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贲门癌术后胸主动脉食管胃吻合口瘘抢救成功1例

房玉芳;孙华;赵炎;孙雪梅

关键词:贲门癌术后, 胸主动脉, 食管胃吻合口瘘, 分离粘连, 胸腔闭式引流, 输血, 去甲肾上腺素, 胸腔胃扩张, 吻合口出血, 失血性休克, 剖胸探查术, 主动脉瘘, 止血, 支持治疗, 血液分析, 休克治疗, 心肺功能, 术中出血, 呕血, 瘘管形成
摘要:患者,男,58岁,因贲门癌术后75天,呕血、黑便10天,量约100ml~400ml,于2003年6月17日收入院.查体:T36.4℃,P72次/min,R26次/min,Bp108/64mmHg;体重67kg,消瘦体质,自主体位,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心肺功能正常.血液分析:HGB90g/L,MCH23pg,MCHC268g/L,WBC4.4×109/L,PCT190g/L.立即输血、输液、静脉及口服止血药,病情稳定.第2天,8:30病人突感恶心,遂呕吐鲜血约500ml,测Bp58/40mmHg,P121次/min,立即扩容、止血、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冰盐水100ml+盐酸去甲肾上腺素2mg口服.9:40又呕血约500ml,排暗红色便约300g.诊断为吻合口出血、失血性休克,10:30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胃扩张肿胀,食管胃吻合口左后侧壁与胸主动脉粘连紧密,分离粘连,证实为吻合口主动脉瘘,并瘘管形成,遂结扎缝扎瘘管分离粘连并修补吻合口左后壁,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50ml,输血1 200ml.术毕安返ICU,Bp123/58mmHg,P107次/min,R22次/min,SaO299%.术后第3周,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经胸腔闭式引流、抗炎支持治疗,于术后2个月治愈出院.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应用于胃镜检查的回顾性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9827例,其中接受麻醉的4296例设为麻醉组,选手背静脉推注丙泊酚(1.5mg/kg),未接受麻醉的5531例设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入室至检查结束不同时点的SpO2及HR值.结果麻醉组及对照组各时点的SpO2及HR值显示无明显不同.结论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病人的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提高了门诊的镜检率,而且又不明显增加呼吸及循环方面的风险.

    作者:朱佳;刘长浩;赵莹;邢哲;孙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浸润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6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6例IDC中,Ⅰ级、Ⅱ级和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0.2%和51.9%,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8.9%、56.1%和79.3%,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6.8%、60.2%和75.0%,3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5年生存率、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贲门癌术后胸主动脉食管胃吻合口瘘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58岁,因贲门癌术后75天,呕血、黑便10天,量约100ml~400ml,于2003年6月17日收入院.查体:T36.4℃,P72次/min,R26次/min,Bp108/64mmHg;体重67kg,消瘦体质,自主体位,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心肺功能正常.血液分析:HGB90g/L,MCH23pg,MCHC268g/L,WBC4.4×109/L,PCT190g/L.立即输血、输液、静脉及口服止血药,病情稳定.第2天,8:30病人突感恶心,遂呕吐鲜血约500ml,测Bp58/40mmHg,P121次/min,立即扩容、止血、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冰盐水100ml+盐酸去甲肾上腺素2mg口服.9:40又呕血约500ml,排暗红色便约300g.诊断为吻合口出血、失血性休克,10:30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胃扩张肿胀,食管胃吻合口左后侧壁与胸主动脉粘连紧密,分离粘连,证实为吻合口主动脉瘘,并瘘管形成,遂结扎缝扎瘘管分离粘连并修补吻合口左后壁,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50ml,输血1 200ml.术毕安返ICU,Bp123/58mmHg,P107次/min,R22次/min,SaO299%.术后第3周,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经胸腔闭式引流、抗炎支持治疗,于术后2个月治愈出院.

    作者:房玉芳;孙华;赵炎;孙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纵隔恶性畸胎瘤的诊治(附6例报告)

    目的提高临床对纵隔恶性畸胎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2年~1999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例纵隔恶性畸胎瘤.男性5例,女性1例.术前均行胸片和/或胸部CT检查.1例单纯手术,4例手术加术后放疗,1例术后放疗及化疗.结果据术前影像学资料,仅1例患者能明确诊断为纵隔恶性畸胎瘤而非纵隔肿瘤.失访1例,无瘤生存3例(分别存活62、85和147月),死亡2例(分别无瘤存活1、9月).结论胸部CT/胸片检查很难明确畸胎瘤的诊断.手术彻底性明显影响预后.放疗对手术残留者可能有效.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经验.

    作者:茅静芳;吴开良;付小龙;蒋国梁;韩企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三种肝癌标志物对肝癌诊断特异性的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和γ-GT在肝癌及其他病人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力学方法对96例正常人未经治疗肝癌病人88例及其他病人202例血清AFU进行了检测,并对肝癌病人AFP和γ-GT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肝癌患者血清AF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FU、AFP、γ-GT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0.2%、53.4%.AFU+AFP总阳性率达到96.6%,AFU、AFP、γ-GT总的阳性率达到98.9%.结论血清AFU在PHC中敏感性较高,联合检测AFU、AFP、γ-GT对明显提高PHB的诊断率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高海燕;朱华;丛占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MP-7、MVO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正常子宫内膜MMP-7的表达,并在CD 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内膜癌组MMP-7阳性表达率(70.83%)和强阳性表达率(27.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 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7阳性组MVD均值(67.83±15.78)高于MMP-7阴性组(44.28±12.96),MMP-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此外,子宫内膜癌MMP-7的表达与内膜癌手术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结论 MMP-7促进子宫内膜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MMP-7、MVD,有可能成为判定于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已;赵志光;谢小志;王宗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5月间收治153例肝癌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中AVS 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造影均在动脉期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24例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成功闭瘘并行TACE.结论超选择性明胶海绵辅以弹簧钢圈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作者:沙菲;李任飞;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初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后腹膜和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85.7%,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87.2%,阴性预测值为85.0%.结论超声对妇科恶性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作者:邬晓明;那丽莉;邓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利用生物信息学资源进行差异表达ESTs的分析与新基因的克隆

