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王玉洁;陶雅军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5月间收治153例肝癌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中AVS 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造影均在动脉期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24例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成功闭瘘并行TACE.结论超选择性明胶海绵辅以弹簧钢圈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作者:沙菲;李任飞;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正常子宫内膜MMP-7的表达,并在CD 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内膜癌组MMP-7阳性表达率(70.83%)和强阳性表达率(27.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 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7阳性组MVD均值(67.83±15.78)高于MMP-7阴性组(44.28±12.96),MMP-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此外,子宫内膜癌MMP-7的表达与内膜癌手术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结论 MMP-7促进子宫内膜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MMP-7、MVD,有可能成为判定于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已;赵志光;谢小志;王宗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后腹膜和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85.7%,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87.2%,阴性预测值为85.0%.结论超声对妇科恶性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作者:邬晓明;那丽莉;邓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应用MV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63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A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组;B组:全身静脉化疗组.结果 A组33例患者中21例有效,有效率为63.64%,与B组比较(P<0.05),有显著疗效.A组的临床疾病相关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毒副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近期疗效好,毒副作用低.
作者:沈飞;茅力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MUC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中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00%,它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和肠外转移成正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和淋巴转移等无关.结论 MUC2的检测可成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肠外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王玉洁;陶雅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黄斌;章美珍;翟梅娟;赵再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病理诊断技术发展,各种内窥镜检查及针吸检查的普遍应用,尤其是针吸组织标本也逐渐增多,这些标本因涂片难以显示细胞间质,组织学结构等.故对肿瘤的分类、分型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困难.作者经多年工作,把下列脏器,包括肝、肺、纵膈、乳腺、各种浅表肿瘤的穿刺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获得一定效果.
作者:蔡晓雯;沈武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否具有诱导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发生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及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凋亡峰及DNA Ladder.结果 MTT法测得细胞抑制率具有显著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凋亡典型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周期的G1期阻滞及凋亡峰;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DNA梯状电泳.结论 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能够明显的抑制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作者:路红;吴静;周芸;姬瑞;王爱勤;薛群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消除B超介入下治疗肝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以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丙泊酚及芬氟合剂行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同时观察镇痛及镇静效果.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后,病人均能够安静入睡,NIBP、HR、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此方法,能明显消除病人术中的痛苦,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同时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给手术和操作带来了便利.
作者:冯延宏;倪春艳;高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阳性率分别为56.1%、52.6%.MMP-9的表达与胆囊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9与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9与VEGF参与胆囊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评估胆囊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指标.
作者:沈蔚;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郑樟栋;王利霞;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中p53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76例肾细胞癌根治术蜡块标本进行标记,观察p5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p53基因阳性表达者28例,阳性率为36.8%(28/76).其中透明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8%(19/50):颗粒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5.7%(5/14);混合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3.3%(4/12)(P>0.05).临床分期Ⅰ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0.8%(8/2);Ⅱ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42.8%(12/28);Ⅲ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1%(5/12);Ⅳ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0%(3/10)(P>0.05).p53基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31.8%(7/22);p53基因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75%(21/28)(P<0.05).结论 p53基因表达变化对临床判断肾细胞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熊晓平;陈修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因贲门癌术后75天,呕血、黑便10天,量约100ml~400ml,于2003年6月17日收入院.查体:T36.4℃,P72次/min,R26次/min,Bp108/64mmHg;体重67kg,消瘦体质,自主体位,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心肺功能正常.血液分析:HGB90g/L,MCH23pg,MCHC268g/L,WBC4.4×109/L,PCT190g/L.立即输血、输液、静脉及口服止血药,病情稳定.第2天,8:30病人突感恶心,遂呕吐鲜血约500ml,测Bp58/40mmHg,P121次/min,立即扩容、止血、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冰盐水100ml+盐酸去甲肾上腺素2mg口服.9:40又呕血约500ml,排暗红色便约300g.诊断为吻合口出血、失血性休克,10:30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胃扩张肿胀,食管胃吻合口左后侧壁与胸主动脉粘连紧密,分离粘连,证实为吻合口主动脉瘘,并瘘管形成,遂结扎缝扎瘘管分离粘连并修补吻合口左后壁,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50ml,输血1 200ml.术毕安返ICU,Bp123/58mmHg,P107次/min,R22次/min,SaO299%.术后第3周,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经胸腔闭式引流、抗炎支持治疗,于术后2个月治愈出院.
