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AI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在中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沈飞;茅力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支气管动脉灌注, 化疗药物
摘要:目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应用MV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63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A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组;B组:全身静脉化疗组.结果 A组33例患者中21例有效,有效率为63.64%,与B组比较(P<0.05),有显著疗效.A组的临床疾病相关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毒副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近期疗效好,毒副作用低.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浸润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6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6例IDC中,Ⅰ级、Ⅱ级和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0.2%和51.9%,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8.9%、56.1%和79.3%,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6.8%、60.2%和75.0%,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5年生存率、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三种肝癌标志物对肝癌诊断特异性的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和γ-GT在肝癌及其他病人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力学方法对96例正常人未经治疗肝癌病人88例及其他病人202例血清AFU进行了检测,并对肝癌病人AFP和γ-GT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肝癌患者血清AF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FU、AFP、γ-GT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0.2%、53.4%.AFU+AFP总阳性率达到96.6%,AFU、AFP、γ-GT总的阳性率达到98.9%.结论血清AFU在PHC中敏感性较高,联合检测AFU、AFP、γ-GT对明显提高PHB的诊断率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高海燕;朱华;丛占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护理

    目的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患者,做好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增强其疗效.方法对临床58例化疗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由于护理针对性强,所有病人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脑神经胶质瘤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增强化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王秀华;李玉芳;赵玉娥;薛洪范;陶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静脉复合麻醉在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消除B超介入下治疗肝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以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丙泊酚及芬氟合剂行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同时观察镇痛及镇静效果.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后,病人均能够安静入睡,NIBP、HR、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此方法,能明显消除病人术中的痛苦,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同时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给手术和操作带来了便利.

    作者:冯延宏;倪春艳;高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致凋亡研究

    目的探讨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否具有诱导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发生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方法,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及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凋亡峰及DNA Ladder.结果 MTT法测得细胞抑制率具有显著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凋亡典型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周期的G1期阻滞及凋亡峰;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DNA梯状电泳.结论 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能够明显的抑制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作者:路红;吴静;周芸;姬瑞;王爱勤;薛群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草酸反式环己二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草酸反式环己二胺铂联合5-FU和CF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疗效、耐受性及毒副反应.方法 21例晚期胃肠道癌病人应用L-OHP 130mg/m2第1天静点2小时,CF 1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5-FU 4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21天重复,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21例,总有效率33.3%,完全缓解率14.3%.毒性反应以腹泻常见,胃癌占44.4%,大肠癌占41.7%.其次为恶心、呕吐,口炎,骨髓抑制,静脉炎,但反应轻微,末梢神经炎表现为暂时性外周神经病变,是完全可逆的.未见脱发、过敏、心脏毒性、肾脏毒性.结论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胃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轻,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作者:刘显红;崔洪霞;程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阿斯匹林对喉癌细胞系Hep-2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阿斯匹林对人喉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探讨阿斯匹林对喉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理.方法 MTT法、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测试不同浓度下阿斯匹林抑制喉癌细胞株Hep-2的增殖的程度和对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PI和Ho33342双染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阿斯匹林浓度越高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就越大,滞留于G0/G1期的细胞数越多.结论阿斯匹林对Hep-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毒及阻止细胞进入S期来作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较小.意义为临床上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作为头颈部肿瘤预防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葛平江;张宝泉;高志强;张建民;孔庆利;何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探讨p16与p27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检验p16、p27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收集56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同时取20例正常宫颈组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p16、p27蛋白表达.结果 p16和p27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率为100%(20/20)、95%(19/20),而在宫颈癌的表达则分别为53.6%(30/56)、35.7%(20/56),(P<0.05),在FIGO分期早期的宫颈癌阳性表达率高,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p16、p27蛋白失活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p16和p27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评价宫颈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楼善贤;王利霞;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

