丁分散片或法莫替丁普通片40 mg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法莫替丁的体内过程符合血管一室开放模型.法莫替丁分散片与普通片剂的Tmax分别为(2.25±0.42)h和(2.40±0.57)h;Cmax分别为(163.29±37.93)μg/L和(162.46±17.91)μg/L; T1/2K分别为(2.39±0.31)h和(2.50±0.44)h;AUC0-t分别为(705.97±202.27)μg*h*L-1和(741.44±168.89)μg*h*L-1,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
作者:杜智敏;张波;王珍;孙考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