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佐发;廖宝源;钟国庆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减轻创伤肿痛的局部用药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外伤肿痛患者190例,按照来院就诊前后排列尾数单、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观察组采用山茶油外搽;对照组48小时内用冷敷,48小时后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搽或外喷,观察2组疼痛肿胀程度和肿胀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搽山茶油1、24、48小时疼痛程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24、48、72小时肿胀程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48小时后2组肿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茶油外搽止痛消肿效果优于外科常规处理方法,可广泛用于创伤肿痛的患者。
作者:吴小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毒性中药马钱子与常用药对洋金花的不同配伍比例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对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进行含量分析,建立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毒性中药马钱子毒效反应的物质基础,探讨炮制及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毒性中药马钱子与常用药对洋金花的不同配伍比例在水煎液、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中毒效组成及毒效成分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马钱子配伍洋金花后,士的宁、马钱子碱含量降低。对士的宁而言,在人工胃液环境中,士的宁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在人工肠液环境中,士的宁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但其中人工胃液的稳定性要好于人工肠液。对马钱子碱而言,在人工胃液环境中,马钱子碱的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在人工肠液环境中,马钱子碱含量显著降低。可见,人工肠液的稳定性更好,且人工肠液的影响大于人工胃液。结论:马钱子配伍常用药对洋金花后,士的宁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马钱子碱的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建立了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了马钱子配伍洋金花的毒效反应物质基础,从量的角度验证了马钱子的炮制、配伍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科学性,为不同配伍关系在临床使用的减毒增效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杨嵩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腹泻和痢疾。现代医家将其运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本文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2方面,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颖萌;范雪梅;王义明;梁琼麟;罗国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舌象的数字图像分析为临床舌诊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图像采集环境是舌象分析的重要前提;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数据融合,有助于探索与加速数字化舌诊的进程。
作者:丁成华;杜建强;朱明峰;张康;郑绍勇;宁伦;高巍巍;陈铃;邓露露;张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辨证为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湿重于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各63例,其中A组以清热化湿、降酶退黄为主,基本方茵陈五苓散,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中药疗程2月,并根据肝功能化验及乙肝病毒( HBV-DNA)载量,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B组根据肝功能化验及HBV-DNA载量,选择抗病毒治疗,疗程同A组。观察2组病人治疗前、2个月、6个月及1年后血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乙肝病毒载量( HBV-DNA)以及临床症状变化及1年内治愈好转率。结果:经治疗后随访1年,A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降低TBIL、DBIL、ALT、AST两组比较A组高于B组( P<0.05),临床疗效明显。 HBV-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明显的保肝退黄降酶、改善患者身困纳呆、腹胀便溏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改善临床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段元志;余桂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对炎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而长期使用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新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发展,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的非甾体抗炎药成为开发方向。本文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刘艳红;周小平;刘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荆瑶外洗方治疗儿童慢性皮炎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56例儿童皮炎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给予荆瑶外洗方,水煎外洗或浸泡,每天1次。对照组27例,药用西药哈西奈德及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天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2个月后复发率6.8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2个月后复发率40.74%。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荆瑶外洗方治疗儿童慢性皮炎性湿疹效果满意。
作者:赵祖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柴胡、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炙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胀痛、寒热往来等症。现举笔者临证验案如下。
