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陆茵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腹腔内复发或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静脉化疗.观察其毒副反应及1、3年复发转移率,1、3年生存率.结果 1年复发转移治疗组23.07%,对照组36.00%;3年复发转移治疗组50.00%、对照组84.00%.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88.46%,对照组为88.00%;3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9.23%,对照组为36.00%.其中3年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除腹胀腹痛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预防肿瘤复发或腹腔内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操礼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误诊原因.方法 复习6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鼻塞、涕血和头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病理改变为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或散在分布于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所有病例表达T细胞标记,不表达B细胞标记;NK细胞标记阳性5例;EB病毒mRNA阳性56例(90%).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误治.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患者以T细胞为主,大多有EBV感染.
作者:徐刚;陈德忠;王槐富;何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锎-252(252 Cf)中子腔内后装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发生.方法 体外照射选用6-MV X线加速器机,先给予全盆前后对穿照射,照射野面积为16 cm-17 cm×14 cm-15 cm,每周5次,1野/次,每次每照射野用1.8 Gy-2.0 Gy,盆腔中心的总剂量为25 Gy-30 Gy.然后于全盆大野中央档铅,4野对穿照射,面积3cm-4cm×14cm-15cm,每次每照射野1.8 Gy-2.0 Gy,每周4次同时给予腔内后装治疗,宫旁总剂量为25 Gy-30Gy.腔内治疗选用灵顿ZH-1000型252 Cf中子后装机,放射源为252Cf,每周一次,每次A点剂量7Gy-10 Gy,总剂量30 Gy-40 Gy.阴道消瘤1-2次,每次7 Gy,阴道消瘤量不包括在A点之内.结果 宫颈肿瘤CR占90.9%,PR占9.1%,NC占0.0%.放射性膀胱炎占18.2%,放射性直肠炎占27.3%.结论 252Cf中子射线是一种高LET射线,252Cf中子腔内治疗与高能X线外照射相结合,对晚期巨块型宫颈癌近期局部控制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作者:杨杰;波拉提;曲宝云;严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初被鉴别出来是因为它们能诱导异位的软骨和骨形成[1],由于其在大多数肿瘤中均有高表达而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肿瘤细胞内BMPs的表达亚型及程度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上,对该蛋白能否成为一种新的判断预后的指标及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飞;姜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引言Bcl-2(B-cell lymphoma/leukemia-2)基因是Bcl-2基因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该基因是Tsujimoto等从B滤泡性淋巴瘤染色体断裂点发现的凋亡抑制基因,Bcl-2作为一种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他不仅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而且参与细胞增生的调控,他可以调控细胞由G0期向S期转换的时间,其过表达可以延长静止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但不影响细胞的生长.
作者:王若谷;陈国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五色灵芝提取液与LAK细胞合用对小鼠移植性动物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按药物体内抑瘤作用常规筛选方法进行,试验动物用NIH小鼠.瘤株为小鼠肉瘤细胞(sarcoma-180).小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20 ml/kg/天灌胃.阳性对照组以环磷酰胺(CTX)20 mg/kg/天灌胃.第一实验组:灵芝液组20 g/kg/天灌胃.第二实验组:LAK细胞1×107/只/隔天+IL-2 5000U/天腹腔注射.第三实验组:灵芝液20 g/kg/天灌胃+LAK细胞1×107/只/隔天+IL-2 5 000 U/天腹腔注射.各组均于接种后24小时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0天.均于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计算抑瘤率.结果 各组抑瘤率分别是:第一实验组为46.41-60.42 %,第二实验组为44.85-51.29 %,第三实验组为对71.41-75.42 %.各实验组的抑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灵芝液与LAK细胞联合组与单用灵芝液组或单用LAK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五色灵芝提取液与LAK细胞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抑瘤作用.
作者:孙艳;陈小君;伍强;龚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加放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167例确诊的Ⅰ-Ⅳ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中药加放疗治疗组82例,单纯放疗对照组85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在放疗同时服用中药,放疗后继服中药巩固治疗.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提示中药加放疗可延长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宋霆婷;姜玉华;蓝孝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包含诸多方式,这些方式的发生与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胃癌的扩散机制从各个方面得以阐述.现就胃癌的浸润、转移的过程,以及参与这些过程的重要分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展望这些分子机制为胃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的良好前景.