    人类真核细胞中大约有70,000个不同的基因,不同类型的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刻同时表达的基因也是很少的一部分,约占基因总数的10~15%.基因差异表达决定了生命的所有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在不同病理和生理状况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有助于我们获得与生命本质有关的信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因此,如消减杂交与基因芯片等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display)基因的克隆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日益成熟,每种方法的应用都会使我们获得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的差异表达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ps,ESTs),如何对这些ESTs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拟定新基因的克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春江;孙严;岳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黄斌;章美珍;翟梅娟;赵再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辽宁省海城市1998~2000年恶性肿瘤死亡初步分析

    目的摸清海城市死亡底数,尤其恶性肿瘤的死亡现况,为掌握海城市恶性肿瘤变化趋势奠定基础,为制定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了1998年~2000年海城市恶性肿瘤死亡数据,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在全死因中占第一位,年平均死亡率为79.38/10万.各种癌症死亡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结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以上述癌症为主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病与死亡势在必行.

    作者:陈琦;马庆凯;白权;马颖;田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加咪唑安定和氟哌利多,在术后镇痛方面的作用及有关并发症.方法以双盲随机法分三组,分别应用组(LM)0.2%罗哌卡因+吗啡2mg+咪唑安定5mg组(LG)0.2%罗哌卡因+吗啡2mg+氟哌利多5mg,(L组)0.2%罗哌卡因+吗啡2mg进行硬膜外腔48小时术后镇痛.分析三种不同药物对镇痛效果,镇静成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对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影响.LM组镇痛效果优于LG、L组.LM、LG组镇痛效果优于L组.不良反应LM、LG组低于L组.结论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可增强局麻药加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可对抗吗啡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

    作者:王双燕;杨静远;侯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array-CGH技术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与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包括基因组缺失、获得、扩增和重排等)有关[1,2].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lve genoml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可以快速全面地分析肿瘤组织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在中期染色体上定位,对于肿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GH至今未应用于临床,一个主要的障碍是使用中期染色体铺片作为杂交靶,其局限性为:⑴CGH的分辨率低,不能发现小于2Mb的DNA获得和缺失;⑵不能将DNA拷贝数变化与基因或基因标记物直接联系起来;⑶虽然可经计算机软件识别每条染色体,但仍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进一步确定,这限制了CGH的自动化操作和高通量分析[3~5].为了克服CGH的局限性,人们发明了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matrix-CGH)技术,将DNA克隆或cDNAs做成微阵列,代替中期染色体作为杂交靶,不仅使分辨率提高,甚至可以确定肿瘤相关基因并提供精确的定位[3,4,6~8].

    作者:吴英娟;孟令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护理

    目的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脑神经胶质瘤的患者,做好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增强其疗效.方法对临床58例化疗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由于护理针对性强,所有病人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脑神经胶质瘤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增强化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王秀华;李玉芳;赵玉娥;薛洪范;陶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粘糖蛋白-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MUC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中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00%,它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和肠外转移成正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和淋巴转移等无关.结论 MUC2的检测可成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肠外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王玉洁;陶雅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69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与血象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与外周血白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9例恶性淋巴瘤具有骨髓侵犯的骨髓细胞分类及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33例,分类计数异常35例,骨髓增生正常者19例,增生异常者50例.结论当恶性淋巴瘤发展到骨髓侵犯或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与骨髓象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但如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时则应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列为常规检查,如其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出现异常,则应高度怀疑有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作者:钟礼瀑;吴青青;邹学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诊断早期肺癌的重要意义.方法我院在2000~2002年中,对门诊、住院患者进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常规涂片、染色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早期肺癌诸多检查手段中,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高,准确可靠,标本取材方便,无痛苦,无损伤,可多次反复留取.结论应重视痰脱落细胞学的检查,以提高肺癌的诊断率,对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孙岩;冷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MP-9和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阳性率分别为56.1%、52.6%.MMP-9的表达与胆囊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9与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9与VEGF参与胆囊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评估胆囊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指标.

    作者:沈蔚;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郑樟栋;王利霞;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

    原发于乳腺的恶性淋巴瘤很少见,文献报道约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74%,占结外所有NHL的2%左右,占所有NHL的0.7%左右.该病的临床表现大多缺乏特征性,与乳腺其它恶性肿瘤不易区分,术前诊断较困难.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就该肿瘤的临床表现、形态结构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讨论,旨在加深认识.

    作者:穆林菁;楼善贤;朱寿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静脉复合麻醉在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消除B超介入下治疗肝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以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丙泊酚及芬氟合剂行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同时观察镇痛及镇静效果.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后,病人均能够安静入睡,NIBP、HR、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此方法,能明显消除病人术中的痛苦,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同时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给手术和操作带来了便利.

    作者:冯延宏;倪春艳;高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