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菁;楼善贤;朱寿田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和γ-GT在肝癌及其他病人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力学方法对96例正常人未经治疗肝癌病人88例及其他病人202例血清AFU进行了检测,并对肝癌病人AFP和γ-GT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肝癌患者血清AF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FU、AFP、γ-GT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0.2%、53.4%.AFU+AFP总阳性率达到96.6%,AFU、AFP、γ-GT总的阳性率达到98.9%.结论血清AFU在PHC中敏感性较高,联合检测AFU、AFP、γ-GT对明显提高PHB的诊断率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高海燕;朱华;丛占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胃癌治疗方法很多,化疗是其中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的耐药,影响了疗效.为此我们对可能发生的机制进行阐述.
作者:韩继广;薛英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D44V6、PCNA在胃癌中表达相互关系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3例胃癌组织CD44V6、PCNA的表达情况.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53例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62.3%(33/53);PCNA阳性表达率92.5%(49/53),其中强阳性表达率64.2%(34/53);CD44V6阳性率和PCNA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波;姚伟明;王桂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消除B超介入下治疗肝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以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丙泊酚及芬氟合剂行肝癌B超下介入治疗,同时观察镇痛及镇静效果.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后,病人均能够安静入睡,NIBP、HR、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此方法,能明显消除病人术中的痛苦,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同时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给手术和操作带来了便利.
作者:冯延宏;倪春艳;高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外科于1987年7月~2003年12月间共收治97例肠肿瘤病人,其中3例为结肠多中心的病变,我们施行了盲肠直肠吻合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亚民;张啸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临床对纵隔恶性畸胎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2年~1999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例纵隔恶性畸胎瘤.男性5例,女性1例.术前均行胸片和/或胸部CT检查.1例单纯手术,4例手术加术后放疗,1例术后放疗及化疗.结果据术前影像学资料,仅1例患者能明确诊断为纵隔恶性畸胎瘤而非纵隔肿瘤.失访1例,无瘤生存3例(分别存活62、85和147月),死亡2例(分别无瘤存活1、9月).结论胸部CT/胸片检查很难明确畸胎瘤的诊断.手术彻底性明显影响预后.放疗对手术残留者可能有效.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经验.
作者:茅静芳;吴开良;付小龙;蒋国梁;韩企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MUC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中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00%,它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和肠外转移成正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和淋巴转移等无关.结论 MUC2的检测可成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肠外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王玉洁;陶雅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利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2003年2月在外院内科治疗的大量或中等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34例,利用微创技术应用美国ARROW公司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抽取胸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待结果阳性,给予胸腔注药,顺铂50mg~80mg,力尔凡100mg或胞必佳1 000u,地塞米松10mg,注药结束后,给予止吐药静点或静推,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另选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常规穿刺、注药治疗为对照组,在疾病、病期、治疗药物方面与治疗组一致,没有分组差异,疗效分析采用χ2检验,平均确诊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 在治疗效果中,治疗组CR 9例、PR 19例,有效率达82.35%,对照组CR 2例、PR 11例,有效率为40.33%,χ2=10.539,P<0.01.确诊时间治疗组1~8天,平均5.0天;对照组1~24天,平均14.5天,t=8.7,P<0.05.具有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利用微创技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在诊断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雁;隋广杰;毛银玲;尚丽华;吴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黄斌;章美珍;翟梅娟;赵再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原发脑占位病变,现以我院23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琳琳;杨友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肺动脉栓塞(PE)是一种临床上并不少见的疾病,据估计美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PE,占临床心血管疾病死亡病因的第三位,目前国内对PE认识尚不足,漏诊误诊率高,尤其在恶性肿瘤的病人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来势凶险,常来不及抢救及治疗而死亡,成为肿瘤病人一个并不少见的直接死因.为探讨PE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本文报告11例恶性肿瘤并发PE的病例.
作者:刘静华;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因贲门癌术后75天,呕血、黑便10天,量约100ml~400ml,于2003年6月17日收入院.查体:T36.4℃,P72次/min,R26次/min,Bp108/64mmHg;体重67kg,消瘦体质,自主体位,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心肺功能正常.血液分析:HGB90g/L,MCH23pg,MCHC268g/L,WBC4.4×109/L,PCT190g/L.立即输血、输液、静脉及口服止血药,病情稳定.第2天,8:30病人突感恶心,遂呕吐鲜血约500ml,测Bp58/40mmHg,P121次/min,立即扩容、止血、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冰盐水100ml+盐酸去甲肾上腺素2mg口服.9:40又呕血约500ml,排暗红色便约300g.诊断为吻合口出血、失血性休克,10:30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胃扩张肿胀,食管胃吻合口左后侧壁与胸主动脉粘连紧密,分离粘连,证实为吻合口主动脉瘘,并瘘管形成,遂结扎缝扎瘘管分离粘连并修补吻合口左后壁,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50ml,输血1 200ml.术毕安返ICU,Bp123/58mmHg,P107次/min,R22次/min,SaO299%.术后第3周,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经胸腔闭式引流、抗炎支持治疗,于术后2个月治愈出院.
