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勇;徐世东;马建群
目的初步探讨结肠癌与多药耐药蛋白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未进行化疗的结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的表达.结果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0%和66.3%;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相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检测结肠癌P-gp和GST-π对指导结肠癌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作者:佟喜勤;聂明豪;陈立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及肿块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cyclin D1基因在108例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肿块大小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其结果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cyclin D1的表达与肺癌肿块大小呈正相关;而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cyclin D1蛋白是一种原癌基因,cyclin D1基因只在肿瘤组织中呈过表达状态,cyclin D1基因的过表达在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虹蛟;王强;陈志营;王每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查体发现肺肿物8年,近期发现肿大人院.CT示右肺下叶肿瘤.手术所见:右肺下叶背段肿物,包膜不完整,约4.0cm×5.0cm大小,质脆.临床诊断:肺肿物.
作者:高彦;李万湖;许鹏;耿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应用COX模型分析法探讨影响壶腹部癌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80-1996年102例壶腹部癌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选择10个可能对壶腹部癌术后有影响的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选择对生存有影响的因素.结果全组长随访期为5年.102例壶腹部癌1年生存率为68.6%,3年生存率为54.9%,5年生存率为38.2%.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壶腹部癌手术后预后因素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临床分期及手术并发症.结论壶腹部癌术后影响生存的因素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临床分期及手术并发症.及早确诊、手术中尽可能清扫腹腔淋巴结及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壶腹部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陈晓星;李维勤;娄东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组织二次谐波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并探讨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仪器为日本TOSHIBA SSA-370A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75MHz凸阵,配有能量多普勒及组织谐波显像技术,谐波频率为T4.8MHz.我们检查了102例卵巢肿瘤病人(良性63例,恶性39例).所有病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卵巢肿瘤众多参数中,组织谐波显像形态学评分>7.5,多普勒能量图血流分型为Ⅲ,Ⅳ型,高度提示为恶性卵巢肿瘤.结论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组织谐波显像形态评分与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相结合可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率.
作者:李凤华;张艳华;王秀云;李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53Smr-EDTMP和云克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云克组30例;153Snr-EDTMP组51例;云克、153Sm——EDTMP联合用药54例.观察三组治疗后止痛效果、骨转移灶消退情况和毒副作用.结果云克、153Sm-EDTMP、二者联合用药骨痛止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78.4%和81.5%;三组止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骨转移灶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13.3%、13.7%和35.2%;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毒副作用少见.结论二者联合用药疗效显著,具有协同作用,明显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彦辉;时宁;乔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低发区鼻咽癌(NPC)寻找一种鉴别诊断方法.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了37例NPC组织中Epstein-Barr病毒(EBV)基因组存在情况.结果A型EBV的检出率(28/37)明显高于B型EBV(3/37),10%的未分化癌检出A型EBV.结论PCR分析显示北方NPC病人EBV感染的优势型是A型,低分化及未分化癌与A型EBV关系密切,因此,PCR检测A型EBV用于原发隐匿而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NPC与非NPC的鉴别上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朱俊英;王纯红;王秀宏;赵炜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星形细胞瘤间期核17p13.1的变异,探讨它与星形细胞瘤发生与演进的关系.方法选择D17Z1和17p13.1为探针,采用双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43例着丝点序列正常的星形细胞瘤17p13.1的丢失.结果4/14的星形细胞瘤、5/1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5/16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出现了17p13.1或17p的等位或杂合性丢失.结论星形细胞瘤染色体17p13.1的丢失是频繁发生的.这种变化在一部分星形细胞瘤病例的发生中是早期的遗传学变异,操纵肿瘤的起始阶段,不参与星形细胞瘤的演进.而另一些无17p13.1或17p异常的病例可能不是从低级向高级别演进而是源于原位.