作者:袁振涛;王河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黄芩中不同部位的黄芩苷和野黄芩苷含量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Texra C18柱(4.6 mm ×200 mm,5μm);黄芩苷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54∶46),水用磷酸调pH值约为3(磷酸∶水=2∶500,V/V),流速为0.9 mL/分,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野黄芩苷检测:以甲醇-0.2%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0-30分钟甲醇由40%增加到70%;洗脱流速为0.9 mL/分,检测波长334 nm,柱温为30℃。结果:黄芩根、茎、叶中不同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0.872%、0.133%和0.075%,野黄芩苷为0.144%、2.257%和3.316%。结论:该法简单方便、稳定可靠,确定黄芩苷为黄芩根部位的主要成分,野黄芩苷为其茎、叶的主要成分。
作者:李晓芳;吴荣;叶喜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马兜铃和蜜炙马兜铃急性毒性反应,测定其各自半数致死量,观察马兜铃蜜炙后大鼠肾毒性反应。方法:小鼠灌胃给药7天,观察其灌胃后30分钟内的自主活动或其它变化,记录7天内小鼠的死亡数及死亡时间,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出其半数致死量。结果:马兜铃和蜜马兜铃对小鼠LD50分别为34.0 g/kg·天和62.6 g/kg·天;LD50的95%的置信限分别为42.0-27.7 g/kg·天和55.1-71.1 g/kg·天。结论:马兜铃具有较大的毒性,经蜜炙后其毒性降低,故临床宜采用其蜜炙品。
作者:杨标;施敏;李正红;杨武亮;陈海芳;严志宏;袁金斌;罗小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给药7天,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观察造模后3小时内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均能升高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颈总动脉血流量和平均动脉压( MAP)。结论: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关。
作者:朱伟;朱杰;李俊;陈筱;陈兰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胃得康胶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胃得康胶囊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延胡索乙素的进样量在0.0096-0.096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22%,RSD=0.39%(n=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胃得康胶囊的质量。
作者:赖佐发;廖宝源;钟国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本院儿童支气管哮喘50例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吕志坚;程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石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等病症。石膏古代的炮制方法有水飞、煅(淬)、炒、煨、炮、煮等,现代的炮制方法仅沿用煅法。含有石膏的中药类剂型有蜜丸、水丸,散剂,片剂,冲剂等的固体剂型及合剂,糖浆剂等液体剂型。从炮制、临床应用、剂型等方面来阐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科学的基础。
作者:龚飞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榜首,患者发病后生存期仅3-5年,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中医药在治疗中晚期肺癌上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更为广泛。本文就近年来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探求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挥益气养阴法在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作用。
作者:张炜;王中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身痒一证,后世医家每从血热夹风论治,笔者据《内经》理论着手分析,认为身痒发生的根本在卫气与邪气相搏,卫气通则痒止,而卫气运行与五脏六腑相关,故提出“五脏六腑皆致人痒”,并结合临床所见案例,提出其治法方药。
作者:牛晓静;刘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的难治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中医药防治肺间质纤维化值得关注,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文献查阅发现,肺间质纤维化多与血瘀有关,本文即从理论及临床方面探讨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可行性及依据。
作者:舒燕萍;丁兆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甘淳教授是江西省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脾胃肝胆系统疾病及各种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随甘淳教授学习,深感其用药精简,获效显著。现举其治疗疑难杂症医案3则与同道共享。
作者:赵化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中药治疗咳嗽历史悠久,中医学将止咳的方法分为宣肺止咳、清肺止咳、润肺止咳、肃肺止咳4类。本实验观察9种润肺止咳中药(部分为炮炙品)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浓氨水喷雾法制造小鼠咳嗽模型。结果:生款冬花组、蜜炙款冬花组、紫金牛组、川贝组、浙贝组、蜜炙百部组、蜜炙枇杷叶组、蜜炙紫菀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能够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其中生款冬花组、川贝组、蜜炙枇杷叶组、蜜炙紫菀组效果佳;各给药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在减少小鼠咳嗽次数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尤以炙紫菀效果佳。结论:综合各项指标,各组药物均有较好的镇咳作用,尤以蜜炙紫菀组镇咳作用佳。
作者:凌珊;易炳学;龚千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鬼胎”一词由来已久,早见于《诸病源候论》,书中曰:“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于脏,状如怀妊,故曰鬼胎也”[1],后在《竹林寺女科》、《景岳全书》、《女科指要》、《妇科心法要诀》、《傅青主女科》、《张氏医通》等中都有提及,后文将逐一分类分析。
作者:许凤秋;胥靖域;刘涛;李戎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