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于航;王鹏;谢长英;倪秀芹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新辅助化疗后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32例,分析术后病理、治疗前及化疗后常规MRI 及DWI 检查结果,用Kaplan-Meier和Cox风险比例回归对所有患者病理结果及MRI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期分析。 ROC曲线用于寻找独立预后因素预测疾病进展的临界值。结果32例患者中10例在随访期出现疾病进展。平均随访时间31.6±6.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大径线、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治疗前后ADC值变化( ADC chang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ΔADC)值与疾病进展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与ΔADC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ROC曲线获得的临界值分别为2.00和0.3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敏感度90.0%,特异度68.2%)和0.864(敏感度80.0%,特异度81.8%)。结论在新辅助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中,FIGO分期和ΔADC值对无进展生期有一定预测作用。
作者:朱宏;朱莉;韩世愈;方芳;于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乳糖不耐症的人们或患肺癌、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风险较低;研究者Ji教授表示,乳糖不耐症的个体,尤其是牛奶及其它乳制品消耗量较少的个体患肺癌、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风险较低。然而乳糖不耐症个体的亲戚的患癌风险并不会降低,这就显示,抵御癌症或许和个体的饮食相关。生活方式比如牛奶及其它乳制品的大量消耗被推测有可能和北美及西欧国家人们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高发生率直接相关;而此前很多相关的研究也并未得出定论,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将乳制品的消耗和乳腺癌风险挂钩或许缺乏一定的证据。
作者:Br J Cancer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治疗中TNP(紫杉醇+奈达铂+替加氟)与PF(氟尿嘧啶+顺铂)组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2009年—2014年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SCCH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划分为PF组和TN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疗效以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4例,其中TNP组和PF组各2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NP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P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64,P=0.048);TNP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PF组(χ2=4.854,P=0.028),其余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SCCHN治疗中,TNP方案疗效优于PF方案,且治疗过程中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宁四清;詹波涛;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CC1蛋白在1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ERC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同时留取这160例术中标本进行原代培养,检测其对DDP的药物敏感性及与ERCC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RCC1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呈现棕黄色颗粒。肺癌组织ERCC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显著相关。 ERCC1高表达患者预后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MTT结果显示在DDP敏感组中ERCC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DDP耐药组中ERCC1阳性表达率。结论 ERCC1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同时又是提示DDP耐药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周大明;鲁庆峰;陈光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单侧穿刺单通道双胆道国产支架引流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24例肝门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每例患者均接受双国产胆道支架治疗。其中采用单通道双支架治疗9例(试验组),采用双侧通道双支架1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穿刺肝管次数、辐射曝露剂量、操作时间、引流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穿刺肝管平均1.44±0.53次,明显低于对照组3.73±0.7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透视下操作时间、辐射曝露剂量平均为(1152.22±335.61)s、(653.22±207.02)mGy,略低于对照组(1236.93±463.43)s、(727.00±348.52)m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复查肝功,试验组与对照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88.9%(8/9)、86.7%(1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试验组有1例胆汁渗出,对照组有2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通道双国产胆道支架减黄治疗损伤小、疗效确切,可选择性应用于治疗肝门区梗阻性黄疸患者。
作者:杨光;何东风;杨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和侵袭的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上皮间质转化( EMT)是促进其中某一环节的关键因素。转录因子Snail作为肿瘤细胞EMT的关键调控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Snail调控肿瘤细胞EMT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肿瘤的转移及侵袭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蒋旸(综述);耿敬姝(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筛选肺癌突变是利用血浆或血液来进行测试,但血液成分复杂。近日一项科学研究证实电场诱导释放和测量(Electric field-induced release and measurement,EFIRM)是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能利用唾液来检测肺癌突变。此方法是无创性、低成本效益和快速的新测试方法。临床医生也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调整自己的治疗策略,实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 HIF-1)在细胞适应从常氧(21%O2)到低氧(1%O2)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HIF-1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HIF-1在肿瘤的增殖、转移、凋亡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博(综述);赵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致死率高的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术后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是目前公认的卵巢癌标准治疗方案。但对于就诊时已属晚期且伴发高危疾病,无法直接手术的患者,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的应用显示出了优越性,并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肯定且已应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值得探讨的是:哪些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宜选用新辅助化疗,而不是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临床医生的决策有所帮助。