作者:房玉芳;孙华;赵炎;孙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3月~2004年3月,采用介入法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12例,应用表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微量注射泵持续灌注12~24小时,每28天一次,3次一疗程.休息三个月,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三个疗程,并灌注免疫制剂力尔尼(甘露聚糖肽),20mg每周一次,共六次.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效率58%(CR+PR).临床症状缓解,梗阻减轻,3例可行手术切除.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介入法区域动脉置泵化学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作者:郭丽霞;孙玮琦;赵德辉;陈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加咪唑安定和氟哌利多,在术后镇痛方面的作用及有关并发症.方法以双盲随机法分三组,分别应用组(LM)0.2%罗哌卡因+吗啡2mg+咪唑安定5mg组(LG)0.2%罗哌卡因+吗啡2mg+氟哌利多5mg,(L组)0.2%罗哌卡因+吗啡2mg进行硬膜外腔48小时术后镇痛.分析三种不同药物对镇痛效果,镇静成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对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影响.LM组镇痛效果优于LG、L组.LM、LG组镇痛效果优于L组.不良反应LM、LG组低于L组.结论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可增强局麻药加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可对抗吗啡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
作者:王双燕;杨静远;侯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腺癌组织MMP-9与VEGF阳性率分别为56.1%、52.6%.MMP-9的表达与胆囊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9与VEGF在胆囊腺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9与VEGF参与胆囊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评估胆囊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指标.
作者:沈蔚;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郑樟栋;王利霞;楼善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正常子宫内膜MMP-7的表达,并在CD 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内膜癌组MMP-7阳性表达率(70.83%)和强阳性表达率(27.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 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7阳性组MVD均值(67.83±15.78)高于MMP-7阴性组(44.28±12.96),MMP-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此外,子宫内膜癌MMP-7的表达与内膜癌手术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结论 MMP-7促进子宫内膜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MMP-7、MVD,有可能成为判定于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已;赵志光;谢小志;王宗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阿斯匹林对人喉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探讨阿斯匹林对喉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理.方法 MTT法、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测试不同浓度下阿斯匹林抑制喉癌细胞株Hep-2的增殖的程度和对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PI和Ho33342双染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阿斯匹林浓度越高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就越大,滞留于G0/G1期的细胞数越多.结论阿斯匹林对Hep-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毒及阻止细胞进入S期来作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较小.意义为临床上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作为头颈部肿瘤预防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葛平江;张宝泉;高志强;张建民;孔庆利;何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草酸反式环己二胺铂联合5-FU和CF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疗效、耐受性及毒副反应.方法 21例晚期胃肠道癌病人应用L-OHP 130mg/m2第1天静点2小时,CF 1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5-FU 400mg/m2,第1天~第5天静点.21天重复,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21例,总有效率33.3%,完全缓解率14.3%.毒性反应以腹泻常见,胃癌占44.4%,大肠癌占41.7%.其次为恶心、呕吐,口炎,骨髓抑制,静脉炎,但反应轻微,末梢神经炎表现为暂时性外周神经病变,是完全可逆的.未见脱发、过敏、心脏毒性、肾脏毒性.结论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胃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轻,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作者:刘显红;崔洪霞;程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人类真核细胞中大约有70,000个不同的基因,不同类型的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刻同时表达的基因也是很少的一部分,约占基因总数的10~15%.基因差异表达决定了生命的所有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在不同病理和生理状况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有助于我们获得与生命本质有关的信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因此,如消减杂交与基因芯片等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display)基因的克隆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日益成熟,每种方法的应用都会使我们获得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的差异表达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ps,ESTs),如何对这些ESTs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拟定新基因的克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春江;孙严;岳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一、简介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血管基底膜的降解、血管和血管网的形成以及血管网的连接等复杂过程.在机体发育、再生、修复和许多病理情况下都有发生,且有关键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中血液微循环建立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的调节.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缺氧.
作者:林奇;周士福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