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陶秀林;李先承;宋希双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选择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75例.毕Ⅰ式15例,毕Ⅱ式60例,均无锁骨上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确诊为鳞癌,按常规方法设1前垂直野2背斜野常规60Co外照射DT64~68Gy.结果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5.33%、14.67%、8.00%、5.33%,仍健在6例,均生存5年以上.统计分析显示,对生存有影响的因素有性别、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式及病变长度,x2值分别为8.12、17.40、6.31,P值分别为0.0044、0.0000、0.0120.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疔疗效与一般食管相同,女性、毕Ⅰ术式、病变长度短者生存较好.
作者:郑广进;邹浩元;黄国栋;刘建华;肖叶生;郑志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恶性腹水是癌症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消除腹水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观察高聚生(HASL)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患者38例的近期疗效.方法尽量抽取腹水后,一般抽1 000ml~2 000ml,注入HASL 3 000u~5 000u,DDP40mg~60mg,Dexamethasone 10mg,Dopamine 40mg每1~2次,共3~4周.结果CR6例,PR24例,近期有效率为78.9%.不良反应轻微.结论HASL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能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可升高白细胞,减轻消化道反应,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建华;张立臣;陆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顺铂(DDP)联合不同给药途径足叶乙甙(VP-16)组成的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用DDP加口服VP16方案36例与DDP加静滴VP16方案33例对照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1.7%(15/36),对照组为36.3%(12/33),两种不同给药途径PE方案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结论口服VP-16联合DDP是治疗NSCLC较为有效的方案,给药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孙艳丽;席妍;韩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鉴别良恶性胸腹水.方法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8例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其中癌性胸腹水30例,肝硬化腹水10例,结核性胸水8例.结果30例癌性胸腹水22例检出端粒酶阳性细胞,阳性率73.3%显著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阳性率为43.3%).结论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龙;于秀艳;黄式敏;王振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癌之一,其死亡率居全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但其癌变机理仍不很清楚.近年来有关食管癌前病变及其癌变机理的研究备受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着大量研究.目前,关于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于食管癌前病变的研究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少有报道,现就此予以综述.
作者:孟霞;张立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乳腺分泌性癌的发病率,年龄和病理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淀粉酶消化后PAS及Alcian blue(AB)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果乳腺分泌性癌占同期全部乳腺癌的0.8%.7例平均年龄62.4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小,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对PAS及AB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术后5~10年随访,7例均为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极少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老年女性,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特点,可作出明确病理诊断.
作者:丛琦;丛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转基因低分化入胃腺癌细胞株BGC-823/IL-2,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将IL-2基因整合到BGC-823胞核的DNA中,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寻找BGC-923/IL-2细胞的变化.结果BGC-823/IL-2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携带基因的稳定性和形态学方面与亲本细胞BGC-823没有明显差别.但对抗癌药的敏感程度上,发现BGC-823/IL-2比BGC-823要敏感(EADR、DDP、Vpl6).结论IL-2基因转到低分化人胃腺癌细胞中,能改善其对抗癌药的敏感程度.
作者:解丽华;石于波;唐雅莉;解武华;申宝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以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模型,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阿斯匹林(ASA)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法测定ASA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并分析剂量反应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FCM)了解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ASA在浓度为(2.5~10.0)mmol/L作用72h后,HL-60细胞增殖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IC 50值为8.97mmol/L;并且2.5mmol/L ASA与100μg/ml Ara-c有协同作用;(2)ASA处理后HL-60细胞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结论结果提示一定浓度ASA在体外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抑制率与ASA剂量相关;ASA抑制HL-60细胞增殖可能与其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罗云;唐宗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6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肿瘤占72.9%;术前确诊率为56.3%;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肠出血是小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首选检查方法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内镜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是提高其诊断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中39例行根治性切除,15例行姑息性切除术,16例行各种未切除的手术.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向昱;郑志强;李春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类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胆囊癌和胆管癌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6例胆囊癌和28例胆管癌组织的p-gp,GST-π,TopoⅡ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GST-π,TopoⅡα蛋白在胆囊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69.2%,76.9%,而在胆管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85.7%,57.1%,差异元显著性(P>0.05).P-gp和GST-π蛋白在分化高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高,TopoⅡa则在分化低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高,P-gp和GST-π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化疗耐药机制类似,P-gp,GST-π,TopoⅡα均参与其化疗耐药形成过程,当癌组织P-gp和GST-π蛋白低表达,TopoⅡα蛋白高表达,选择敏感的药物能达到更好的化疗效果.
作者:王利霞;楼善贤;施红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方法对19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SS多见于30~50岁青壮年;判断ESS的恶性度主要依据肿瘤累及范围及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计数起参考作用;免疫组化证实瘤细胞具有多潜能性分化且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率较高.结论ESS的恶性度要严格按照标准区分,ESS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前景令人鼓舞.
