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芳
目的 建立一种以病人新鲜全血为质控物的血细胞分析仪的质控方法.方法 以Bayer AD-VIA 2120血细胞分析仪为实验仪器,每天上午在配套质控物随标本测定后,选取20份结果合适的新鲜病人标本,下午重复测定1次(间隔6小时),连续检测10天,计算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前后2次检测结果的差值.将差值的均值和标准差定义为质控图的靶值和标准差.建立差值法Z分数质控图,再以Westgard质控规则连续17天监测病人新鲜全血标本,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在控.结果 除Hb发生1次失控外.差值法连续17天的质控结果均在控.结论 差值法能作为仪器配套质控物8小时外质量控制的补充,该方法经济、方便,提高了检验报告的质量.
作者:曾建明;李竟;陈茶;徐建华;庞鑫;王美兰;罗燕玲;张秀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2型DM不同肾损害期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型DM患者85例,其中尿白蛋白正常组28例,尿白蛋白微量组30例,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27例;糖耐量异常患者29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F水平.同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糖耐量异常组和尿白蛋白正常组H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白蛋白微量组及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HGF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又显著低于尿白蛋白微量组(P<0.05).结论 2型DM患者不同肾损害期HGF浓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检测血HGF水平可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徐婉萍;万汝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5)的评价方案,客观地对近红外颗粒速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液中胱抑素C(CystatinC,Cys C)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IMMAGE800特定蛋白仪的近红外颗粒速率免疫透射比浊法(以下简称免疫透射比浊法),对方法进行精密度、线性、干扰试验及与AU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免疫透射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ys-C浓度的低值,高值两者分别为:批内CV为2.3%、2.09%:批间CV为3.31%、2.42%;日间CV为3.93%、2.48%;总CV为4.85%、2.85%日均值为0.891mg/dl、5.381mg/dl.样本在F-Bil干扰物试验中,浓度为0.11~1.13μmol/L,测定结果无干扰:在C-Bil干扰物试验中,浓度在0.12~1.16μmol/L,测定结果无干扰.在Hb干扰物试验中,浓度在0.4858~4.858g/L测定结果无干扰.在乳糜浊度干扰物试验中,浓度在155~1550度,测定结果无干扰.与AU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的免疫透射比浊法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Y=0.992X+0.186,γ=0.990,P<0.01.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结果略低,两种方法的平均偏差为0.1720mg/L;多于95%的测定值落在0.1073mg/L到0.2367mg/L.结论 建立在IMMAGE800特定蛋白仪上用国产免疫透射试剂的近红外颗粒免疫透射比浊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证明该方法的重复性、准确性是符合临床检测要求的.
作者:胡勤辛;王强;于小妹;叶雄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如何早期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一直是肿瘤医学界的重点攻关课题.癌症筛查是癌症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理想的筛查方法应该具备价廉、操作方便、无创伤性、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特点.癌症尿液筛查监测试剂(URC)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体外癌症尿液复查监测的项目,常用于人群早期癌症筛查.我们将武汉晨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URC进行了临床试用,现将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怡春;徐笑红;张剑英;王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正确使用检测仪器、经常进行保养,是避免测量误差产生、延长仪器使用寿命、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现将本科使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8年5月使用至今已十年)的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唐任光;黄庆;凌彩霞;滕建昆;李荣颜;农珺;李军;陆启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HLA-A、B和DRB1基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8名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血样,采用rSSO HLA流式磁珠分型方法进行HLA-A、B和DRB1基因定型,统计DR患者HLA-A、B和DRB1三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并引用以往本实验室调查的汉族健康对照人群的HLA基因频率数据,采用Woolf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值.结果 48例DR患者中,HLA-A、B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DR患者HLA-Ⅱ类DRB1基因,DRB1*01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DRB1*12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人群,计算RR值分别为5.32和0.34.结论 DR患者HLA-A、B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对照人群无显著差异,但HLA-DRB1基因与DR具有相关性.
作者:杨宝成;王大明;高素青;邓志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值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血小板数与白细胞数的比值在患者阳伤预后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Gens仪器.对34例多发伤患者在伤后第1、第3、第7天的全血,用EDTA-K2抗凝测定血小板数及白细胞数等参数:根据患者存活和死亡判断预后;应用SPSS 11.5专业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出B)、血小板数(PC)/白细胞数(PC/W/BC)的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ROC曲线分析,PC/WBC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面积分别为0.720、0.820、0.948.结论 提示PC/WBC比值可作为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在三天以后.