作者:宋雨霖(综述);王晶(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各种细胞类型和亚细胞器都是肿瘤治疗的靶标,这些靶标包括肿瘤起始细胞、肿瘤干细胞、循环肿瘤细胞、转移起始细胞、骨髓来源细胞和基质细胞等细胞类型,以及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胞外膜泡、中心体和核仁等亚细胞器。靶向不同肿瘤细胞群和亚细胞器的治疗增加了肿瘤靶向治疗的内容,也使肿瘤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
作者:张百红;综述岳红云;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NG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82例大肠癌临床手术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癌旁正常黏膜中与癌组织中ING3的表达水平,分析ING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的大肠癌患者中,ING3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 ING3的表达与临床T分期、M 分期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出T、N、M分期、TNM分期及ING3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总无病生存率相关( P<0.05)。 ING3低表达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较中高表达组患者显著降低( P<0.05)。结论 ING3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相关,有望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分子靶点。
作者:崔滨滨;刘彦龙;陈洪生;周飞;于雪峰;徐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肝细胞癌( HCC )是引起全球癌症相关性死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80%的肝细胞癌都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似乎肝脏的慢性损伤-修复过程是导致肝细胞癌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有严重纤维化的肝癌病人存活期总体来说低于那些没有肝纤维化的病人。血清学标记物,包括AFP和异常甲基化DNA,另外还有影像学技术,都被用作HCC的早期检测。通过血清AFP检测HCC的方法受到其低灵敏度的限制,而影像学技术却因为它高昂的费用得不到广泛的使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2-神经酰胺对体外培养的人间皮瘤细胞的凋亡及其相关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的C2-神经酰胺作用于间皮瘤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Diff Quik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凋亡改变。用Fluorescent Assay 法检测间皮瘤细胞的Caspase-3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 C2-神经酰胺对间皮瘤细胞的抑制呈现剂量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Diff Quik 染色观察到凋亡小体。 C2-神经酰胺能增加间皮瘤细胞Caspase-3的活性。 C2-神经酰胺可使间皮瘤细胞Bax蛋白、磷酸化JNK蛋白增加、磷酸化ERK1/2蛋白下降。结论 C2-神经酰胺可在体外诱导人间皮瘤细胞凋亡,并对其凋亡通路中的关键分子有影响,发挥了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天华;李永春;李宪伟;迟德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是一个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依赖性单胺氧化酶,它能够特异性脱去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 H3 K4和 H3 K9位点上的甲基基团,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 LSD1对哺乳动物的发育至关重要,并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类型的分化、基因活化和基因抑制。目前证实LSD1可促进细胞相变(缺乏LSD1导致部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和细胞增殖,提示其过表达可促进肿瘤的发生。 LSD1作为一种去甲基化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现对LSD1的结构、作用方式以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荆璟(综述);陈公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 )中,利用锥形束CT ( CBCT )比较软组织匹配及骨解剖匹配的精度,评估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瞬间平移在肺癌病人肿瘤中心位置的旋转误差,实现在线校正。方法选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具有机载影像系统( On-borad-imager,OBI)的clinac-ix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治疗的肺癌患者8例。通过CBCT对SBRT每位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评价体内组织瞬间的平移和旋转导致患者体位和肿瘤中心位置数值的变化。结果骨解剖匹配和软组织匹配的区别在于体位变化是3.0 mm(0~8.3 mm),病人的肿瘤位置变化是1.4 mm(0~12.2 mm)和2.2mm(0~13.2 mm)。这个中心偏移中位数是2.2 mm(0~4.7 mm),其余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约1°。结论在肺癌的立体SBRT的转换改进治疗过程中,肿瘤中心位置的改变主要是受机体内部组织瞬间平移和旋转所影响。
作者:上官志毅;胡洪涛;陈林;董文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 ,NK)是免疫系统中的哨兵,可以快速响应并杀死病变细胞。 NK细胞是能针对和消除表面缺乏蛋白MHC I类的细胞,然而许多肿瘤细胞缺少这种蛋白,能抵抗NK细胞的监视和杀伤。
作者:JCI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7月行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20例患者的资料,手术先左侧卧位,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并清扫胸部淋巴结;然后平卧位,腹腔镜下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制作管状胃行左颈部机械吻合术。结果全组无中转开胸开腹病例,胸腔镜手术时间(90±30)min,腹腔镜手术时间(65±20)min,总手术时间(210±40)min。术中胸腔失血量60~200 mL,平均110 mL,术中腹腔失血量30~100 mL,平均60 mL,每例患者清扫胸部淋巴结8~15枚,平均11.2枚,清扫腹腔淋巴结6~12枚,平均8.4枚。术后胸腔引流量200~650 mL,平均为350 mL,术后进食时间6~8天,平均7.0天。术后住院时间11~14天,平均12.0天,术后病理诊断20例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后分期( T1-3 N0-1 M0),上下切缘阴性,无吻合口瘘,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随访6个月后恢复,术后3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予以内镜下扩张三次后治愈。术后随访20例,随访时间为2~10个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钱斌;王道猛;吴俊;张春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胶质瘤细胞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1)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胶质瘤细胞CEACAM1表达变化后其培养上清液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增殖、血管生成的情况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CEACAM1的3对siRNA,脂质体法瞬时转染SHG44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分别采用RT-PCR检测RNA干扰后细胞中CEACAM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含量。 MTT比色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共培养刺激后HUVE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CEACAM1-siRNA后胶质瘤细胞中CEACAM1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以CEACAM1-siRNA3组为显著。 RNA干扰后SHG44细胞VEGF mRNA及上清液中的VEGF蛋白含量均减少,HUVEC的增殖受到抑制,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能力下降。结论 CEACAM1-siRNA能够下调SHG44细胞中CEACAM1 mRNA的表达,并通过减少VEGF分泌,从而影响HUVEC的增殖、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
作者:许刚柱;李文;张鹏;王辉;盛旭东;王茂德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