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R-/PR-甲状腺癌中bcl-2和c-erb-B-2癌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张静;梁颜笑

关键词:甲状腺癌 癌蛋白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42例甲状腺癌,10例状腺腺瘤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甲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率为52.4%,其中20例ER/PR阴性者中只有5例bcl-2弱阳性,而22例ER/PR阳性者有14例表达bcl-2,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甲状腺癌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为78.6%,ER/PR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c-erb-B-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R/PR阴性的甲状腺癌中bcl-2表达丧失和c-erb-B-2等癌基因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分割放疗联合同时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及毒性反应.方法59例Ⅲ、Ⅳa期初治NPC病人随机分为超分割放疗+化疗组;超分割放疗组;常规分割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β线或深部X线垂直照射.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分别为80.0%、68.4%和55.0%,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2.4%、52.9%和50.0%,其中化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生存率(70.0%,73.7%,65.0%)、局部肿瘤控制率(75.0%,68.4%,55.0%)、远处转移率(20.0%,31.6%,35.0%)和远地转移发生时间(16.8,14.7,12.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练合治疗组毒性反应以消化道和放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为主,均与常规放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超分割组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亦重于常规分割组(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可提高近期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但未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地转移率,其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雅洁;王瑞芝;鄂明艳;刘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年份将本组资料分为前6年和后4年两组,其中后组改进了术式,提高了综合治疗手段.结果后组的胰瘘发生率及死亡率较前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技、优选良好的术式、术后密切监护能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刘也夫;王付庆才;孟广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遗传学分型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体改变与临床过程及预后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短期培养法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全部病人进行临床治疗追踪观察,观察不同核型对治疗的反应.结果核型正常或t(14;18)改变者效果好,多倍体,1号,7号染色体异常者治疗效果差,据此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能准确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结论根据特异性染色体改变进行分型,可以对不同病人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增加治愈率,减少化疗副反应.

    作者:张清媛;陈公琰;于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2例乳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 mRNA的表达.结果(1)34例未化疗组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3.53%(8/34),28例化疗组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57.14%(16/28),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2)乳腺癌血mdr1表达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3)乳癌患者中有治疗指征者共36人,mdr1阳性表达者中治疗有效率为26.67%(4/15),mdr1阴性表达者中有效率为61.9%,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表达,预测其化疗疗效,为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孙文洲;贾素文;马文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生物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从目前国际研究的趋势分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推测,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郗雪艳;杨秋霞;李殿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的临床观察,探讨提高疗效、降低化疗毒性、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选用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21天1周期,连用3个周期.结果总效率(CR+PR)43.8%.CR3例,PR18例.结论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以羟基喜树碱联药的治疗方案,毒性小,耐受性好,疗效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树印;朱晓麟;李乐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以bcl-2单克隆抗体和Bax多克隆抗体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3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产物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中分化胰腺癌组分别与低分化胰腺癌组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ax蛋白的表达率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状态失控,使胰腺细胞凋亡过程失调,细胞寿命延长,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Bax蛋白的检测可以初步估计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王凤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3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1336例乳腺癌手术病例标本中ER、PR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36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ER、PR的表达.结果1336例乳腺癌中ER阳性表达788例,PR表达1020例,共同阳性表达658例(49.3%);ER、PR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及发病年龄无关;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有关P<0.05;此外ER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分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ER、PR参与了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检测ER、PR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并且为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信涛;赵玉兰;冯占军;王建秋;马国军;郑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3例重复癌的统计分析

    目的观察重复癌的患病情况.方法根据我院1998-2000年3年住院病例统计资料.结果重复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60-69岁年龄组占患病比重较大,肺、肠、乳腺、胃等脏器的发生率高.结论改善生存条件去掉不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降低重复癌的发病率.

    作者:荣丽威;贺晓慧;刘玮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体会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美国NORMOS公司的调强多叶准直器(MIMiC)及CORVU3.0逆向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系统,治疗肺癌46例,其中单纯调强适形放疗12例,常规照射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结合治疗34例.结果一年生存率Ⅰ、Ⅱ期为75%(6/8),Ⅲa期50.0%(8/16),Ⅲb期为33.3%(5/15),Ⅳ期14.3%(1/7).全组生存时间≥24个月者8例,占同期病人的57.1%(8/14).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其时间-剂量分割及与常规照射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细致地研究.