作者:姜旭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中大中期呼气流量(MMEF)的敏感性.方法 对80例慢性咳嗽、胸闷患者进行组胺激发试验,分析激发试验阳性结果中MMEF的变化.结果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中MMEF下降20%时所用的组胺累积量(PD20-MMEF)明显小于第一秒呼气流量(FEV1)下降20%所用的组胺累积量(PD20-FEV1).结论 MMEF在气道激发试验中比FEV1更具有敏感性.
作者:范嘉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主要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心衰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升高 [1,2],但在DCM中的变化鲜有报告.本文旨在探讨DCM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N终端脑钠肽(NT-proBNP)及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梅;张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老年患者由于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低下,往往伴有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其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疾病,由于临床过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病原菌种类变迁及耐药性的增多,因此加强对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检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戴学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其可由造血系统疾病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它不是疾病的诊断,而是所有能引起周围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临床上容易引起漏诊或误诊.现笔者收集我院2年来的185例全血细胞减少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彭来君;施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变特性异常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中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脂血症是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血清不同浓度TG、TC与血液流变学的相互影响作一探讨.
作者:张新生;郭小春;朱宇椿;刘事明;郭纪佑;高华荣;刘小花;朱伦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信号蛋白FasL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FasL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Bcl-2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4+T细胞凋亡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效应低下和疾病发展相关.
作者:黄金文;伍昌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今年3月上旬,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经卫生部、安徽省和阜阳市专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截至目前患儿死亡人数已增加到19人,感染人数增至数百人,存在传播扩散的威胁.
作者:程献;徐咏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4种方法对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与符合率.方法 采用 Axsym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4种方法对204例HBsAg浓度介于(0~5)μg/L血清标本及定值质控标本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MEIA、TRFIA、ELISA、GICA检测HBsAg的灵敏度分别为0.125μg/L、0.25μg/L、0.50μg/L和2.50μg/L,对204例HBsAg浓度介于(0~5)μg/L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为74.5%、70.6%、63.2%、22.1%.以MEIA及中和确认试验为准,TRFIA、ELISA、GICA3种方法对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血清标本漏检率占阳性总检出者的5.9%、16.4%和70.4%.与MEIA的相符率为95.1%、86.8%、47.5%.结论 不同的方法对低水平HBsAg检测灵敏度差异较大,HBsAg浓度5μg/L以下的血清标本阳性检出率高低依次为MEIA>TRFIA>ELISA>GICA.
作者:吴坚敏;张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舒张血管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内皮素(endothelin,ET)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活性.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理可能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鲍舟君;姚燕珍;赵志钧;张国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精浆锌浓度,分析其与不育症的关系,为不育症的临床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改良PAR化学比色法检测200例弱精于症患者和88例健康体检者精浆锌的浓度,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体检者精浆锌浓度为2.186±0.267mmol/L,弱精子症患者精浆锌浓度为1.410±0.172mmol/L.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t=25.86,P<0.01.结论 健康体检者精浆锌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弱精子症患者精浆锌浓度水平.检测精浆锌浓度对不育症的临床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罗明;卢雪芳;饶研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在全球范围流行的传染病中,寄生虫感染的普遍性可能要超过其它病源所致的感染,其中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旋毛虫、丝虫等.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的有关知识,可通过研究当地感染人群或采用动物模型这两种方法来获得.
作者:邱林;彭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黄芩苷抗白色假丝酵母菌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Fura-2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黄芩苷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结果 1/4 MIC、1/2 MIC、1 MIC黄芩苷浓度组白色假丝酵母菌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未加药物组(P<0.05).且表现为黄芩苷浓度越高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越高趋势;不同时间组间比较白色假丝酵母菌胞内游离Ca2+浓度差异显著(P<0.05),在6h~24h随时间延长,细胞内游离Ca2+浓度逐渐升高.但48h胞内游离Ca2+浓度反而下降.结论 黄芩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明显增加白色假丝酵母菌细胞内游离Ca2+含量.
作者:吴秀珍;傅颖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微血管病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s-CRP、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王莉;王育瑛;吕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