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儿科病房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贾桂花

关键词:儿科病房, 人性化,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病房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01~2011-01所收治的200例儿科病房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对临床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儿科病房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是指颅内突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为常见.脑卒中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血管性病变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血管病变者40例,无血管病变者50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1~2 mL,迈瑞BC56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已确诊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T2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增大(P<0.01),PLT计数降低(P<0.01);有血管并发症组较无血管并发症组MPV和PDW显著增高(P<0.01),PLT计数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两组间PCT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其检查对发现T2DM有无血管并发症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海涛;刘明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马凡综合征1例护理

    马凡综合征又名肢体细长征、先天性中胚层营养不良症、蜘蛛指(症),是先天性结缔组织异常常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患病率估计为40~60/100万人口,此综合征已被证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变主要表现为躯体异常,如体格细高,四肢及指(趾)细长以及胸部畸形等;眼晶体脱位;关节松弛;心脏大血管病变等.马凡综合征的心血管病变,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2011-06收治1例马凡综合征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巍;谢秀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0~2012-06收治的18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钬激光碎石组一次手术结石粉碎率显著高于钬激光碎石组(P<0.01);前者在手术时间、结石排净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均优于后者(P<0.01).两组术中均未见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一种疗效好、创伤小的腔道泌尿外科碎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拥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眩晕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我院2007-12-01~2012-10-01期间一共收治了眩晕症患者3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3例患者经过病因和药物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7例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分别给予其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螺钉内固定联合植肾融合术等进行治疗,全部治愈.结论:眩晕症的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两种,查询病因并给予患者适合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

    作者:高凤兰;陈淑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卡泊三醇软膏两种不同用法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泊三醇软膏两种不同用法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10~2011-10于我院就诊诊断中重度银屑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予卡泊三醇软膏2次/d,疗程7周;治疗组予卡泊三醇软膏1次/d,2 h后照射UVB,治疗4周后根据症状停用UVB照射,仅予卡泊三醇软膏2次/d外用,继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肤改变情况.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5.2%,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0.9%,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泊三醇软膏足量治疗再配合照射治疗中重度银屑病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翟翊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CD20、CD23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CD20+B、CD23+B和CD20+CD23+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收集GD患者89例,按病情分为GD初诊组36例、GD未缓解组13例和GD缓解组23例,17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CD20+B、CD23+B和CD20+CD23+B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GD新发组患者外周血CD20+B、CD23+B和CD20+CD23+B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02±4.58%、18.78±5.71%、41.38±17.72%,明显高于缓解组6.60±2.86%、13.28±2.60%、22.94±13.46%和对照组6.12±2.55%、11.32±3.26%、27.05±13.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23+B和CD20+CD23+B在GD治疗未缓解患者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GD治疗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0+CD23+B表达变化与评价病情缓解情况的相关指标(FT3、FT4、TSH)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0、0.426、-0.412,P<0.01).结论:CD20+CD23+B表达的变化与GD患者病情进展及缓解密切相关,可作为GD治疗的一项新的监测指标.

    作者:古丽娣;陈镇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合溶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合溶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合溶菌酶治疗,对照组创面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硝酸银软膏治疗,观察两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创面炎性反应情况以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治疗后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创面炎性反应率以及瘢痕增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面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烧伤创面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吴红林;黄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佐治毛细支气管炎3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佐治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及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佐治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慧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清CYFRA21-1、NSE和CEA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P方案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 21-1、NSE和CEA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NP方案(盖诺 +顺铂)一线化疗,于治疗开始前及化疗两周期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CEA、NSE和CYFRA 21-1的浓度.结果:NP方案化疗前后血清CYFRA 21-1、NSE和CE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YFRA 21-1、NSE和CEA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晚期肺癌评价疗效和监测复发的理想选择.

    作者:葛春艳;王岩静;刘家驹;李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29a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miR-29a在CR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无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50例和存在肝转移的患者48例,同时募集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9a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miR-29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进行结直肠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1.35%,特异度为83.96%.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血清miR-29a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CRC患者(P<0.01).鉴别转移性与非转移性CRC患者的敏感性为79.38%,特异性为85.26%.结论:血清miR-29a可能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指标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血清中的miR-29a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关.

    作者:奉林;庞智;沙莎;吴兵;徐峰;尹少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08~2012-08住院治疗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同时期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而B组患者则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用高敏感性的ELISA试剂盒检测并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B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P<0.05),而B组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P<0.05).结论: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可通过检测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来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尽早治疗和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席雅娟;肖海燕;李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甲型H1N1流感1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1例危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总结危重症甲型流感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危重症甲型流感的预防和诊断、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救治的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在护理方面我们着重加强了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使其在隔离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无院内感染发生,并康复出院.

    作者:王莉丽;陆桂银;葛争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甲状腺腺瘤行腺叶切除与部分切除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甲状腺腺瘤行腺叶切除与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择期甲状腺腺瘤患者,施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36例、次全切除术30例和腺叶部分切除术21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有无复发.结果:87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全部临床治愈,随访10个月~3年,腺叶全切除术组无复发,腺叶全切除、次全切除术复发率3.3%均显著低于腺叶部分切除术复发率19.0%(χ2=7.374,P<0.01;χ2=3.449,P<0.05).结论:腺叶全切除、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有效术式.

    作者:沈正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改良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集束法钳夹切断缝扎子宫附件及圆韧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有子宫切除手术指征的病人采用集束法钳夹切断缝扎子宫附件及圆韧带行全子宫切除(观察组),与传统子宫切除术的60例 (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发病率低等.结论:集束法钳夹切断缝扎子宫附件及圆韧带行子宫切除具有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危险性小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雷婷婷;廖邦兴;杨琳;孔祥花;张华;陈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浅谈心血管危重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普通人群的发病率较高,而且近年有上升趋势,对于心血管危重病人,细致的监护和护理,是避免死亡、有效救护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好转率,有效的护理就要求护士要做好监护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及病人异常表现的观察,并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救护,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病人的信心.

    作者:李桂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在异位妊娠手术后的应用

    目的:对异位妊娠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指导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02~2012-04间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病例6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术后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较对照组高,两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异位妊娠患者术后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陈苑芳;陈小银;甘秀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模拟医学教育在妇产科实习医师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是当今医学改革的发展目标,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很难将医学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随着模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将模拟医学教育应用于医学生的培养,现将模拟医学教育及其在妇产科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做如下介绍.

    作者:于坤;蔡治方;郑金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减少子宫切口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术中宫体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10例(A组),术中宫体局部注射缩宫素10例(B组),术中用止血带10例(C组).结果: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比其它两组更能减少子宫切口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结论:无垂体后叶素使用禁忌症并适合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在术中应推广使用垂体后叶素.

    作者:任悦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阑尾术后切口迟发性窦道形成2例原因分析

    1 临床资料例1:男,46岁.阑尾术后20年,反复切口窦道形成2年入院.患者于20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2年前右下腹切口处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并逐渐出现脓肿,切开引流后形成窦道,在外院先后3次行窦道处理均不愈.入院查体,见右下腹切口处有一约0.3 cm×0.3 cm的窦道口,挤压腹壁时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术前行窦道造影,明确窦道方向及深度,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窦道切除术,术中见窦道深达腹膜,形成约1.0 cm×1.0 cm大小的硬结,未与腹腔内组织粘连,切除窦道,缝闭腹膜,剖开硬结见内有粗大线结.术后8 d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作者:邱长南;刘剑云;翁其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