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目的:分析当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否存在月份或季节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病人各月与各季发病人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人数在本地与月份及季节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环境气候能够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但对当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影响并不突出.
作者:刘桂凤;周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趋于年轻化,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高.由于地区的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也有所不同.X线、CT及MRI的检查各有侧重,表现多以椎间孔的狭窄、钩突关节增生以及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卡压为主.颈椎病的疗效评价量表间各有优势,现多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治疗上本文综述了中医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疗法、同时配合物理治疗等不同方式,并对药物分类及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中医药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在方法学的研究和评定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夏烨;许金海;马俊明;叶洁;邬学群;莫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及对照组B.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HP转阴率93%.对照组A有效率68%,HP转阴率64%;对照组B有效率78%,HP转阴率4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或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
作者:姜小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方法:运用经络猜想--间隙电场解释经络现象.结果:可以用生物电场现象解答各种经络现象.结论:经络图是电场力分布图;子午流注是电场力变化规律;穴位治疗是间隙电场变被动为主动的生物电感应本能,即“得气”.
作者:陈卫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人类健康与长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命课题.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发掘中医养生学中的宝贵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老年保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林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人们七情过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其它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笔者临证据《内经》“木郁达之”理论以疏肝解郁、宣泄气血、调和脏腑为法治疗疑难病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盛全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人体泪腺、唾液腺为主,并伴有其他外分泌腺受累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探讨了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证的辨治要点,认为本证是由于素体虚弱,阴津亏虚,燥热内盛所致,日久则瘀血痹阻,络脉不通,累及皮肤、筋骨,深入脏腑而使病情进展.据此,确立滋阴生津、清热化瘀的治疗大法,自拟滋阴除燥汤.
作者:衣兰杰;周学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肺部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它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老年人因免疫机能减退,且伴有多种基础病,易发生肺部感染.其感染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发病率高,其死亡率是年轻人的2-3倍.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常常作为临床选用抗生素的依据.
作者:李晓云;管细红;应海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治未病”早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具影响和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后世所说“治未病”,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二是既病防变,防微杜渐.治未病思想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及临床应用,众多学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现仅就个人陋见,略申于次,以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陈士伟;郭建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肱骨后侧入路由Henry于1925年首先描述,但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却并不广泛[1,2].笔者于2005年1月-2012年1月利用该入路并进行改良治疗肱骨远端2/3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祖文;金帅;余际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疑难疾病,风药以其疏肝、活血、祛湿等多种特殊功效,在治疗不孕症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朋利;夏丽娜;崔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化脓性脊柱炎包括脊椎骨髓炎及椎间盘炎,占骨关节化脓性炎症的5%,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对于胸椎化脓性脊柱炎,因为其症状较为隐匿,与其他关节或者骨的化脓性感染相比,不容易诊断.同时近年来结核发病率的上升,也为其诊断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化脓性脊柱炎,除疼痛、发热、骨质破坏等一般骨骼感染临床表现外,由于毗邻脊髓,还可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由于致残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有必要早期明确诊断,开展积极有效地治疗.
作者:龚飞鹏;龙智生;陈钢;潘应桥;李宇旭;李建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银蓝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痘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给予大鼠高脂饲料8周,制造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按血脂水平分组给药,测定灌服银蓝调脂胶囊4周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脂酶(LPL)、肝酯酶(HL)、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银蓝调脂胶囊能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所致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含量,升高HDL-c、ApoA1含量和IPL、HL、总酯酶活性,降低LDL-c、ApoB、FFA含量,提高ApoA1/ApoB比值.结论:银蓝调脂胶囊具有明确的调节高脂血症的作用.
作者:陈玉兴;黄雪君;杜铁良;曾晓会;姚楠;黄丹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髋关节滑膜嵌顿症的患儿使用特定手法进行整复治疗,并总结分析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100%.结论:手法整复在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治疗中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正确掌握手法整复对于此病的临床治疗有帮助.
作者:钟万珠;李陕华;张启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妇科白带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方法鉴别山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芍药苷的含量.结论:采用显微鉴别方法能有效鉴别山药的真伪;本品中芍药苷在11.38-113.81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47%(RSD=0.92%,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妇科白带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龚雪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甲状腺损害(主要包括甲状腺弥漫性损害和甲状腺结节)患者甲功及抗体水平,以及患者乳腺增生及患有子宫肌瘤的几率的研究,探讨三者的联系.方法:随机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70例,对其进行甲状腺彩超,对彩超显示甲状腺弥漫性损害的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测定,及其乳腺彩超、妇科彩超的检查,观察甲状腺损害患者甲功水平及同时患有甲状腺损害、良性乳腺疾病、子宫肌瘤的三种疾病的研究调查,并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中医对其的认识.结果:B超显示甲状腺弥漫性损害或甲状腺结节患者甲功正常者占48.6%,甲亢患者阳性率8.6%,甲减患者阳性率20%,单纯抗体高者阳性率22.8%,甲状腺功能及抗体异常者阳性率51.4%;B超显示仅单纯甲状腺损害而乳腺、妇科彩超正常者阳性率仅5.7%,甲状腺损害并乳腺增生阳性率42.9%,甲状腺损害并子宫肌瘤患者阳性率5.7%,三者并存者阳性率45.7%.结论:在甲状腺B超检测到甲状腺损害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阳性率50%以上.检测出甲状腺损害患者同时伴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阳性率为94.3%,应值得关注.
作者:王营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尚没有十分完善的治疗方法,探讨中药薤白治疗UC是否具有疗效及潜在研究价值.方法:通过阅读古典及现代文献,综合分析U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薤白的功效、药理作用.结果:薤白可以从改善UC患者肠道免疫炎症、微生态感染等方面保护或修复肠粘膜屏障,对UC有治疗作用.结论:薤白在治疗UC方面具有疗效及潜在研究价值.
作者:笪如桥;施丽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法进行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能力评分有显著性提高,总有效率95.6%.结论: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确切,对语言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曹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柴连建中汤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柴连建中汤兰索拉唑治疗,14天为一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疗程同研究组.根据溃疡的愈合情况以及其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而言柴连建中汤联合兰索拉唑的效果较单用兰索拉唑单药治疗要佳,其能显著促进消化性溃疡症的愈合,稳固疗效,标本兼治,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晏肃霜;邹厚文;易琰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考察吴茱萸粉末醋调敷小鼠皮肤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接收液和皮肤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的质量浓度,拟合渗透曲线方程,计算累积透过量、渗透速率、皮肤滞留量.结果:吴茱萸碱、关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的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0.64、0.44、4.91μg/(crn2·小、时),24小时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5.05±2.40、10.69±1.04、114.16±6.83 μg/cm2,24小时滞留量分别为0.77±0.42、1.66±0.81、4.97±0.691μg/cm2.结论:吴茱萸粉末醋调敷小鼠皮肤,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均可透皮吸收,为吴茱萸醋调敷外治法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欧水平;曹森;王森;雷小娟;袁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