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门法律》对外感内伤诸病的辨治特色

邹国辉;程传浩;李林;唐娜娜;刘中勇

关键词:喻昌, 医门法律, 辨治特色, 外感内伤
摘要:《医门法律》为喻昌的代表作.该书上承《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经典,下汲前贤各名家之长,对于外感内伤诸病的病机、辨证、治则、选方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本文以中寒、中风、热湿暑、燥证、痢疾、咳嗽、消渴、虚劳为例,将其辨治特色加以系统总结.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治疗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1].我国的研究证明,RSV也是我国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第一位病原[2].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由RSV所致,多见于小于2岁小儿,尤其是2~6个月的婴儿.其主要病变在毛细支气管,亦可累及支气管及肺泡[3];主要表现除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外,喘憋为突出表现.胸片多见肺纹理增多、模糊或斑点状影.该病起病急,病死率高,故受到极大的关注.

    作者:李华丽;李江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研究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已成为肝胆胰疾病有效的诊治方法,随着ERCP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的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由于其给患者增加痛苦,增加住院天数及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其发生,成为医学界一个重要的临床研究内容.已有研究表明[1],短时间应用加贝酯或生长抑素不能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那么通过中西医结的方法是否能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目前国内外报导尚少,本究研将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作者:杨德平;王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犀角地黄汤治疗内伤杂病临床应用近况

    犀角地黄汤是一首凉血化瘀名方,古代多用其治疗外感温热病证.近年来,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内伤杂病因虚致热,由热生瘀,亦可使用犀角地黄汤治之,应用此方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仇伟;虞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神经性耳聋30例

    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由于该病原因不明,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已成为五官科的疑难病之一.我科运用针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收集自2000年起该病典型病例60例,总结如下:

    作者:方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赵纪生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用药经验

    赵纪生教授系江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治学严谨,对治疗中医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现将其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李庆珍;吴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正本清源,任重道远

    如何准确理解中医理论,是阐释中医理论的基本功夫,也是中医理论建设的基础或前提.换言之,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中医的概念、范畴等中医理论问题,甚至对中医理论作出错误的解释,那么由此构建起来的所谓理论体系就难免漏洞百出,不堪一诘.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甘草采收、加工与炮制

    甘草为常用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合理的采收、加工有利于其疗效的更好发挥,甘草炮制以蜜炙为好,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本文对甘草的采收、加工与炮制作了简要概述,重点对近几年来蜜炙甘草的研究进行总结.

    作者:龚千锋;郑晗;张的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椎弓螺钉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1例

    我们自2000年开始,用椎弓螺钉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多骨折51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25~66例,平均4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6例,交通事故、重物砸伤2例;损伤腰1椎体14例,腰2椎体10例,胸12椎体10例,胸11椎体15例,腰3椎体2例;爆裂型骨折43例,单纯压缩性骨折6例;骨折并脱位2例,有神经病者48例.术前CT及X线检查、椎盘占位>30%46例,均在伤后14天之内手术治疗,单纯压缩性骨折撑开复位10例,同时行全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加植骨术41例.

    作者:程永红;吴春林;夏益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颊粘膜切口合牵压散加减治疗贝尔氏面瘫42例

    面神经炎在颊神经疾病中为常见,又称为茎乳突孔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s]麻痹.我科自1986年以来采用颊粘膜患侧切口法加中药牵正散内服方法治疗贝尔氏面瘫4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继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

    子宫内膜异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目的主要有控制症状和解决生育要求[1].因此我院自1998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活血化瘀止痛汤结合西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武;盛爱华;蒋晓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概况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占妇女总人群的1%~3.80%[1],是指妇女在40岁以前过早绝经者,常伴有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减少和血清中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现代医学一般诊断标准:血清促卵泡激素(FSH)>40 IU/L,黄体生成素(LH)>30 IU/L,雌激素(E2)<25pg/mL,有潮热、出汗、阴道干涩、头晕、情绪波动、失眠及性欲减退等卵巢功能低落的临床表现.

    作者:王芳;张丽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骶髂致密性骨炎12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从X线摄片确诊为致密性骨炎的病例中,选择12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20~43岁,平均32岁.按照X线解剖学分型:骶骨型3例,髂骨型7例,混合型2例.内服中药治疗期为5~10天,平均7天.

    作者:吴春华;曾文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或反复3周以上者.如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慢性咽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包括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结核病、百日咳、气管异物等.其中CVA所占比例有增多之势,因其只咳不喘,往往被误诊.

    作者:阎超;李学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浅析姜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笔者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362首方剂进行了分析统计,共有140首方剂用了姜,占总方数量的38.6%,其中生姜占总方的22%,干姜占6.8%,姜汁8.2%,其它占1.6%.[1]由此可见,姜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现分别阐述其配伍意义如下:

    作者:丁舸;左志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腹痛33例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是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西医学的急性胰腺炎是腹痛常见病的一种,我院采用大柴胡汤加减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小军;高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体会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病的范围.本病的治疗,一般取滋阴清热法,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笔者治疗此病却以施今墨先生的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两个对药为基本方,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阴培本,益气养阴,活血降糖,取得了明显疗效.

    作者:曹晓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谢强妙治癔病性失音1例

    导师谢强,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名中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30余年,医术精湛,擅长用针灸、中药等治疗五官科疑难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颇多,兹就老师妙治癔病性失音验案1例与同道分享.

    作者:荆艳君;胡启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48例

    自2005~2006年,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48例,现就针刺方法及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李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黄及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7例

    笔者自2000~2005年采用黄及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7例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18~68岁,病程4小时~8天.经胃镜证实,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慢性胃炎28例,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肝硬化胃底静脉出血5例,胆道出血2例.出血情况:单纯黑便39例,黑便伴呕血28例,出血程度根据全国血证急诊研究协作组1986年制定的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本组属轻度出血31例,中度出血28例,重度出血8例.

    作者:斯云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正颜汤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

    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即口眼歪斜,属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焦树德教授经验方正颜汤为主方,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继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