作者:刘杜先;刘建华;王强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六磷酸肌醇(IP6)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株LoVo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直接细胞记数法、MTT法、平皿集落形成实验、肠型ALP比活性测定等方法观察LoVo细胞增殖、分化特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6处理组在6h后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呈现抑制状态,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分化标志酶ALP比活性增高.结论IP6对LoVo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作者:杜鹃;张振书;张亚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癌CD44v6蛋白送行检测,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CD44v6蛋白阳性反应率为58.4%(28/48),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结论CD44v5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评估乳癌生物学行为的不良指标.
作者:王进胜;林炳煌;林江华;何清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7例,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观察其疗效、缓解期和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为40.54%,中位缓解期为5个月(2~18个月),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抑制为51.0%,Ⅲ-Ⅳ胃肠反应率48.45%.结论本方案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高的有效率,毒副反应若为复治者本方案作为解救方案仍有较好疗效.
作者:陈良良;吴良村;谢长生;舒琦瑾;周维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转hIL-2基因的人胃腺癌细胞(MKN45/IL-2)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及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hIL-2)为目的基因转染人胃腺癌细胞系,利用PCR技术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检测并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后的细胞IL-2的分泌量;利用MTT法绘制生长曲线;然后建立人胃腺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肿瘤体积、抑瘤率、生存期等指标观察MKN45/IL-2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后的MKN45肿瘤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无明显变化.24小时细胞培养上清IL-2的分泌量为100~200u/106细胞,体内实验表明MKN45/IL-2治疗组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hIL-2转染的MKN45肿瘤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未见明显变化,而体内实验显示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李莹;王志华;李殿俊;张春艳;马占好;杨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α-(E-cd/α-)、β-连接素(β-cat)复合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72例膀胱癌和5例正常膀胱粘膜石蜡包埋标本中E-cd/α-、β-cat复合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5例正常膀胱粘膜E-cd/α-、β-cat复合体各组成成分均正常表达.E-cd/α-、β-cat复合体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E-cd/α-、β-cat复合体异常表达率与膀胱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β-cat的异常表达与所有肿瘤的复发相关(P<0.05).α-cat异常表达与表浅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P<0.01).结论E-cd/α-、β-cat复合体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的分化和侵袭程度密切相关.β-cat是所有膀胱癌复发预后的较好指标.α-cat是表浅性膀胱癌复发预后的较好指标.所以在判断膀胱癌复发的预后价值上,可能cat比E-cd更为重要.
作者:周岩;陶秀林;李先承;宋希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ER、PR与C-erbB-2、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55例乳腺癌ER、PR、C-erbB-2、EGFR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中的ER、PR、C-erbB-2、EGFR阳性率分别为52.7%,47.3%,30.9%和45.5%.ER、PR、C-erbB-2、EGFR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与其浸润转移无相关性.ER、PR与C-erbB-2、EGF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ER、PR、C-erbB-2、EGFR的检测对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作者:楼善贤;王利霞;徐庆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的Ⅰ~Ⅱ期宫颈癌术前静脉化疗的疗效.方法术前PVB方案化疗1~3个疗程,评价后行手术治疗20例(A组)按FIGO分期Ⅰ b、Ⅱa、Ⅱb.病理分类,鳞癌15例,腺癌4例,腺鳞癌1例;肿瘤直径大于4cm者8例,3cm~4cm者12例,1例颈管扩大至4cm,化疗后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双/单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除术.术后无淋巴结转移,随机选择同期手术治疗20例(B组),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辅以放疗.结果A组化疗后有1例肿瘤完全消退,1例手术后病理标本中未见残留癌,其它明显消退,患者全部存活.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宫旁浸润消失,提高手术成功率,消除亚临床病灶、微小转移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并保留卵巢正常生理功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提倡.
作者:袁勇;高春英;王旭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经胸胃代食管,左颈部套入式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左经胸、胃代食管、左颈部食管胃端侧套入式吻合术治疗食管癌,重点观察术后食管返流、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端阳性率等情况.结果胃食管返流9.36%(19/203)、吻合口瘘1.97%(4/203),吻合口狭窄7.88%(16/203)、切端阳性率0.49%(1/203),发现颈段食管阳性淋巴结1.97%(4/203).1年生存率77.97%(92/118).结论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偏高、无吻合口瘘死亡,且都较易处理.切端阳性率低且有利于发现颈段食管旁可能存在的阳性淋巴结.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食管癌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方良伟;田小丰;贡力;陈伟;王亚勤;卞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部肿瘤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适应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引导对148例患者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阳性108例(70.3%),可疑阳性7例(4.7%),阴性30例(20.9%),穿刺失败3例(2.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细胞学对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冷继红;孙岩;方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