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海菊;谢丁一;殷霞;刘静;张超然;李芳
目的:分析射干麻黄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门诊单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单纯西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射干麻黄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比之治疗前EOS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观察两组治疗后EOS对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突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干麻黄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海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思伤脾”理论治疗考前焦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耳穴籽压和中成药归脾丸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睡前口服,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两组治疗3周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分明显,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TAS评分均降分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分更为明显,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思伤脾”理论指导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考前焦虑性失眠的症状,且较安全。
作者:毛珺;王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后世医家,多受朱丹溪“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的影响,对妊娠疾病,不问寒热虚实,皆用白术、黄芩以安胎,后患非浅。本文从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的提出源流,后世医家对于此观点的批驳加以论述,提出妊娠胎动,若无病证则不必服药,若为病象,因素诸多,但需据证详辨,随证治之方可取效。
作者:刘海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优化土茯苓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及相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确定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5.2 min,乙醇浓度:58.05%,提取温度:68.7℃,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理论值为49.931%,验证值为49.003%,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1.89%。结论: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到的参数条件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为土茯苓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了实验参考和依据。
作者:王敏;胡梦梅;陈文龙;卢传礼;朱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成药院前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及转归。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院前救护车接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5例,心电图ST-T改变明显,其中中成药组60例,西药组45例,空白对照组30例,评价患者一年内再住院率,猝死发生率,入院后30天生存质量评分,出院时心功能情况。结果:中成药干预组患者一年内再住院率、猝死发生率、入院后30天生存质量评分、入出院心功能情况均优于西药组和空白组,其中一年内再住院率、入院后30天生存质量评分、入出院心功能情况差异显著(P<0.05);中成药干预组和西药组患者预后均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成药院前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温胆汤对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相关基因脂联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肥胖SD大鼠模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研究肾周脂肪组织脂联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SD大鼠存在脂联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其中高脂喂饲形成肥胖后甲基化率高,温胆汤可以降低此甲基化率,但无统计学差异;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启动子区无CpG岛存在,其是否存在甲基化还有待研究。结论:温胆汤可能通过调整肥胖大鼠脂联素等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从而减轻肥胖。
作者:杨海燕;王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以扑热息痛为模型药,研究高取代羟丙纤维素对深凹形片剂裂片现象的影响。方法:以脆碎度和溶出度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高取代羟丙纤维素不同加入方法和不同加入量,对扑热息痛深凹片的影响。结果:高取代羟丙纤维素的加入对改善深凹形片剂裂片现象有显著作用,并且对溶出度影响较小。结论:高取代羟丙纤维素是一种塑形很好的粘合剂,可较好的改善脆性处方深凹形片剂的可压性,降低脆碎度。
作者:陶学仁;付刚剑;张礼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温针灸对10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寒湿型腰痛进行治疗,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结果:106例患者中,治愈48例,好转58例,无效0例,总显效率100%。结论: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痛有显著疗效。
作者:官昌;官扬;曾文雪;杨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南宋旴江临川著名针灸医家席弘所撰《席弘赋》和其传人陈会所撰(刘瑾辑录)《神应经》内含丰富的针灸经验,席弘针派尤其在针治耳鼻喉科病症方面辨证求本,创新治法,审穴缜密,善用独穴,配穴精当,针穴效验,临证针灸辨治特色鲜明,为后世所遵崇,形成我国古代著名的席弘针派,清代著名新安喉科医家郑梅涧《重楼玉钥》亦私淑了席弘针派的针法。
作者:黄纪彬;谢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红外成像技术,观察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压痛点的红外辐射特征分布情况,为临床辨敏选穴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寒湿组(56例)和湿热组(64例),采用TSI-21型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扫描压痛点,同时取压痛点水平外侧3 cm处及(或)躯体对称部位非压痛点为对照点进行扫描,用红外辐射图像数字分析软件,分别对压痛点及对照点进行红外辐射温度阈值比较,观察不同证型患者压痛点的红外特征差异;并采用热敏灸方法对压痛点进行感传激发,以热敏灸感出现率为指标,观察不同证型、不同红外特征的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的差异。结果:(1)以压痛点与对照点温度的差值△F为观察指标,寒湿组患者压痛点分布在低温区,分布率为78.10%;湿热组患者压痛点在高温区,分布率为80.41%,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红外特征有显著性差异。(2)寒湿组和湿热组患者压痛点出现灸性感传率分别为62.86%和60.82%,P>0.05,两组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对比不同证型患者高温区和常温区、低温区和常温区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高温区和低温区的压痛点的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寒湿组、湿热组患者不同红外特征情况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红外辐射温度与证型有关,寒湿组患者压痛点以低温区特征为主,湿热组患者压痛点以高温区特征为主。(2)寒湿证、湿热证证型的不同不会影响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压痛点的灸性感传率与其红外特征改变有关,压痛点可以作为临床热敏腧穴的初筛部位。
作者:闻海菊;谢丁一;殷霞;刘静;张超然;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其常见并发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代谢紊乱、神经缺血损伤、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和感觉异常,后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针对DPN的治疗也主要是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处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取得一定的成果,给DPN的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现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徐秀梅;肖朝阳;靳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眉棱骨疼痛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针刺与热敏灸治疗相结合组(针灸组)与单纯针刺治疗组(针刺组)。结果:针灸组总显愈率为93.3﹪,针刺组为66.7﹪,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眉棱骨疼痛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谢文慧;洪恩四;许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洪亮教授从事眼科临床与教研40年,在中西医结合诊疗眼科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对眼底病及角膜病,针药并用,疗效显著。本文介绍其治疗眼底视神经疑难病医案三则。
作者:黄冰林;李汝杰;谢晓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刘保和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刘保和教授临证善于从调理气机入手,主张气机调达,百病不生。笔者跟师多年,现就其对痤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作者:封丽华;孙苏文;王河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抗组胺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13%,两组疗效比较,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振涛;张素敏;张玉玉;李鸿利;马红霞;王建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观察1例经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运行案例,如实记录与探讨与此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作者:任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文化的双向交流使中医既向世界传播,也广泛吸取外来文化。佛教在直观层面上体现出佛家语融入医籍,有些沿用至今,也有部分佛家语在传抄、引用中出现解读困难。中医古籍用语中体现出的佛学影响,反映出佛学在中国经传播和大众接受后,与中医学的结合现状。
作者:张继;沈澍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热敏灸应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67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行热敏灸治疗,对照组34例行体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第一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排尿后症状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小于0.05。结论:热敏灸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尿潴留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
作者:邓永文;张全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许多疾病中发现有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干预DNA的甲基化修饰过程,而发挥其治疗的效果。众所周知,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性,本文从中药四性角度综述了中药干预DNA甲基化的研究,以寻找中药药性与DNA甲基化修饰的相关关系,为中药药性的现代化阐释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作者:嵇琴;彭淑红;张敏;孙振;章明;朱卫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