    作者:韩波;邓晓琴;李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清CA50、CA1 9-9联合检测对AFP阴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CA50,CA19-9联合检测对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AFP阴性PHC患者进行血清CA50、CA19-9联合检测.同时检测血清ALT、AST、CGT、ALP.结果CA50、CA19-9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5%、47.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0.5%,而ALT、AST、GGT、ALP与CA50、CA19-9间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血清CA50、CA19-9对AFP阴性PHC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而二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ATP阴性PHC诊断的敏感性,能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特别有利于避免AFP阴性PHC患者的漏诊

    作者:王波;姚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合并肺感染的临床药敏分析

    目的本文对肺癌合并肺感染121例患者做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21例患者取晨痰做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结果121例患者痰细菌培养检出致病菌69例,无致病菌52例.其中致病菌G-菌37例,占30.6%,G+球菌10例,占8.3%,酵母样真菌22例,占18.3%.37例G-杆菌中8例做了ESBLs检测,有1例阳性;2种细菌混合感染有12例,其中酵母样真菌+其它致病菌9例,表皮葡萄球菌+其它致病菌3例.结论G-杆菌是合并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G-杆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占比例较大.G杆菌部分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使G-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部分耐药.

    作者:赵宁;刘杰;彭世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7721增殖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来测定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内皮素-2在浓度为10-9M时显著刺激癌细胞的增殖(P<0.01).结论内皮素可能具有促进肿瘤的生长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杨树平;林琳;丁小建;赵志泉;汪承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手术中肉眼观察的临床价值

    目的术中肉眼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从而用于指导手术范围.方法对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切下子宫后,用手术刀将子宫纵行切开,暴露子宫宫腔、内膜、肌层、浆膜层、估计肌层浸润深度.按照FIGO 1988年推荐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系统:肌层浸润深浅以是否超过肌层的1/2为界.结果依据用肉眼估计的侵润深度,与病检对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手术中肉眼观察标本肌层浸润程度,可以用于指导手术范围.结论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是手术——病理分期适用而简易的方法,具有更准确地决定术式与手术范围的作用.

    作者:隋丽华;张桂荣;雷娟;翟云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和防治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79年至1999年食管癌切除患者2247例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56例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有关,颈部吻合术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左侧单一切口术式.(45/784 649/1463,P<0.05).中晚期病人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早期病人(48/1687,比8/560,P<0.05).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行径,掌握要领仔细操作,必要时术后补充放射治疗,可以避免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后积极处理可防止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强;许广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D44v6与胃肠道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肿瘤侵袭转移是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必须有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组织脱离,侵犯周围组织,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免疫监视、血管生成以及在远离癌组织处形成转移灶.

    作者:石美森;孙喜文;张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透明细胞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查体发现肺肿物8年,近期发现肿大人院.CT示右肺下叶肿瘤.手术所见:右肺下叶背段肿物,包膜不完整,约4.0cm×5.0cm大小,质脆.临床诊断:肺肿物.

    作者:高彦;李万湖;许鹏;耿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目的探索判定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的计量学指标.方法采用MPLAS-500型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粘膜异型增生20例,设大肠CAR、NOR为对照组,测量参数为CyA、PA、NA、Pn、NF、N/P.结果MDYS与NOR的六项参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MDYS与CAR的五项参数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NF未见明显差异(P>0.05);CAR与NOR有五项参数见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CyA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结论细胞计量学指标能反映大肠异型增生的形态特征,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表明大肠异型增生的诊断可考虑客观数据化.

    作者:王艳颖;耿敬妹;赵玉兰;郑伟;马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3Sm-EDTMP和云克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153Smr-EDTMP和云克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云克组30例;153Snr-EDTMP组51例;云克、153Sm——EDTMP联合用药54例.观察三组治疗后止痛效果、骨转移灶消退情况和毒副作用.结果云克、153Sm-EDTMP、二者联合用药骨痛止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78.4%和81.5%;三组止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骨转移灶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13.3%、13.7%和35.2%;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毒副作用少见.结论二者联合用药疗效显著,具有协同作用,明显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彦辉;时宁;乔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化疗84例报道

    目的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是术后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对防治腹膜复发的价值.方法对84例侵及或侵出浆膜又无植及远处转移病人行术后腹腔内化疗(治疗组)其治疗效果与同期未行腹腔内化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化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术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60.5%.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56.5%.治疗组的一年、二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反应少,对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有着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

    作者:罗显峰;董亚秋;姜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