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丽松;洪恩四
目的:观察自拟黄柏洗液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湿热下注型肛门坠胀的治疗效果。方法:予自拟黄柏洗液灌肠联合针刺对61例湿热下注型肛门坠胀疼痛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1例患者中,痊愈42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自拟黄柏洗液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湿热下注型肛门坠胀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姚玉乔;张全辉;邓永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达原饮是吴又可专为邪伏膜原而设,是开达膜原之法的代表方剂,在达原饮及其后世医家诸开达膜原的方剂中,槟榔、草果、厚朴的配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中医理论、中医文献资料、中医临床运用等方面论证其配伍意义。
作者:肖勇;刘英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严重创伤性应激事件后形成的一种典型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在心理、生理上出现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性综合征。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灾难事件的频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西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慧;栾迎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中医将精神失常的疾病归属癫狂证,伍炳彩教授擅治疑难杂证,遣方用药灵活变通,治疗精神分裂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珍;蒋小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刘中勇教授在治疗眩晕疾病中重视速祛外邪,认为外感是疾病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断其来源,疾病才有治愈的可能;重视调肝,认为肝内寄相火,易生风化火,故调肝是关键,在治疗用药上认为肝是主疏泄而为体阴用阳之脏,不能过度的重镇抑肝伐肝,当以疏肝、清肝、凉肝、养肝、柔肝、滋肝、平肝等治疗为主;重视祛邪的同时给予醒脾理气治疗,认为脾健则水谷得以运化,气行则水、血行;重视虚中有实,认为虚实夹杂为多,治疗当通补兼施;重视久病入络多虚,痰瘀交阻,认为此时病深难去,治疗当不离补虚化痰祛瘀通络之法。
作者:曾滨;戴家超;李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红花总黄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和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探讨红花总黄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红花总黄素低、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皮下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低、高剂量红花总黄素组灌胃相应剂量红花总黄素水溶液。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Bil)、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 PCⅢ)和Ⅳ型胶原(CⅣ)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GPT、GOT、Bil、HA、LN、IV-C、PCⅢ水平明显升高(P<0.01),TP、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花总黄素组大鼠血清Bil、GPT、GOT、HA、LN、IV-C、PCⅢ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TP、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红花总黄素能明显改善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和相关血清指标,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伟镇;张旭红;黄清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罗布麻茶叶用于预防、治疗高血压,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其有平心悸、止眩晕、消喘止咳、强心利尿之功能。中国药典记载其清热利水、平肝安神,用于高血压、头晕、心悸、失眠。罗布麻叶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具有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等特点,适于长期用药。临床试验研究和文献资料证明,罗布麻药理作用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高血压、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具有消除抑郁、抗衰老、通便利尿等功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罗布麻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晓娟;胡律江;郭慧玲;胡志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宋代以其特殊文化著称于世,江西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人文创造了自己的医学特色。本文从地理角度探讨江西医学在宋代兴起的原因。
作者:熊德梁;蒋维昱;熊佳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病源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胃镜征象及病理变化。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采用病源穴埋线(穴位取T6-2号穴、T7-1、3号穴、T8-2号穴、T9-1、2、3号穴)治疗;对照组51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CAG患者的症状、体征、胃镜征象均有显著疗效,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能阻断其向早癌发展,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任建坤;丁庆学;王德学;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王法昌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临证50余年,经验丰富。丹参归脾汤是其在临床实践中,以归脾汤为底方,为加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而化裁出来的。王老用其随症加减治疗临床多种病症,疗效显著。现将其在临床上运用丹参归脾汤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春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网络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方法:利用VisualStudio 2010开发平台、C#语言、SQL Server2008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研发基于WEB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操作简便,信息存储安全。结论: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既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方便体检者及时查询体检结果并提早预防疾病,值得推广。
作者:朱彦陈;胡慧明;叶青;邓科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内经》奠定了络病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同样,也奠定了脉络血管疾病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其内容包括:脉络血管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发病、临床表现、传变及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本文试从《素问·举痛论》中探析脉络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春援;蒋维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结果:治愈18例,好转12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夏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活血补肾方配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疗效。方法:对患有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在进行手术内固定后予活血补肾方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3.9%。结论:活血补肾方配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疗效肯定。
作者:郑新斌;顾小荣;廖康伟;黄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辨证用药,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在第0、4、8、12周进行健康评估问卷( HAQ)评分,疼痛目视模拟测试表( VAS)评分,肿胀关节数( SJC),压痛关节数( TJC),DAS28评分,RF、血沉、CRP等疾病活动指标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第4、8、12周检测疾病活动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统计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学勇;刘炬;汤艳华;陈来福;张细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刘保和,河北中医学院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临证主张四诊合参,尤擅长脉诊与腹诊,主张运用方剂应“抓主症”,治验无数。刘老临证善于从调理气机入手,提出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学验颇多。现就刘老临证运用四逆散的经验阐述于下,以飨同道。
作者:封丽华;刘保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男科临证中,男性不育的中医治疗,临床医生辨证时一般责之于肾,治法以补肾填精、调整肾中阴阳为主,根据精子活力和精子数量情况不同而温阳填精,调养得当,临床效如桴鼓,此为常法。补肾之法为当下医生常用,病人所喜,若辨证不准,运用不当,疗效惘然,甚至贻害无穷。兹举2例滥用补肾法误治男科病案例,以供读者斧正。
作者:李芬如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术后采用复方黄柏液熏洗创面,观察复方黄柏液对肛瘘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肛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复方黄柏液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新液熏洗治疗。观察两组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疼痛、创面分泌物、水肿、瘙痒、肉芽生长情况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减轻创面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减轻水肿、瘙痒等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明显,数据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能有效促进肛瘘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贾克良;辛学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多数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并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等症状。心衰一词早出现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之说”。与心衰相关的病名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描述的症状类似心衰的表现。根据其临床症候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心痹”、“怔忡”等范畴。
作者:蒋承利;曾建斌;万蝉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是指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继发性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者,即新鲜亚大块或大块坏死有慢性陈旧病变的背景。临床特征以黄疸迅速加深,重度消化道症状及腹水为主,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发展为肝昏迷、肝肾综合征、出血等症。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我国以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为多,西方国家则以丙型肝炎,各种毒物、药物为主。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综合疗效优势,且在常规护理及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症状,并能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多认为本病为热毒蕴结,临床治疗上予以清热祛湿、活血退黄为法每多获良效。
作者:周婷;赵进;高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