作者:刘晓谦;刘珊珊;戴钦舜;高成;张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2例乳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 mRNA的表达.结果(1)34例未化疗组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3.53%(8/34),28例化疗组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57.14%(16/28),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2)乳腺癌血mdr1表达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3)乳癌患者中有治疗指征者共36人,mdr1阳性表达者中治疗有效率为26.67%(4/15),mdr1阴性表达者中有效率为61.9%,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表达,预测其化疗疗效,为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孙文洲;贾素文;马文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的临床观察,探讨提高疗效、降低化疗毒性、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选用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21天1周期,连用3个周期.结果总效率(CR+PR)43.8%.CR3例,PR18例.结论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以羟基喜树碱联药的治疗方案,毒性小,耐受性好,疗效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树印;朱晓麟;李乐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VEC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VECF-C的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9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P<0.01.在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率(91.67%)高于其它病理类型,VECF-C在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Ⅰ,Ⅱ,Ⅲ期的表达率分别为82.14%,100%,100%,随分期而增加.死亡8例中有6例VEGF-C呈阳性表达.结论VEGF-C与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武双;孙冰;贾深汕;刘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规律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年7月~1999年5月334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24例患者出现心衰,发生率为7.1%,术前心电图异常者高龄患者及行全肺切除患者心衰发生率高,术后心衰绝大多数出现在72小时以内,占91.7%(22/24).结论尽早诊断心衰的发生,及时治疗.本组无一例死亡.
作者:郑大勇;徐世东;马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42例甲状腺癌,10例状腺腺瘤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甲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率为52.4%,其中20例ER/PR阴性者中只有5例bcl-2弱阳性,而22例ER/PR阳性者有14例表达bcl-2,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甲状腺癌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为78.6%,ER/PR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c-erb-B-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R/PR阴性的甲状腺癌中bcl-2表达丧失和c-erb-B-2等癌基因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静;梁颜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以bcl-2单克隆抗体和Bax多克隆抗体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3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产物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中分化胰腺癌组分别与低分化胰腺癌组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ax蛋白的表达率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状态失控,使胰腺细胞凋亡过程失调,细胞寿命延长,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Bax蛋白的检测可以初步估计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王凤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及毒性反应.方法59例Ⅲ、Ⅳa期初治NPC病人随机分为超分割放疗+化疗组;超分割放疗组;常规分割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β线或深部X线垂直照射.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分别为80.0%、68.4%和55.0%,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2.4%、52.9%和50.0%,其中化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生存率(70.0%,73.7%,65.0%)、局部肿瘤控制率(75.0%,68.4%,55.0%)、远处转移率(20.0%,31.6%,35.0%)和远地转移发生时间(16.8,14.7,12.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练合治疗组毒性反应以消化道和放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为主,均与常规放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超分割组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亦重于常规分割组(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可提高近期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但未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地转移率,其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雅洁;王瑞芝;鄂明艳;刘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本文对肺癌合并肺感染121例患者做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21例患者取晨痰做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结果121例患者痰细菌培养检出致病菌69例,无致病菌52例.其中致病菌G-菌37例,占30.6%,G+球菌10例,占8.3%,酵母样真菌22例,占18.3%.37例G-杆菌中8例做了ESBLs检测,有1例阳性;2种细菌混合感染有12例,其中酵母样真菌+其它致病菌9例,表皮葡萄球菌+其它致病菌3例.结论G-杆菌是合并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G-杆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占比例较大.G杆菌部分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使G-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部分耐药.
作者:赵宁;刘杰;彭世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ER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共156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cerbB-2的阳性率29.5%,ER阳性表达42.3%,cerbB-2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5),与ER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5).结论乳腺癌的cerbB-2及ER检测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秀威;冯占军;赵玉兰;曹凤琴;刘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全中枢放疗加鞘内和静脉化疗以提高髓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8例髓母细胞瘤患者接受全脑和全脊髓放疗DT30Gy/3~3.5周,然后瘤床局部追加20~25Gy/2~2.5周,总量为DT50~55Cy,疗终予MTX12mg/m2,鞘内注射,每周1次共5周,VCR1.5mg/m2iv,每周1次共5次,CCHU130 mg/m2口服,6周1次.结果(1)CR:7/8(87.5%),PR:1/8(12.5%).(2)放、化疗均无明显不适.(3)2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4/6(66.7%).结论该方法明显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李建成;刘秀英;王立峰;陈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与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192例Ⅰ、Ⅱ期乳腺癌随机分两组: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MAD组,95例);根治术组(RM组,97例).MAD组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是腋下群或加腋中群淋巴结.RM组采用Halsted根治术或仿根治术Ⅱ式.结果MAD组和R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91.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和90%.局部复发率:MAD组和RM组分别为3.2%和3.1%,患侧上肢肿胀发生率:MAD组为3%;RM组为7.2%.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采用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疗效与根治术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齐;张斌;赵林;龙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肿瘤侵袭转移是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必须有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组织脱离,侵犯周围组织,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免疫监视、血管生成以及在远离癌组织处形成转移灶.
作者:石美森;孙喜文;张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