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兰;冯绍鸿;孙兢
双腔单囊导尿管应用于昏迷及尿失禁病人,可使尿管固定,不易拔出或滑脱,达到留置导尿的目的,很受临床欢迎。但如果使用不当或产品质量有问题,也可引起意外,将给病人造成痛苦。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62岁,于1999年4月22日收住院,查体:血压13.3/8.0Kpa,脉搏84次/min,体温37℃,病人意识不清,呈深昏迷,呼吸平稳,面色晦暗,慢性肝病面容,腹部膨隆,双侧肝掌,疼痛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4期。
作者:王雅滨;李玮;刘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小针刀是一种将针灸针和手术刀相结合的,融二者治疗作用于一体的新器械。它直径为1cm,长短各异,尖部不是针形,而是一横行的小刀刃,宽1cm,方向与针柄方向相同。由于它既能象针一样以很小的针孔深入肌体内部,又能象手术刀一样进行切割、剥离,解除组织间的粘连,切碎瘢痕,恢复软组织间正常的动态平衡,损伤小,痛苦少,因此可以达到或超过一些开放性手术的治疗效果,很适用于一些损伤面积小,局部有粘连、瘢痕形成的软组织病变的治疗,如各类腱鞘炎、肌肉劳损、软组织陈旧性损伤等等。笔者自97年以来用小针刀与局部封闭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腱鞘炎在治疗时机、治疗次数两方面同单纯封闭疗法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7岁,病历号68359,因腹痛一日入院。腹痛以上腹,脐周为重,无放散痛,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不排气,排便,无发热。入院体检。一般状态可,腹平坦,上腹及脐下方压痛明显,伴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高调。腹透左半结肠胀气;血Rt:WBCl5.1×109/L,S:0.91;B超:左下腹及肠间少量积液,诊断为腹膜炎,肠梗阻。入院后予以术前准备,急诊经右下腹旁正中切口行剖腹探查术。入腹后发现,腹腔内腹膜下一层灰白色,质地较硬的纤维膜。此膜自横结肠、胃底处向下与左包右半结肠相连,形成一口袋状囊,袋口向下,大部分小肠包裹其中小肠部分形成扭转,并被袋口纤维索条压迫,未见肠管坏死,腹腔内乳糜样渗出约300ml。大网膜缺如。手术将此纤维膜切除,松解肠管并复位。术后诊断:腹茧症、肠梗阻。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苗俊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于1999年10月22日因突发左侧肢体瘫伴语言不清,频繁抽搐收入院。当时查体:BP23/l5kpa,神志恍惚,问话不答,左侧肢体全瘫,病理征(-),头CT无异常。当时诊断脑梗塞,高血压病Ⅲ期并给予相应治疗。因入院后频繁抽搐发作并发现明显贫血貌,方详细追问病史如下:三个月前因生气自服樟丹量约150g未治疗。约三周后逐渐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经常腹痛难忍,便秘、间断抽搐并发现血压升高。曾就腹痛症状多次就诊外科未明诊断,但发现尿化验蛋白+~++,BUN、Cr均有增高,按慢性肾炎进行治疗。
作者:王爱华;王莹;刘奉慧;高卓;张雨时;黄蕾;张路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75岁,因左肩背部酸困、胸闷5小时来就诊。患者一周前在洗菜时,突感左肩背部酸困,持续十余分钟,经休息后缓解。此后经常反复发作,但无胸痛、心悸、气促、恶心、呕吐等症状。7月12日中午1时许,左肩背部酸困加重,出现胸闷而就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QRS波群,V1QS,V2rS,V3rsr'S'、ST 段V1-4呈弓背向上抬高0.1~0.2mv。心肌酶谱:ASTA、CK、LDH均增高。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收入院。
作者:王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前路减压已广泛应用脊髓型颈椎病,对于长段,严重颈椎椎管狭窄,尤其是累及颈椎上段者,应用前路治疗较为困难,采用常规后路椎板切除,不仅由于椎管严重狭窄,椎管内缓冲间隙几乎完全消失,操作中难免挤压脊髓,而且术后广泛瘢痕形成和收缩,椎管颈又缩小,症状复发,甚至加重。自1998年8月~2000年6月治疗25例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经过5个月~3年的随访,取得了良好结果。
作者:李福春;孙国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年至2000年8月,10年间共收治9例。经急症手术抢救全部成活,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9例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3~41岁,平均28.5岁。伤后3小时内入院者8例,伤后20天入院者1例。刀刺伤8例,剪刀刺伤1例,伤及右心房3例,右心室3例,左心室2例,左心房1例。7例合并肺损伤,1例合并上腔静脉损伤,9例患者均无食管、大血管、冠状血管损伤。
作者:孙铁伟;周新刚;钟铁夫;高宏;赵玉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 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近几年来发展更加迅速,其治疗效果,手术优点已被国内、外专家肯定。
作者:王俭;亢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结果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不产生严重并发症。36例重型颅脑伤病人,其中23例经亚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护理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邓羽;韩小涛;李文华;王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痛分娩越来越受到广大育龄妇女的欢迎。我院采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加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疗效满意。
