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胸陷汤方证证治规律研究

郑艳华;蒋小敏

关键词:小陷胸汤, 医案, 证治规律
摘要:小陷胸汤方为东汉医家张仲景为治疗痰热互结所致小结胸证而创制.但原文论述简单,在临床运用中掌握较困难,有关小陷胸汤证的病机、病位及临床运用中辨证论治规律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而使其更好应用于临床.本文特选取古今医案991例,从发病规律、症状、舌脉、病因病机、加减用药等多方面做出统计分析,以研究小陷胸汤方证的证治规律.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仙黄汤治疗久痢128例

    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常有因失治、误治而致久痢不止或反复发作.笔者自拟仙黄汤加减治疗久痢12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于下:1一般资料128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性68例,女性60例;年龄大80岁,小13岁;病程短半个月,长2年半.主要症状为痢下赤白粘液便,排便次数多,腹痛,里急后重,乏力等.多数病例均多次运用抗生素菌必治或先锋必、丁胺卡那霉素等治疗仍久泻不止.本方适应证主要为以湿热久痢或阴虚痢等为主,虚寒痢及痢疾初起者不宜用.

    作者:王伯成;宣林烽;卢国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泄120例

    笔者自2000年3月~2002年10月连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泄1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年龄21~54岁;病程1个月~5年;已婚106例,未婚14例;有手淫史82例,包皮过长者5例.所有病例诊断参照美国精神病协会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早泄诊断标准.其中阴茎接触阴道口即射精23例,阴茎一插入阴道口即射精34例,性交不足2分钟即射精者63例.所有患者体检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阴囊内容物触诊无异常,前列腺肛检正常,小便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均正常,均无勃起障碍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作者:金兆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威灵仙治掌跖疣36例

    近几年来采用单味威灵仙煎液加入食醋治疗掌跖疣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6例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2~56岁;病程4个月~3年;掌疣6例,足跖疣30例.

    作者:单银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王绍和对乳糜腹水的论治

    家父王绍和(1914~1996)解放前就读于镇江医政学院,解放后系江苏省中医学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一生研治丝虫性乳糜尿,成绩卓著,获省劳模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从医六十多年,也收治了数量相当的乳糜腹水患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护理康复等多方面都有新立论,现整理如下谨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兆军;王兆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黄饮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0例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表现,包括症状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两大类.本文50例均为单纯性肥胖症.由于肥胖引起许多疾病:肥胖者中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体重超重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超重者的3倍;体重增加超过标准体重30%,则是10年内患冠心病的信号.两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大黄饮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金继先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肾衰康合剂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20例

    慢性肾衰患者必须依靠透析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为了较好地达到充分透析,使患者保持较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近3年来,吾师应用中药肾衰康合剂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李建军;宁宇华;刘德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绝骨加川芎醋浸液治疗跟骨骨刺症50例

    我们采用针刺绝骨穴加用川芎醋浸液热敷患部的方法,治疗跟骨骨刺症患者5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单侧骨刺者41例,双侧骨刺者9例;病程长者5年,短者1周;年龄20~60岁.均经摄片证实,跟骨结节处骨刺形成.

    作者:刘敏勇;张琴;褚祖芝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针刺治疗中枢性呃逆128例

    中枢性呃逆,多由于颅内疾患,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呼吸中枢、脑干迷走神经和颈髓所致,症状顽固.西医多采用利他林、东莨菪碱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笔者自2000年1月以来,采用针刺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各种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复方苦参注射液[商品名为岩舒注射液,批准文号:ZZ-4733晋卫药准字(1998)第136001号]由山西金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纯中药抗癌制剂.自2002年2月运用于临床病例28例,发现该药对各种癌性疼痛有明显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春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骶管液体冲击疗法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观察

    我院骨伤科自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骶管大量液体冲击疗法配合腰椎牵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56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心痛宁加味方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随着现代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中药所具有的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舒缩血管活性多肽的作用已经被证实[1],且避免了西药的较大副作用,适于长期服用.我院沈宝藩教授在继承张仲景<金匮要略>理论及历代医家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创立的由传统中草药和新疆民族药共同组成的心痛宁加味方,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本课题从动物实验方面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

    作者:李鹏;沈宝藩;何立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温肾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肾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温肾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以益气活血通络法中汇糖脉康冲剂作为对照治疗30例,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纤维蛋白元、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能明显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郑敏;杨宏杰;林晓;张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面部色素沉着临证举隅

    例1:李某某,女,40岁,2003年5月20日就诊,患者于五年前做过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2年开始,两面部及鼻部有散在大小不等的色素斑,隐约可见.近几年来,斑块色素逐渐加深,并融合成斑片.

    作者:闵玲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后突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所出现的腰腿痛综合征.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其进行分期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影萍;王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玉枢丹治疗内儿科急症的临床体会

    玉枢丹,又名太乙紫金锭,方出明代万全<片玉心书>.据文献记载本品具有较强的解毒辟秽、开窍醒神的作用,主要用治湿热秽浊壅阻中焦,窍闭神昏诸症.笔者在治疗内儿科急症时善用玉枢丹配方使用,取得较好疗效,现简述于下.

    作者:黄模荣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与气虚血瘀相关性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本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与病理,特别是病理为诊断本病的直接依据.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逆转萎缩的方法.中医中药的治疗则能使轻、中度的病理改变减轻,甚至逆转.以下就中医气虚血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作者:胡敏;纪云西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益肾祛毒药饼外敷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我们自1997年12月至2003年12月用益肾祛毒药饼外敷治疗30例慢性肾衰竭(CRF)非透析期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浔远;吴国庆;饶晓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小胸陷汤方证证治规律研究

    小陷胸汤方为东汉医家张仲景为治疗痰热互结所致小结胸证而创制.但原文论述简单,在临床运用中掌握较困难,有关小陷胸汤证的病机、病位及临床运用中辨证论治规律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而使其更好应用于临床.本文特选取古今医案991例,从发病规律、症状、舌脉、病因病机、加减用药等多方面做出统计分析,以研究小陷胸汤方证的证治规律.

    作者:郑艳华;蒋小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论古代优生理论在儿科临床中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优化人口对于千万个家庭幸福和整个民族与国家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优化人口的思想观念、学术理论,并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之中.

    作者:刘春援;胡福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疏肝健脾法治疗化疗引起的肝损害30例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应用普遍,化疗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亦十分常见,本人应用疏肝健脾中药联合甘利欣、肝泰乐、肌苷与单用西药甘利欣、肝泰乐、肌苷保肝治疗作对照比较,发现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章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