作者:王树叶;白玉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多种分化的潜能,具有非对称性有丝分裂是其显著的特征,所谓非对称性有丝分裂是指干细胞增殖分化时形成1个性状与原干细胞完全相同的干细胞和1个分化细胞(暂时性放大细胞),而普通细胞增殖分裂则遵循肿瘤细胞增殖的病理性有丝分裂,形成2个性状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作者:刘彦龙;王锡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空化效应治疗晚期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2例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空化效应肿瘤治疗操作方法及程序治疗,每例接受治疗两疗程,第一疗程治疗时间为第1、4、7天,休息两周,第二疗程治疗时间为第22、25、28天,第56天观察疗效.结果 42例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22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35.71%,癌痛不适改善69.05%,生活质量评分改善69.05%.治疗后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0%.结论 空化效应治疗晚期实体瘤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可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左丽;张凤春;王中吉;郑春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 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 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l、CDK4、p16和Pb进行检测.结果 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Rb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7%、78.6%和85.7%.Cyclin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CyclinD1与p16、p16与Rb是负相关关系(P<0.05、P<0.05).结论 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16的表达可能受Rb蛋白的负调控;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陈小贺;孟文格;李保东;马云龙;付泽娴;谢绍建;蔡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1岁,以上腹部隐痛一周为主诉入院,三个月前曾有过类似症状,二日后自行缓解.既往健康,查体无阳性体征.
作者:郝志强;曹高武;付庆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塞来昔布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制,探讨塞来昔布对宫颈癌的治疗意义.方法 Hela细胞分以下3组培养:Hela细胞对照组(A),仅用常规培养液(MEM)培养.塞来昔布设置2个浓度亚组,10 μmol/l(B1)、50 μmol/l(B2)在作用48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增殖状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塞来昔布作用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都有改变,细胞相对增长缓慢,随浓度的增长,细胞数呈递减的趋势;随着塞来昔布浓度的增加,COX-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
作者:郑秀娟;李淞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FF1和HSP70在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结肠癌术后组织和15例正常组织TFF1和HSP70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TFF1和HSP70表达率分别为57.7%和70.4%,高于正常组织(26.7%和40%;P=0.03;0.04).TFF1表达与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25;0.005).HSP70表达与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32;0.031).TFF1和HSP70均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TFF1和HSP70在结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06,P=0.009).结论 本实验首次研究TFF1与HSP7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相关性,提示两者在肿瘤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TFF1和HSP70在结肠癌高表达,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周林静;赵长宏;鲁海玲;吕红琼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10-20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早期即可出现血源性播散和全身弥漫性转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行高位截肢术配合大剂量静脉化疗,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预后比较差.
作者:姜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又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甲状腺疾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然消退.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作者:李伟;孙冀;裴荣;孙冰;苗素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癌性恶病质(cancer cachexia,CC)主要是由肿瘤毒性产物及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以全身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反应,其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对C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将明显改善CC患者的预后.同时作者提出CC的诊断标准供参考.
作者:赵艳凤;姜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C-my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56例因宫颈浸润癌行扩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及72例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行宫颈锥切或子宫全切的患者,年龄均在35岁以下,所有标本术后经HE方法染色诊断并分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 vision法)检测患者宫颈组织中C-myb的表达.结果 C-myb在宫颈浸润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癌细胞、异型上皮细胞、正常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在宫颈浸润癌,阳性表达率76.8%(43/56),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Nlll/原位癌组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b在宫颈浸润癌病理分级Ⅲ级中表达阳性率94.1%,1级中表达阳性率5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myb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可作为判断宫颈癌的恶性行为的一项指标,以及早期宫颈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志光;谢丽微;高宝辉;王宗敏;周伶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清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肿瘤患者血清β-G活性变化.结果 肝细胞癌、胃腺癌、肠腺癌、食道鳞癌患者血清中β-G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不同癌瘤患者血清中β-G活性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表明检测血清β-G活性,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是有意义的.
作者:张弘;杨波;宦大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脑转移瘤的病理解剖及预后相关因素脑转移瘤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其中肺癌占64%.85%见于大脑半球,10%-15%发生于小脑半球,1%-3%发生于脑干,脑转移瘤多见于脑灰白质交界处且远离重要功能区,这一点也成为对脑转移瘤SRT(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SRS(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有利的解剖基础.
作者:贺铭言;尤庆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