作者:刘海峰;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梗阻性黄疸大多需要外科治疗,因而又称外科黄疸,而各种非梗阻性黄疸则一般仅用内科治疗即可,不恰当的手术非但无补于实际,反而会加重病情。[1]收集自1995年至1998年随诊的病例肝外梗阻性黄疸13例,就此13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的性质、发病部位、特殊检查的应用。以供今后确诊前搜集资料,为肝外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徐昌;郭良宪;所吉生;孙仁;苗俊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0岁,1993年学校常规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怀疑是肺结核,但病人本身并无任何自觉症状。平日有低热37.5℃,无咳嗽、喀痰。曾做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显示:纵膈增宽,抗结核治疗一个月,无明显好转。
作者:李鸿雁;鲍淑芝;张淑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领域已掀起了新的浪潮。各行各业都朝着信息化的方向改革,对于在信息化浪潮中已经落后的医院卫生系统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医院信息系统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评价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医院信息系统既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各医院已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崔希威;王学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甘露醇为一种高渗性利尿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水肿及青光眼等。自1998年10月~2000年2月,用甘露醇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病人28例,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20~52岁。其中典型偏头痛4例,普通型偏头痛14例,基底型偏头痛3例,丛集性头痛2例,高血压性头痛5例。本组患者均为多次发作,经详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断明确。
作者:张宏权;姜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实验组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加用阿替洛尔。结果:实验组治疗后QTmax无改变(P>0.05),心率显著减慢(P<0.01),QTmin延长(P<0.01),QTd、QTcd缩小(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缩小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有效降低其猝死率。
作者:裴旭东;樊晓霞;郭志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院内感染一般是指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或其它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而言。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除现有的大、中、小型医院外,个体诊所的大量出现,使原本就逐年上升的院内感染更进一步恶化。如何控制院内感染,已迫在眉睫。就医院内感染存在问题。
作者:吕平;张凌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治疗一直认识不一,本院近两年来针对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选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治疗10例患者,进行术后一年的随访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5年5月~2000年5月,应用IMS-92A结肠途径治疗机(以下简称结疗机),对474例不同病种的患者实施结肠途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治疗高热182例,胃肠炎108例,细菌性痢疾96例,便秘42例,其它46例;年龄12/12岁~64岁,临床应用中针对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者:张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下简称高血压病)由于严重影响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其本身已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从世界高血压病流行病调查来看,对人群生活质量和发病率、死亡率的统计涉及到多的问题和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病,特别是高血压病。尽管近10年来随着防治手段不断完善,药品种类不断更新,使得高血压病在治疗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并没有有效遏制高血压病人病情的进展和高血压发病率的迅速增长。面对全球范围内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积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工作,普遍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群体血压水平,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人群生活质量,逆转在防治高血压病多年来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王守先;黄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整体护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保健体制的变革,护理人员仅靠在卫校学得到的护理学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在职护理人员要通过继续护理学教育来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作者:马迪迪;毕红梅;罗振江;杜彦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