    目的观察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3月~2004年3月,采用介入法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12例,应用表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微量注射泵持续灌注12~24小时,每28天一次,3次一疗程.休息三个月,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三个疗程,并灌注免疫制剂力尔尼(甘露聚糖肽),20mg每周一次,共六次.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效率58%(CR+PR).临床症状缓解,梗阻减轻,3例可行手术切除.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介入法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作者:郭丽霞;孙玮琦;赵德辉;陈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5月间收治153例肝癌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中AVS 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造影均在动脉期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24例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成功闭瘘并行TACE.结论超选择性明胶海绵辅以弹簧钢圈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作者:沙菲;李任飞;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一、简介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血管基底膜的降解、血管和血管网的形成以及血管网的连接等复杂过程.在机体发育、再生、修复和许多病理情况下都有发生,且有关键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中血液微循环建立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的调节.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缺氧.

    作者:林奇;周士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粘糖蛋白-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MUC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中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00%,它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和肠外转移成正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和淋巴转移等无关.结论 MUC2的检测可成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肠外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王玉洁;陶雅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后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分泌HCG 1例分析

    患者27岁,因停经44天,发现盆腔肿块半天于2004年2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4年1月16日,停经后无不适,2月27日到当地卫生院查尿妊娩试验(+),未作B超,即行人流术,吸出组织约5克,未见绒毛,全部送病检回报分泌期宫内膜和蜕膜组织,未见绒毛.

    作者:唐嗣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11例临床分析

    急性肺动脉栓塞(PE)是一种临床上并不少见的疾病,据估计美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PE,占临床心血管疾病死亡病因的第三位,目前国内对PE认识尚不足,漏诊误诊率高,尤其在恶性肿瘤的病人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来势凶险,常来不及抢救及治疗而死亡,成为肿瘤病人一个并不少见的直接死因.为探讨PE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本文报告11例恶性肿瘤并发PE的病例.

    作者:刘静华;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MP-7、MVO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正常子宫内膜MMP-7的表达,并在CD 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内膜癌组MMP-7阳性表达率(70.83%)和强阳性表达率(27.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 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7阳性组MVD均值(67.83±15.78)高于MMP-7阴性组(44.28±12.96),MMP-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此外,子宫内膜癌MMP-7的表达与内膜癌手术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结论 MMP-7促进子宫内膜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MMP-7、MVD,有可能成为判定于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已;赵志光;谢小志;王宗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

    胃癌治疗方法很多,化疗是其中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的耐药,影响了疗效.为此我们对可能发生的机制进行阐述.

    作者:韩继广;薛英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盖诺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27例临床观察

    长春瑞宾为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物,通过阻滞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并诱导微管解聚,从而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我院于2002年5月~2003年5月采用国产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治疗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27例,观察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董亮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BAI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在中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目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应用MV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63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A组: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组;B组:全身静脉化疗组.结果 A组33例患者中21例有效,有效率为63.64%,与B组比较(P<0.05),有显著疗效.A组的临床疾病相关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毒副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近期疗效好,毒副作用低.

    作者:沈飞;茅力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CD44V6、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研究CD44V6、PCNA在胃癌中表达相互关系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3例胃癌组织CD44V6、PCNA的表达情况.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53例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62.3%(33/53);PCNA阳性表达率92.5%(49/53),其中强阳性表达率64.2%(34/53);CD44V6阳性率和PCNA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波;姚伟明;王桂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利用生物信息学资源进行差异表达ESTs的分析与新基因的克隆

    人类真核细胞中大约有70,000个不同的基因,不同类型的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刻同时表达的基因也是很少的一部分,约占基因总数的10~15%.基因差异表达决定了生命的所有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在不同病理和生理状况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有助于我们获得与生命本质有关的信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因此,如消减杂交与基因芯片等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display)基因的克隆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日益成熟,每种方法的应用都会使我们获得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的差异表达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ps,ESTs),如何对这些ESTs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拟定新基因的克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春江;孙严;岳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