作者:房玉芳;孙华;赵炎;孙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浸润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6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6例IDC中,Ⅰ级、Ⅱ级和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0.2%和51.9%,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8.9%、56.1%和79.3%,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6.8%、60.2%和75.0%,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5年生存率、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人类真核细胞中大约有70,000个不同的基因,不同类型的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刻同时表达的基因也是很少的一部分,约占基因总数的10~15%.基因差异表达决定了生命的所有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在不同病理和生理状况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有助于我们获得与生命本质有关的信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因此,如消减杂交与基因芯片等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display)基因的克隆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日益成熟,每种方法的应用都会使我们获得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的差异表达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ps,ESTs),如何对这些ESTs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拟定新基因的克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春江;孙严;岳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患者,做好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增强其疗效.方法对临床58例化疗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由于护理针对性强,所有病人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脑神经胶质瘤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增强化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王秀华;李玉芳;赵玉娥;薛洪范;陶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与外周血白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9例恶性淋巴瘤具有骨髓侵犯的骨髓细胞分类及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33例,分类计数异常35例,骨髓增生正常者19例,增生异常者50例.结论当恶性淋巴瘤发展到骨髓侵犯或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与骨髓象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但如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时则应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列为常规检查,如其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出现异常,则应高度怀疑有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作者:钟礼瀑;吴青青;邹学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利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2003年2月在外院内科治疗的大量或中等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34例,利用微创技术应用美国ARROW公司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抽取胸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待结果阳性,给予胸腔注药,顺铂50mg~80mg,力尔凡100mg或胞必佳1 000u,地塞米松10mg,注药结束后,给予止吐药静点或静推,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另选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常规穿刺、注药治疗为对照组,在疾病、病期、治疗药物方面与治疗组一致,没有分组差异,疗效分析采用χ2检验,平均确诊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 在治疗效果中,治疗组CR 9例、PR 19例,有效率达82.35%,对照组CR 2例、PR 11例,有效率为40.33%,χ2=10.539,P<0.01.确诊时间治疗组1~8天,平均5.0天;对照组1~24天,平均14.5天,t=8.7,P<0.05.具有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利用微创技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诊断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雁;隋广杰;毛银玲;尚丽华;吴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27岁,因停经44天,发现盆腔肿块半天于2004年2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4年1月16日,停经后无不适,2月27日到当地卫生院查尿妊娩试验(+),未作B超,即行人流术,吸出组织约5克,未见绒毛,全部送病检回报分泌期宫内膜和蜕膜组织,未见绒毛.
作者:唐嗣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草酸反式环己二胺铂联合5-FU和CF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疗效、耐受性及毒副反应.方法 21例晚期胃肠道癌病人应用L-OHP 130mg/m2第1天静点2小时,CF 1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5-FU 4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21天重复,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21例,总有效率33.3%,完全缓解率14.3%.毒性反应以腹泻常见,胃癌占44.4%,大肠癌占41.7%.其次为恶心、呕吐,口炎,骨髓抑制,静脉炎,但反应轻微,末梢神经炎表现为暂时性外周神经病变,是完全可逆的.未见脱发、过敏、心脏毒性、肾脏毒性.结论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胃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轻,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作者:刘显红;崔洪霞;程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诊断早期肺癌的重要意义.方法我院在2000~2002年中,对门诊、住院患者进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常规涂片、染色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早期肺癌诸多检查手段中,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高,准确可靠,标本取材方便,无痛苦,无损伤,可多次反复留取.结论应重视痰脱落细胞学的检查,以提高肺癌的诊断率,对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孙岩;冷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