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药疗髓探讨

刘源香

关键词:风药, 髓病, 文献整理, 方药统计
摘要:当今,疗髓多用补精填髓方法,而忽视了风药的使用,本文在古代文献整理和治髓方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发了风药疗髓新认识,有助于完善中医髓理论和指导髓病临床治疗。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金氏脉学”中的“冲搏”

    金伟研究员是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氏脉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金氏脉学创始人。他从医40年,临床经验丰富,经过多年对脉学深入研究,创立了独特的“金氏脉学”。笔者对金伟先生的“金氏脉学”理论及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进行了初步整理,以期对传统脉学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借鉴和参考意义。

    作者:罗腾月;金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醇沉浓度板蓝根浸膏粉中多糖寡糖含量测定

    目的:确立板蓝根中多糖寡糖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量板蓝根中多糖寡糖含量。结果:供试液在1h内显色稳定,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好,对板蓝根中多糖寡糖含量的测定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板蓝根中多糖含量随醇沉浓度增大而降低。结论:苯酚-硫酸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可靠,可作为检测板蓝根多糖寡糖含量的优选方法。

    作者:曾金娣;刘微;谢茵;罗晓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议老年人血浊的病因病机特点

    本文就老年人血浊发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认为老年人血浊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机体衰老造成的五脏虚损是其根本原因,具有易致痰致瘀、变证繁多的发病特点。

    作者:刘传谦;刘德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于俊生运用益气补肾清利方治疗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经验

    于俊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丰富,他认为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机为肾虚与湿热互为因果,共同致病。其针对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治以益气补肾清利方,组方独特,疗效确切。

    作者:姜超娜;于俊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血管炎肾衰竭1例

    张宗礼教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例中医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湿瘀内阻的系统性血管炎伴肾损害患者。综合治疗5月余后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玉婷;张宗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冠心舒有效组分佳配伍研究

    目的:建立复方冠心舒有效组分细胞给药实验模型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和筛选有效组分的佳配伍。方法:对于复方冠心舒的有效组分,根据原来的基本配比,设计出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设计配比方案,对不同配比下疗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冠心舒有效组分的配比组合具有对抗心肌细胞A/R的作用。结论:复方冠心舒有效组分的佳配伍效果优于其它配伍;在冠心舒有效组分佳配伍组合方案中,分别除去三者中任何一味,冠心舒有效组分对抗心肌细胞A/R的作用显著减弱。

    作者:陈俊杰;张馨瑜;谌燕;杨世林;范玫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本文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等方面,总结近五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状。

    作者:陈静;张念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不寐验案四则及心得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加龙骨牡蛎汤类方共有4首,如《伤寒论》中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闷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伤寒误下,病入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下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这是伤寒误用火法,亡心阳而惊狂的证治。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伤寒误治致心阳虚烦躁的证治。还有《金匮要略》虚劳篇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阴阳两虚,遗精梦交的证治。以上各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惊狂、烦躁、卧起不安、失精梦交等精神情志方面的症状。

    作者:杨扶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妇科千金胶囊对 CHL 细胞株染色体畸变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胶囊对CHL细胞株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对其遗传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CHL细胞培养技术,设妇科千金胶囊不同剂量对CHL细胞进行体外染毒,观察其致CHL细胞株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化。结果:在5000、2500、1250μg/mL不同测试剂量浓度下,无论24h及48h收集细胞,并在+S9与-S9两种测试条件下,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各剂量组、溶剂对照染色体畸变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妇科千金胶囊在本试验所确定的5000μg/mL测试剂量浓度内,初步认为无诱发CHL染色体畸变作用。

    作者:刘丹卓;赵新广;尤昭玲;左之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扶肝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

    目的:通过扶肝健脾方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方对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及乙肝病毒( HBVDNA)定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方法:临床3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加用扶肝健脾方,观察治疗后4周、12周、24周、36周患者血清HBsAg定量及HBVDNA定量变化。结果:治疗后4周、12周、24周时两组间HBsAg定量及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36周治疗结束时检测HBsAg及HBVDNA定量,观察组HBsAg定量有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HBVDNA定量无差异。结论:扶肝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更好降低HBsAg水平,提高抗病毒疗效。

    作者:魏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阳和汤加减结合闭式引流治疗寒性脓胸2例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寒性脓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法:对我院几年来收治的2例寒性脓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冲洗胸腔,并予阳和汤加减口服。结果:治疗3个月后痊愈。结论:中药结合闭式引流治寒性脓胸疗效好、病程短、费用低,值得推广。

    作者:吕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 测定复方三芪丹胶囊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三芪丹胶囊中丹参酮ⅡA 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 C18柱(4.6mm ×250mm,5μm),柱温为20℃,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丹参酮ⅡA 在0.0203~0.203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8.88%,RSD为1.1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复方三芪丹胶囊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测定。

    作者:李素梅;毕晓黎;罗文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6例

    目的:观察应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确诊为轻度或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应用六经辨证方法进行诊治,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每日3次,每次1g。其中疗效不佳者加量至每日4次,每次1g。观察组和对照组均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utherland DAI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章浩军;范文东;李丽;罗秀清;游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李祥云治疗妇科出血症经验

    本文介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李祥云教授治疗妇科出血症的临床经验。

    作者:周琦;张琼;李祥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李胜涛运用络病理论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本文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中医病机以及对李胜涛教授依据络病理论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进行了部分归纳,总结为老年冠心病临床所见多是痼疾,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投猛剂重剂;通络时更要补通兼施,以补带通,在通络之品中要配伍补益之品,同时强调气血不畅贯穿始终,故调畅气机为先。

    作者:郭丹丹;徐英霞;邓雪梅;李胜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试论“卵巢为奇恒之脏”

    卵巢作为女性生殖内分泌的重要器官,中医理论中无明确记载。但是中医妇科学中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在作用机理方面已基本涵盖了卵巢的功能特点、生理及病理特点。因此,依据中医学藏象理论,可以认为卵巢是“奇恒之脏”,运用辨证论治思维更好的指导卵巢疾病的诊治。

    作者:庞聪慧;连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4例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9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温针组29例、中药组36例、针药组34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3个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温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均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积分(P<0.05),针药组优于温针组、中药组(P<0.05),温针组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针药组优于温针组(P<0.05),温针组优于中药组(P<0.05);复发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肝健脾针法是一种高效、无不良反应、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滨滨;张萍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风药疗髓探讨

    当今,疗髓多用补精填髓方法,而忽视了风药的使用,本文在古代文献整理和治髓方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发了风药疗髓新认识,有助于完善中医髓理论和指导髓病临床治疗。

    作者:刘源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经》饮食养生谈

    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古人就很重视饮食,《黄帝内经》有大量篇幅对饮食加以论述,《素问》提出养生之道必须谨调五味,才能长有天命,为后世饮食养生体系奠基之作。笔者结合《内经》,将饮食养生归纳为其与生理病理、食量、食物四气五味、季节、梦相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与宜忌。

    作者:彭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